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南州茶毛虫发生特性及综合防治建议

2020-10-20孙晓姝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1期

摘 要:黔南州都匀毛尖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国世博十大名茶。近些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茶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是茶树病虫危害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就黔南州茶区虫害发生最重的茶毛虫发生特性作了一些概述,并提出了一些综合防治建议,目的是提高黔南州茶叶质量、产量及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茶毛虫;发生特性;综合防治建议

贵州茶园面积全国第一,是全国唯一兼具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和无污染的茶叶产区,这里有着中国最好和最安全的茶叶。黔南州都匀毛尖茶又是贵州主推的“三绿一红”中的茶叶引领者。黔南州要打造一流的茶叶,质量安全是核心,绿色防控是关键。近几年,随着茶园面积的不断扩大,茶树病虫害防控和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影响黔南州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展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是保障都匀毛尖茶茶叶质量安全和品质的关键手段,也是实现农药减量控害,保障茶区生态安全的关键手段。各级有关单位扎实推进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使得茶叶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据调查,黔南州内茶园主要虫害有茶毛虫、茶尺蠖和假眼小绿叶蝉等,其中茶毛虫发生最为严重。现结合黔南州茶园茶毛虫的发生特性,提出一些有效的综合防治建议。

1.  发生特性

茶毛虫,为鳞翅目毒蛾科黄毒蛾属的一种昆虫。中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是中国茶区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为害茶叶,还可为害油茶、柑桔等。以幼虫咬食叶片为害茶树,发生严重时可将成片茶园取食殆尽。同时,幼虫、成虫体上毒毛、蜕皮壳能引起人体皮肤红肿痛痒,影响农事操作。

1.1     形态特征

卵:淡黄色,扁球形,卵块一般呈椭圆形,上面覆盖黄褐色厚绒毛,通常块产于茶丛中下部老叶背面靠主叶脉处,每个卵块约有60-80粒。

蛹:黄褐色,圆锥形,生有黄色短毛,有光泽,尾端有钩状尾刺,外有土黄色丝质薄茧,长度约12-14mm。

幼虫:6-7龄,体表密布黄褐色毒毛,体背和体侧有黒瘤,体长约20-22mm。1龄幼虫淡黄色,着黄白色长毛;2龄幼虫淡黄色,前胸气门上线的毛瘤呈浅褐色;3龄幼虫淡黄色,胸部两侧出现1条褐色浅纹,第1、2节腹节亚背线上毛瘤变黑绒球状;4-7龄幼虫黄褐色至土黄色,随着龄期增加腹节亚背线上毛瘤增加、色泽加深。

成虫:体长6-13mm,翅展可达20-35mm,覆盖鳞毛,雌蛾比雄蛾稍大。雌蛾翅为琥珀色,雄蛾翅为深褐色,雌、雄蛾前翅中央均有2条黔色条纹,

翅尖黄色区内有2个黑点。

1.2     发生规律

黔南州茶毛虫一般发生2代,第一代发生在4月中旬到5月下旬,第二代发生在7月中旬到8月下旬,且南部地区平塘县、独山县、三都县等县市发生较重,北部地区瓮安县、贵定县、福泉市等县市则发生较轻,海拔低的茶区发生较重,海拔高的茶区发生较。通常以卵块越冬,少数以踊及幼虫越冬。幼虫群集性强,害怕高温阳光,通常百余头群集在茶树中、下部叶背咬食下表皮及叶肉,使得叶片呈半透明状。随着虫龄增长,食量上升,开始各自迁散,咬食叶片上部,造成缺刻,甚至吃光整片叶子。幼虫老熟后,爬到茶丛根基周围的落叶下或土里结茧化蛹。成虫多在下午羽化,白天伏在荫蔽叶背上,受惊吓会落地假死或迅速飞走,黄昏后活动旺盛。

2.  综合防治

以“减少茶园化学农药使用、降低茶叶中农药残留风险,提高茶叶卫生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充分利用“统防统治”“、健康栽培”、“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利用有益生物”、“精准计量施药量 / 评判防效”的原则,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策略,有效监测虫害动态,准确预测预报,集成“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与科学用药”为主体的绿色防控技术,针对茶区因地制宜选择防控技术进行有效组装和集成。

2.1     农业防治

在农业防治方面,黔南州主要是通过合理选育抗病抗虫茶树良种、适时开展修剪、施肥等茶园管护措施、加大茶青采摘力度,春夏秋三季生产, 加快茶青茶下树等方式进行防治。如在越冬期间摘除卵块,剪除茶树下部枝条,减少越冬虫卵基数;盛长期中耕除草灭蛹;每年春季和秋季深耕培土6厘米以上阻止成虫羽化;人工扑杀初龄幼虫等。要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针对高风险入侵区域加密设置虫情监测点,密切监测成虫迁入扩散动态,及时发布虫情预警信息,为各级开展防控当好参谋。要切实做好虫情普查,摸清害虫发生区域和防治关键时期,确保在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掌握情况。要加强沟通和联动,强化宣传培训,在防控上突出“综合防治、统防统治、群防群治”。

2.2     物理防治

在成虫羽化盛期,于每天晚上7点到十二点用电灯或黑光灯诱杀成虫,降低产卵量,每30-50亩安装一盏。有条件的地区可在茶园安装声光驱虫系统,利用次声波发生器发出的频率驱赶茶毛虫。

2.3     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或引进天敌,如利用黄脚黑卵蜂防治茶毛虫卵块,绒茧峰防治幼虫等;也使用生物药剂来进行防治,如使用白僵菌30g/ 亩喷洒;还可用茶毛虫雌性成虫都性信息素诱杀雄性成虫,降低害虫数量。

2.4     化学防治

贵州省茶园主要虫害防治过程中严格推行贵州茶园禁用农药名单,加大对使用禁用农药的专项检查和打击,尤其是在全国率先提出禁止水溶性农药与草甘膦,基本确保了重金属的不超标。在茶毛虫发生严重时, 以3龄前幼虫期防治为最佳,大龄幼虫防治效果差。可选用0.26%苦参碱1000-15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50%杀螟松1000-2000倍液,对受害茶蓬作叶背喷雾防治。喷药后15天才可以采茶青。为提高施药效率,降低防控成本,可使用高效施药器械,如超低容量静电喷雾器、无人施药飞机等。

参考文献:

[1] 李国萍, 魏祖强, 章恩宽. 信阳茶区茶毛虫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探究.|J|.农家科技,2017(1):96.

[2] 尹西鹏. 茶毛虫的特征特性及防治对策. |J|. 现代农业科技,2018(23):146-147.

[3] 王志.罗洪会.汪勇.吴琼.邵昌余.夏忠敏.凤冈县茶毛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J|.植物医生,2012,03:23.

[4] 施利等.贵州茶树病虫害防控现状及对策建议.茶叶,2015,41(3):146-149,153.

[5] 陈雪芬.中国大陆茶树害虫生物防治现状与展望.海峡两岸茶叶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138-142.

[6] 石春华.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彩图详解.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0-14.

作者簡介:

孙晓姝(1982- )女,农艺师,从事茶叶种植、技术推广、品牌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