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信息技术手段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2020-10-20孔祥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也在急剧增加,对建设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介绍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用信息技术管理的特点和作用,并进一步介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旨在提供参考借鉴经验。
关键词:信息技术;水利工程建设;数据采集
引言: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完善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开展水利工程对施工建设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依据施工流程和规划逐步完成,通过信息技术将原料使用、人员构成和资金使用数据进行记录并且整合分析。
1水利工程应用信息技术管理的特点
首先,信息技术适应环境能力较强。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结构复杂,操作技术难度大,因此,在开展该项目时,国家政策或者市场经济等外界因素影响着工程建设。但是不管外界怎样变化,信息技术都能正常使用。其次,应用信息技术确保信息准确。信息技术由计算机和基础硬件共同组成,在水利工程管理過程中准确性较高。再次,应用信息技术预测能力较强。水利建设工程施工周期较长,外界影响的因素较多。在外界因素影响发生前,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进行精准预测,避免出现较大经济损失。
2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应用信息技术作用
2.1 合理分配水资源
水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资源,随着我国水资源总量逐渐减少,科学合理使用水资源是水利工程重点工作。水利工程管理中还没有引进信息技术时,重点工作是关注水资源开发和使用,未能合理配置水资源。在水资源日益紧张情况下,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此项工作对水利工程人员来讲是很难完成的任务。由于工作内容过于复杂,如果仅仅依靠工作人员收集的材料对水资源进行分配,工作完成效率很难保证。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保证水资源配置工作顺利完成,而且也能确保高效收集水利信息,提升水资源分配合理性。
2.2 预测具备精准性
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有助于判断水利信息,如果不仅能够准确判断水利信息,就会对水利工程建设产生严重影响。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全面收集水利信息,并且将收集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分析。有关工作人员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探究水利信息分析的结果,能够精准判断水利信息,进而科学合理规划整个水利工程。还没有使用信息技术时,工作人员难以精确预测信息,进行决策时对人力要求较高。与此同时,在决策时会带有主观因素,干扰正常思路,可能做出错误判断,不利于水利工程的建设。通过使用信息技术确保预测的信息准确,也能够预测发生洪水的可能性,避免发生洪水威胁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
3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3.1 构建系统
引入先进技术。信息时代快速发展背景下,计算机技术被应用在众多领域中,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向着智能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在水利工程管理中,计算机应用在很多项目管理中,例如河道管理、水文预测以及闸门控制等。将计算机技术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相结合,提升信息收集准确性和加工便利性,能够为管理和决策人员提供优质准确信息,确保决策合理性。建立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收集信息速度,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
明确拓扑结构。分析某地区水利办公区域网络系统可以看出,系统使用水平和垂直布线,结合星型和太网结构,在公文处理系统中放置2台HP 服务器,该服务器安装对应的自动化办公软件,再和对应的磁盘阵列柜和双机热备份系统的软件相结合,确保满足信息管理等多方面要求。为确保系统中信息数据的安全,在磁盘的阵列中,应用 RAID 冗余容错技术, 与双机热备份软件具备的监视、判断和转移功能相结合,就算单台服务器产生故障,也不会造成整个服务器中断。另外,在系统中,使用外界磁盘, 拓宽网络存储空间,在主机中设置 Catalyst2948,借助第三层交换支持保证服务器、管理站和分支交换机连接。将 Catalyst1924当做分支交换机,保证与10兆桌面可靠连接。中心的路由器 CISCO4500通过帧中继和 PSTN,实现整个网络系统和有关部门远程连接,再与网络防火墙相互配合,保证数据信息安全[1]。
优化组织结构。优化网络组织结构对建立网络系统有着重要意义。分析水库网络系统组织结构,采用分散采集和集中处理方法,涵盖大坝监测、水文预测、河道管理以及政务处理等子系统。在组网环节,不同子系统之间可以应用独立运行的计算机,将分散数据进行集中处理,并且能够将各自处理结果储存在系统中,上传至上层的网络服务器中。在构建上层网络系统中使用星型总线结构,与下层星型网络结构相互配合,能够将不同子系统控制在各自范围内,收集有关数据。
3.2 数据采集
开展水利工程之前应当进行数据收集工作,对未来建设水利项目有着重要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前应当实地考察工程周围环境,在具体考察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为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提供保障。此项工程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用 GPS 技术,此项技术在数据采集和环境调查中有重要作用,能够为项目顺利开展提供参考依据,确保水利工程建设中信息数据结果实时性和准确性。在具体建设过程中,GPS 技术被应用在不同环境考察工作中,体现出信息技术适应能力较强的特点,并且预测环境中可能会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进而提升水利工程施工质量。
3.3 工程绘图
工程绘图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设阶段有着重要作用,绘制的图形是水利工程建设的模板,它的准确性决定着整个水利工程建设水平。将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应用在水利工程绘图工作中,不仅提升工作效率,而且也提高绘图质量。通过技术进行绘图减小工程误差,绘制的图形具备“牵一发动全身”特点,如果绘制的图片出现错误很难进行修改[2]。但是在绘制图片过程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避免误差,提升绘图准确性。如果绘图出现问题进行修改也是较为便利的。在绘制图片过程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CAD绘图技术,通过使用此技术能够使绘图工作变得更加便利,保证水利工程建设模板的可靠性。
3.4 施工管理
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包括施工设备、工作人员以及施工流程等方面,如果管理体系不完善或者管理工作存在疏忽就会引发安全事故,使得工作人员出现损伤或者损失财产。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代替传统人工管理模式,将不同设备依据性能进行分类, 再通过办公软件和数据库系统,记录施工设备属性、价格、运行原理和零件,并且公开信息。所有工作人员能够第一时间了解设备运行情况,当出现故障时,通过信息进行针对性的检修。与此同时,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对施工设备、流程和工作人员考勤进行监督,对开展水利工程工作作出严格管理和控制。
3.5 工程验收
水利工程完工后也离不开信息技术,在此阶段应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数据库处理技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数据库处理技术发展出对象型数据库管理模式。在项目验收阶段使用此种技术能够对水利工程中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得出有效结论。应用技术整体分析水利工程具体完成情况,再将整理的数据进一步优化,优化数据库管理体系,建立资源共享空间。防止数据丢失,保证数据完整性,有助于在验收阶段找到每个详细数据信息。
3.6 卫星定位
卫星定位是一种复合型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的成分有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水利工程中应用卫星定位技术主要作用是定位洪水位置,再依据洪水位置制定抗洪方案。我国水利工程中使用卫星定位技术已经有很多年历史,在1998年,我国全范围降水量较大,很多地区受到强降水影响,许多地方出现洪涝灾害,使用卫星定位系统在抗击洪涝灾害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对洪水位置精准定位,帮助抗洪人员找到受灾区域,及时救援减少人员伤亡。与此同时,定位洪水发生位置,将有关人员提前转移,针对防守相对薄弱地區,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补。在洪水发生之前做好相应防护措施,降低洪水带来的危害,加强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避免因洪水造成损失。
3.7 遥感技术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有许多先进技术,尤其是在引入信息技术后,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更加便利,其中遥感技术是重要的一项信息技术。它的主要工作原理是物体有自己独特的电磁波,依据电磁反应物体具体信息[3]。对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有着重要影响,能够有效预防和预测洪水。通过使用遥感技术在发生洪水后,监控整个洪水发生的区域。在遥感技术出现之前,当发生洪水时,无法预算洪水发生面积,不能有针对性开展工作。而在应用遥感技术后能够准确计算洪水面积,全面监测洪灾区域,工作人员依据得到的信息及时作出判断。在信息化不断进步过程中,遥感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取得一定进步,技术变得更加智能,为水利工程管理作出突出贡献。
结论: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全面掌握施工环境和施工实际情况,有助于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与此同时,技术人员依据图纸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提升水利工程建设效率,降低人力和资金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 李小辉.信息技术手段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居舍,2019(18):133+197.
[2] 李国凡.论信息技术手段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9,4(08):159-160.
[3] 田杏丽,田新星.论信息技术手段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9):17.
作者简介:
孔祥文,1987年1月,男,山东曲阜人,本科,助理工程师,水利工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