APP下载

常见淡水养殖鱼类疾病的防治方法

2020-10-20王永陈淑岭

科学与财富 2020年19期
关键词:发病机制防治方法

王永 陈淑岭

摘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之下,环境污染愈发明显,加之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淡水养殖鱼类的疾病发病率呈有增无减的趋势,严重阻碍淡水养殖行业的发展。对此,文章以淡水养殖鱼类的主要疾病为切入点,提出相适应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淡水养殖;鱼类疾病;发病机制;防治方法

淡水养殖鱼在水产品中占据较大的比重,但其疾病发生概率较高,亟需根据具体的病因采取相适应的治疗手段,以保证淡水鱼类可正常生长,切实提高淡水鱼类的品质。

1淡水鱼养殖概述

淡水鱼养殖的首要前提是淡水水域环境,将鱼类幼苗投入其中后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直至其成长至具有可销售价值为止。以水温为划分依据,淡水鱼类可细分为三大类别:一是热水养殖,水域环境温度相对较高,可达到18~30℃,较适宜的品种包含淡水白鲳、罗非鱼等;二是温水养殖,水温普遍在15~30℃,可养殖的鱼类品种较为丰富,如鲤鱼、草鱼等市场需求量较大的鱼类;三是冷水养殖,其水温最低,普遍为10~20℃,常见有虹鳟鱼等。若从养殖场地的角度来看,则包含两类:一是流水养殖,即在河水等具有流动水域特征的环境中开展相应的养殖工作;二是静水养殖,相对的养殖活动发生在特定面積的固定水域。

2.  鱼类微生物病

鱼类的生长离不开水源的支持,其中水温对鱼类生长状况的影响较为显著。随着水温的变化,鱼类的生长状况也随之改变。以淡水养殖鱼类为例,在水温偏低的环境下将爆发不同程度的小瓜虫病。水中溶氧量也是改变鱼类生长状况的关键,在溶氧量偏低的生存环境中,鱼类易患烂鳃病;而对于溶氧量异常偏高的情况,则相继出现鱼苗气泡病。不仅于此,诸如酸碱度等均会对淡水鱼类的生长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淡水鱼类的生长特性,pH值以7.0~8.5最为合适。

2.1     由病毒引起的鱼病及防治方法

淡水鱼的市场需求量较大,也是人们餐桌上较为重要的鱼类,为给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淡水鱼,加强鱼病的防治则显得至关重要。因病毒而引起的鱼病较为普遍,常见于草鱼之中,患病后将伴有出血症状。针对病毒性出血症状的防治,关键手段在于注射出血病组织浆灭疫苗。此外,以病毒为“元凶”而引起的鱼病类型较多,如鲤春病毒血症、锦鲤疱疹病毒病等。淡水鱼类患病后治愈难度较大,值得养殖户及相关技术人员高度重视,以妥当的方式防治。

2.2     由细菌引起的鱼病及防治方法

细菌进入鱼类后也容易导致其患病,其病症较多,常见有竖鳞病、白皮病、烂鳃病等。以细菌性鳃病为例,当鱼类患此病后将表现出体色发黑、鱼鳍边缘颜色褪去等症状,而在缺乏及时的治疗时,还容易引发充血症状。对此,首要工作在于全面清理养殖场地,具体方法有三种:一是利用生石灰清理池塘,用量控制标准为26.0μL/L;二是黄烟熏池塘,此时所用药物可选择五倍子,具体按照3.0μL/L的标准进行使用;三是漂白粉药浴,其在杀菌消毒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用量以11.0μL/L为宜。

2.3     由真菌和藻类引起的鱼病及防治方法

微生物的存在也容易对鱼类的生长状况带来不利影响,常见有水霉病、腮霉病等。此处以水霉病为例展开分析,可见鱼体皮肤局部受损,相继出现鳞片脱落的情况,其四周组织伴有红肿的症状。针对此鱼病,可采取如下方法加以防治:撒来苏儿,用量控制在25mL/m3;此外,还需注重日常情况,可混合使用食盐和小苏打(1:1),使池水成8×10-6浓度,以便营造较为洁净的鱼类生长环境。

3鱼类寄生虫病

3.1     由原生生物引起的鱼病及防治方法

原生生物的存在易导致鱼类患病,此时则指的是鱼类原虫病。从既有养殖经验来看,淡水养殖鱼易患上原虫病,以小瓜虫病为例,鱼类患病后将表现出皮肤分泌黏液量异常增加的情况,患病鱼生活习性改变,易离群、食欲较正常状态而言大幅下降,进食量明显不足。对此,可通过如下方法加以防治:一是做好鱼塘的清理工作,如使用生石灰清理,此举目的在

于消除细菌病原虫;二是在鱼苗入池前加强防治,具体可以使用9μL/L的硫酸铜处理鱼苗,给予持续30min的浸泡时间;三是优化池塘水,可选用硫酸铜和亚硫酸铁,将两者按照5:2的比例混合并投入使用;四是通过食盐水对鱼体消毒,关键要点在于控制含盐量指标,应稳定在1%~4%。此外,福尔马林也是可行的治疗药物,但其药性较大,因此经过治疗后需要及时更换池塘水,否则治疗效果将适得其反。

3.2     由蠕虫引起的鱼病及防治方法

蠕虫病也是较为典型的寄生虫病,主要因扁形动物和环节动物而引起,主要有三代虫病、黑点病等。具体而言,若鱼类患上三代虫病,可见鱼体呈现暗色,缺乏明显的光泽,反应速度和行动灵敏度都明显不如正常状态,鱼体表面裹覆大量的灰白色黏液,若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鱼体将异常瘦弱,食欲大幅下降甚至不具备进食能力,鳃瓣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灰白色特征;对于幼小的鱼苗而言,则伴有鳃器官浮肿等症状,且在鳙鱼苗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显然,此类鱼病对鱼体的危害较大,应通过可行的方式做好日常防治工作。通过生石灰清洁池塘是可行的途径,其显著作用在于杀灭螺蛳;鱼苗进入培养池内,此时需通过硫酸铜优化水体环境,期间应加强对鱼塘池水浓度的检测,较为合适的是0.8μL/L,按照此方式重复操作一次,中间间隔时间以12~24h为宜。

3.3     由甲壳虫动物引起的鱼病及防治方法

甲壳虫的存在易导致鱼类患病,常见有中华鳋病、锚头鳋病等,症状方面主要有鳃丝末端寄生虫体、尾鳍常裸露至水面等。此外,通过对病鱼体表和口腔等部位的观察后可以发现,其普遍存在具有针状的虫体,而病鱼的生长极为迟滞,体态消瘦,若未得到有效的治疗,随时间的延长而容易发生死亡。锚头鳋老化后,大量的虫体将赋存在藻类等水生生物中,鱼类在日常游走中易患上该病,由于鱼体宛如披着蓑衣,因此又被形象地成为“蓑衣虫病”。针对此病的防治方法,较为合适的是硫酸铜和亚硫酸铁,将两者按照5:2的关系混合成液体后再投入到池塘内,从而达到改变池塘水浓度的效果,使其维持在0.8μL/L左右的水平;此后,可通过鱼虫杀星20mL(/667m2·m)治疗,将适量的药物拌饵投喂,持续给予5~7d的治疗后,鱼病将逐步好转。

4结语

综上所述,淡水养殖鱼的市场销量较大,是我国水产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淡水养殖环境复杂,相较于深海鱼类而言,淡水鱼类更易患上各类疾病,成为阻碍淡水养殖事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养殖户及有关技术人员必须正确认识到淡水鱼类疾病的危害,明确各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病症特点,以此为依据采取相适应的防治方法,保证鱼类可正常生长,从而面向市场提供高品质的淡水鱼类产品。

参考文献:

[1]李威.淡水鱼健康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8,38(24):103.

[2] 李乐臻.淡水鱼健康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J].江西水产科技,2018(06):38-39.

[3] 陈国先.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J].今日畜牧兽医,2018,34(11):52.

[4] 谭星君.养殖技术的改进对淡水鱼肉品质的影响[J].吉林农业,2018(18):64-65.

[5] 张步生.大宗淡水鱼养殖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J].江西水产科技,2018(04):37-38.

作者简介:

王永,男1971-,汉族,大专学历,助理工程师。山东省临沭县人,主要从事渔业技术推广、淡水养殖、新品种引进、示范及鱼病防治等工作。

猜你喜欢

发病机制防治方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黑绒金龟子在玉米上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难治性癫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分析果树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及防治方法
朝阳市玉米苗期常见病虫害及除草剂药害防治方法
鸡球虫病诊断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杨树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探讨
医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研究
肝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痛风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