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传奇:“鸟爸鸟妈”用镜头讲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
2020-10-20张德强
张德强
姜信和的妻子车勇
森林警察
擅长拍鸟签约“视觉中国”
今年50岁的姜信和是辽宁丹东人,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森林警察,保护野生动物是他的职责。为了研究候鸟迁徙习惯以及亚洲越冬水鸟等野生动物的救护,他经常跋涉在丹东鸭绿江口的国家级湿地。
一次,他在芦苇塘中巡查时,老远就看到有鹰在盘旋,姜信和估计附近会有鸟的尸体。很快他就看到这样一幕惨景,一群鹰、隼和喜鹊正在啄食河滩上遍布的大雁。风一吹,鸟的羽毛就混着芦苇乱飞。他说:“那些大雁都是被偷猎者毒死的,猛禽吃了它们的肉后也会中毒,照那样发展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他的心,第二天凌晨刚过,他就穿起棉大衣、带着手电筒走进湿地里的芦苇荡,最终抓捕了那名盗猎者。
2008年,姜信和调到广电部门工作,保护鸟类从职业变成了业余爱好。工作之余,姜信和一直喜欢摄影,还专门向多位著名摄影家拜师学艺。妻子车勇是东港市的一名教师,受丈夫影响,也成为了一名自然摄影师。每当周末,夫妻俩便一起到湿地观鸟,成为鸟群的忠实护卫者。
本文主人公姜信和
姜信和说,鸭绿江口湿地水草丰美,是鸟类的天堂。也是世界八大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每年4月初至5月中旬,都会有几百万只海滨鸟,从遥远的南半球迁徙到这里,或停歇觅食,或繁衍后代。姜信和夫妇经常来这里拍摄候鸟。
姜信和最喜欢一种叫普通燕鸥的夏候鸟。他曾应邀在一些科普刊物上写文章专门介绍过这种珍稀鸟类。他说,别看名字叫“普通燕鸥”,可它们却一点也不普通,这种鸟是动物界的“飞远冠军”,它们的飞行特点是“快、轻灵、有耐力”。其活动范围很大,每年经历两个夏季,从其北部的繁殖区南迁至南极洲附近的海洋,之后再北迁回繁殖区,全部行程达4万多公里,是已知动物中迁徙路线最长的,它们一生飞行的路线长度,等于在地球与月球间往返一次的距离。
在迁徙路上,因为天敌、强气流、饥饿、体力不支等原因,一部分鸟儿会死亡,能飞到目的地的都是幸运儿。由于数量极少,2012年,普通燕鸥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2015年,擅长自然摄影和撰写科普文章的他,还有幸成为“视觉中国”的签约摄影师。姜信和说:“普通燕鸥频繁地飞翔于水域上空,身体轻快而敏捷,并不时地在空中翱翔和滑翔,窥视水中猎物。它们以小鱼和虾类为食,如发现猎物则急冲直下,扎入水中捕食,捕获后又返回空中。”他抓拍的这种珍稀鸟类的照片,惊艳了网友们。
抢救珍贵鸟蛋
夫妻俩成了“鸟爸鸟妈”
本来这对攝影师夫妻的生活悠闲而浪漫,2017年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他们夜不能寐。5月14日这一天,夫妻俩像往常一样来湿地拍摄候鸟。姜信和拿着望远镜,忽然看到有个男人拎着一个黄桶,在捡什么东西,还不时鬼鬼祟祟地四处张望。
凭直觉,姜信和马上判断出这家伙不是在采野菜,而是在偷鸟蛋!他和妻子马上赶了过去,大声斥责他:“偷鸟蛋伤天害理,还是违法的,我要举报你!”一听这话,做贼心虚的男子吓得丢下一桶海鸟蛋,撒腿就跑,姜信和拍下了窃贼逃跑的背影,并马上打了报警电话。
随后,夫妻俩在森林公安的指导下对鸟蛋进行了清点,竟然有264枚。这么多宝贝怎么办呢?姜信和知道鸟蛋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旦脱离了鸟巢就会被鸟父母遗弃,其他鸟类也不会再孵化它。一旁的警察说:“即使联系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路途遥远也来不及。因为鸟蛋温度已经下降,在外面耽搁的时间长了会导致鸟蛋再也无法被孵化。难道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从坏人手里救下的鸟蛋,再次失去生命吗?最后,经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同意,姜信和决定把这些鸟蛋带回家,进行人工孵化。
车勇与鸟儿们在一起
夫妻俩请教了专家,得知这些是普通燕鸥和黑翅长脚鹬等多种珍稀鸟类的蛋。可关于海鸟的孵化、喂食、野化等,国内外均无相关的资料可以参考。人工孵化更没有先例,尤其是孵化温度极难掌握和控制。
无奈之下,夫妻俩只好按照老母鸡敷小鸡的形式孵化。泡沫板上铺上电褥子,电褥子上再铺一层棉褥子,顶上蒙着棉被,用温度计随时测量温度。为保证孵化温度的恒定均衡,每天早、中、晚、半夜,妻子会按时翻蛋。滑滑的、温温的蛋在手中翻转,让她感觉到孕育新生命的甜蜜和幸福。
时间一天天过去,两百多个鸟蛋却丝毫没有动静。夫妻俩渐渐有些失望了。姜信和知道,海鸟的孵化期通常是21天到25天,他不知道这些鸟蛋什么时候能孵化,只能一天天地耐着性子坚持。
5月23日深夜,房间里忽然传出了轻微的叽叽响,妻子连忙把姜信和叫醒。听到蛋壳内的幼鸟鸣叫时,姜信和乐得心都要融化了。破壳而出的海鸟黑翅长脚鹬,让他亲眼目睹了生命以卵生形式来到这个世界。后来夫妻俩一拍手,小鸟就会走过来,像找妈妈似的,非常可爱、黏人。
接着,其他小鸟也陆续出生,夫妻俩的生活变得更加繁忙。每到下班,妻子车勇便赶紧往家奔,同事问起,她说:“家里有一群鸟宝宝要等着我喂食呢!”同事开玩笑说:“你是不是应该跟领导申请一个产假,因为你是鸟妈妈了。”在接下来的半个多月里,反嘴鹬、燕鸥等60多只小鸟,陆续破壳而出,家里充满了爱的欢唱。
姜信和说,自从妻子做了“鸟妈妈”,每天都守护在海鸟和鸟蛋身边,“鸟宝宝”们都喜欢依偎在她的怀里抱团取暖,活脱脱一幅“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画面。
他说,看着地砖上蹒跚的小鸟,它们是那么幼小和无助,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长什么样。可能是卵生动物特有的习性,这么幼小的鸟很粘人,总是叫着找“妈妈”。当妻子把它们捧在手里时,它们就显得很安静。小鸟们一天天长大,“鸟爸鸟妈”总是亲热地跟它们说话, 夫妻俩的话小家伙们似乎能听懂,叽叽喳喳地应和着,两人心里都乐开了花。
由于环境的原因,刚出生的黑翅长脚鹬和反嘴鹬不能自己觅食,这可就辛苦了“鸟爸鸟妈”。海鸟取食于海里,食物是个大难题。特别是刚出生的前几天。夫妻俩经过多种食物試验,最终选择用“脊尾白虾”喂食“鸟宝宝”。
尽管如此,小鸟们的成活率仍然很低,经常毫无征兆地死去。看着死去的小鸟,夫妻俩非常悲痛。在饲养这些鸟儿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黑翅长脚鹬和反嘴鹬两种鸻鹬类幼鸟,不是由妈妈喂大的,而是跟着母鸟行走,自主觅食,他们的饲养方法不适合这两种鸟类的存活。于是,夫妻俩决定“从娃娃抓起”,让它们去野外大自然中生存。
为此,姜信和在野外选择了一块不影响其他鸟儿栖息的地方,搭建了帐篷,对孵出的小鸟进行野化训练,让它们慢慢适应环境,以备日后放生。干这活很辛苦,“鸟爸鸟妈”风雨不误,在泥泞的湿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着;泥潭上行走真的很艰难,拔出陷下去的脚需要很大力气,走一步都很吃力。
小鸟们脚趾间有蹼会游泳,夫妻俩就训练它们在水里觅食。小鸟的“飞行羽”逐渐长成,渐渐地脱掉了丑小鸭的外衣,原来它们是一群极能飞翔的燕鸥。夫妻俩带它们去湿地练习飞行。姜信和还根据燕鸥的特点,强化其飞行的耐力和本领,因为它们是鸟类中的“飞远冠军”,夫妻俩的手、胳膊、肩膀,就成为小鸟们起飞和降落的平台。
作品屡获大奖
讲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湿地,为了让小鸟们活下去、迁徙走,姜信和尽可能让它们避免被外界打扰,甚至连夫妻俩的拍摄记录,都必须以不影响幼鸟成长为前提。“因为在那一刻,任何一个人都会被这群可爱的小鸟们感动。因此在湿地里只能用最常态最环保的方法,记录下我们和鸟相守的时光。”
随着小鸟的翅膀渐渐硬朗,它们的飞行能力也渐渐提高。2017年10月11日,在和鸟儿朝夕相处了150多天后,夫妻俩决定把它们陆续放生。他们联系到森林公安等部门,在警察的陪同下,把一批鸟儿送到当时捡到鸟蛋的那个位置,这里周围都是水,相对比较安全,而且有茂密的芦苇荡,鸟儿可以自己觅食。就这样,首批20多只小黑翅长脚鹬全部回归了自然。
接着,练成了飞行本领的濒危候鸟小燕鸥也要走了,它们依依不舍,在天空中盘旋着不愿离去。可长大了的孩子终究要离开家,姜信和说:“飞吧,天空才是你们的家!”小家伙们这才一只一只地飞走了,它们越飞越远,越飞越高。
姜信和不知道来年的迁徙时节,还能否见到并识别它们,但当他和妻子顺着叫声仰望天际时,会把天空中飞来的每一只候鸟,都当做是自己孵化出来的“鸟孩子”!
为了让大家都来爱鸟护鸟,姜信和决定把夫妻俩和鸟宝宝们相处的生活照发布出去。这些照片没有炫技,没有刻意摆拍,只有对生命的敬畏。在2018年第18届辽宁省摄影艺术展上,图片故事《与鸟相守的151天》从6000余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纪实类金奖;接着,在美国举办的“纽约国际摄影艺术展”上,姜信和的系列作品《鸟群》,获得此次比赛的大奖——主席奖;2019年,《与鸟相守的151天》又获得了中国自然生态国际摄影大展铜奖。
几年来,每天清早,姜信和都会随身携带相机按时走出家门,绕着湿地徒步巡视,观察各种鸟儿的生存状况,并对受伤的鸟儿实施救护。如果发现盗捕者,他就会立即打电话报警。
2020年5月的一天,姜信和巡逻时发现一只黑尾鸥栽倒在芦苇丛里,走近一看发现它中毒了。姜信和马上把它带回家,给它注射了解毒针,并精心照料着。最初它还有点怕生,但过了几天就和姜信和亲近了起来,会和他捉迷藏,也会落在他肩膀上。
后来姜信和将它带到了当初救助它的地方,让它回归自己的族群,但这只黑尾鸥却只是站在原地。“快走吧,咱们还会再见面的。”它似乎听懂了姜信和的话,起飞后不断地在空中盘旋。姜信和没想到,自己刚要转身走,这只鸟竟一下俯冲下来,落在了他的肩膀上,姜信和的眼泪一下就流了出来。他带着不舍,又将这只黑尾鸥抛向了高空。
还有一次,姜信和夫妻俩在野外聊天,有一只海鸟听到了他们的说话声,竟从大老远飞过来,在空中盘旋。“快看,我们的鸟孩子!”姜信和激动地拉着妻子向前奔去。“它和野鸟是不一样的,野鸟听见你的声音会马上飞走,而它是飞过来的。”妻子车勇兴奋地摘下帽子挥舞。只见蔚蓝的天空中,几只燕鸥边“喳喳”地叫,边朝他们盘旋飞来。它们亲切着急的样子,让夫妻俩不禁泪目。
在应邀给学生们搞科普讲座时,姜信和饱含深情地说:“鸟儿给人类带来安宁,是我们的朋友,因为离开了生物圈里的这些生物,人类是无法独自生存的。”他鼓励大家善待野生动物,并向有关部门建议,在学校开设“野生鸟类保护”课程,最终通过全民努力,共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同在天地间,人鸟共安详,这是姜信和夫妻的美好愿景。近年来,夫妻俩拍摄的众多鸟类图片,出现在了很多网站和报刊杂志上,增强了人们爱鸟护鸟的意识。姜信和说,今后,他们将继续行走在护鸟爱鸟的路上,用镜头向人们讲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
责编/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