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浅析

2020-10-20罗丽莎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1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现代化

罗丽莎

摘 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乡村治理在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缺乏纠纷处理体系、法治观念落后、缺乏专业人才队伍等问题。因此,笔者建议:一是巧妙公正处理矛盾纠纷;二是健全乡村治理法治体系;三是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四是加强村干部与群众的感情联络。

关键词: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意。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他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方面内容,其中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制度机制,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在治理主体及其执行力。当前,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传统的治理理念、治理制度、治理手段均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完善的治理体系、合理的治理制度和规范化的治理手段等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乡村治理存在的困境

(一)缺乏纠纷处理体系

目前乡村治理体系滞后主要体现在缺乏纠纷处理体系。在农村,一些矛盾纠纷大多数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邻里之间的土地界限问题, 比如某某家的家禽误入某某家的庄稼地,破坏庄稼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村干部看来都是一些小事,没有及时解决或者接待不及时,没有形成问题台账,没有建立信息数据库,也没有进行纠纷信息归类,在处理问题时候,相互推诿,导致问题严重堆积,缺乏纠纷解决机制。

(二)乡村治理法治观念落后

在农村,受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影响“,人治”思维根深蒂固,集中表现在:一是村干部法治观念落后。在法治观念日益深入的今天,一些村干部仍然以“官大一级压死人”来作为自己行为处事的信条,官本位思想严重。在工作中,对领导唯唯诺诺,对百姓冷漠淡然,严重违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群众的法治观念落后。首先,大多数群众缺乏学习法律的热情,对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认识模糊,依法维权意识淡薄,遇到矛盾和纠纷时,总是想着“找关系“”托人情”。其次,一些群众“信访不信法”,认为有事找政府 和领导,就一切能解决。很多时候本可以通过正常的渠道来轻松解决的问题,却通过上访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这也体现了群众的法治观念落后。

(三)干部队伍建设薄弱

一直以来,村干部队伍中存在老龄化和人员外流的问题,难以克服。一些乡镇年轻干部占比低,不要说实行现代化管理,就是应付正常的工作都很困难。甚至有一些村干部认为农民素质低,不愿意与农民打交道,让农民感觉干部就是高高在上,看不起他们,导致农民与村干部隔膜颇深,一些地方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大都与此有关。所以,如果不快速提升村干部队伍素质、能力和管理理念和水平,乡村治理现代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一)巧妙公正处理矛盾纠纷

首先,村干部要做村民的贤达。鸡毛小事不要用条条框框去框群众, 那样会适得其反,让群众误解我们干部。鸡毛小事,干部就是贤达,用民间的处理事情的原则去处理,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二,干部跑得快。群众的事,只要反应到我们村委,便立即到群众家中了解情况,并根据情况判断出是否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能解决。其三,把握纠纷的处理原则。要以矛盾双方都满意、并能接受调解为准则。其四,纠纷调解过程让更多群众参与监督。在尊得当事双方同意的基础上尽量让群众参与。从而让当事方知道处理事情的公正合理性,这样也加大了群众往后的自我约束力,也加大了在群众中传播正能量。

(二)建立健全乡村法治体系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乡村治理要达到善治,必须以法治为前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更好的发挥法治的引领作用和规范作用。”费孝通认为,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是一种“无讼”社会,人们习惯用礼治规则去化解乡村社会内部的矛盾纠纷, 而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这种传统的规则已经变成了内在的习惯,维系礼俗的不是法是礼。传统的“礼”是造成目前乡村治理法治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法治体系,应做到:一是加强对乡村干部法制教育,切实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使他们真正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在合法的基础上,合情合理地开展工作。同时,还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民主监督,严格办事程序,不断提高公开的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以阳光下的权利抵御诱惑;二是加强相关法律的宣传,加强和推进法律下乡、司法进村等相关普法活动,加强村民的法治意识,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为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力度,注重培养选拔有干劲、会干事、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人担任支部书记。二是要加快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产村人”融合的要求,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三是要激发“返乡、回乡、下乡”等“三乡”人员积极性,调动主动性,让他们有施展才干的平台和机制,才能为乡村振兴及其治理现代化发挥应有作用。此外,应加大对村干部的培训力度,注重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爱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践行者和带头人。

(四)加强村干部與群众的感情联络

一是村干部应该经常与群众摆农门阵,与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在摆农门阵的过程中就把国家的政策,群众相互之间处事原则用群众的语言告知。融洽了干群关系,群众有什么心理话就会告诉我们干部,就不上访。二是在娱乐活动中加深友谊。比如在居民点,人口比较集中,闲时许多人喜欢在一起说东家长西家短。村里就组织人们晚饭后跳坝坝舞。让居民在共娱共乐中得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又能锻炼人的身体。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多元与协同: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路径选择
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研究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新现代化论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向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