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2020-10-20蒋业娟何毅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医疗机构推广基层

蒋业娟 何毅

【摘 要】目的:研究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模式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17年03月至2018年03月间本单位辖区内352例居家老人作为研究样本,提供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并于研究期满后采集患者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前后的医疗满意度、月平均治疗负担费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遵医依从性、疾病知晓率、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接受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后的医疗满意度(94.60%)与疾病知晓率(96.31%)均高于服务前(73.30%、66.76%),HAMD评分及月平均治疗负担费用低于服务前,SF-36评分、遵医依从性评分高于服务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养护一体化服务能够显著改善社区老年患者的负性情绪,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帮助其树立良好的遵医依从性,提升患者医疗满意度与疾病知晓率,降低患者医疗支出,优势明显。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10--01

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模式的提出,使得社区老年人群的医疗养护问题得到很大程度地解决,改善了老年人群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养老得到保障,不再过分依赖子女,家庭幸福指数与社会劳动资源得到长足进步[1]。当下,国内医养护一体化服务主要由医院或其他社会盈利组织承担,前者相较于后者的优势在于,医院本身属于医疗行业主体,自身医学水平高,开展相应服务更加直接与得心应手,且在收费方面相较于其他社会盈利组织而言普遍更具优势[2]。本文主要探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模式的可行性,为纳入352例居家老人参与研究,现整理研究结果,携研究结论作以下论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开展时间为2017年03月至2018年03月,期间纳入本单位辖区内352例居家老人作为研究样本,男性192例,女性160例;年龄60~93岁,平均(78.62±9.83)岁;其中低保老人76例,肢体功能部分丧失老人76例,生活半自理老人及重点独居老人200例;罹患单一疾病者68例,罹患两种疾病者176例,罹患三种及以上疾病者108例;独生子女者168例,非独生子女者184例;有配偶者115例,丧偶者237例。研究报备本单位伦理委员会且获得批准,基线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年龄≥60周岁;居住地位于本单位辖区范围内;知晓研究并自愿入组,签署同意书;签订医养护一体化合同;正常就医困难,有申请医养护一体化服务需求者。

排除标准:罹患恶性肿瘤等严重病,需长期住院治疗;合并严重脏器疾病者;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类疾病者;无法全程参与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1)家庭一对一健康教育: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定期上门,为老年患者提供系统的家庭一对一健康教育,主要介绍疾病的简单发病机制、用药方法、影响因素、护理方法等内容,告知患者医养护一体化服务的核心宗旨、存在意义与必要性,使患者明确该项服务的工作性质,以及如何联系中心医护人员寻求非常规时期(非巡诊时期)的定向医疗服务。注意合理使用网络平台与多媒体,强化患者认识与理解力;对于空巢老人、失能老人、严重心理问题老人,需要加强家访频次。(2)中心-医院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当地公立医院签订合约,作为老年患者疾病发生时的主要医疗支持力量;社区全科医师平日里为老年患者提供疾病检查、基础治疗、健康指导等基本医疗服务,并作为患者-医院转诊的媒介,负责医院挂号、医师预约、病史交接等服务,建立老年患者“绿色就诊通道”,提升患者入院的就医效率。(3)定期体检:定期为老年患者提供体检服务,用以监控患者病情不同时期下的发展与变化;并基于患者病情进展,提出合理的医疗指导建议,控制病情恶性进展。(4)重建积极心态:定期组织病友联谊会,安排读书、看报、观影、文艺表演等活动形式,使老年患者在参加活动之余,能够放松身心;会上邀请健康管理表现佳的老人上台简单演讲,分享自身健康管理经验,以及对自身疾病的看法与认识;通过这种交流与分享,利用患者的共情心理,使患者产生共鸣,收获鼓舞,进而增强对抗疾病的决心与勇气;会上由专业心理治疗师发言,通过合理的心理疏导,进一步提升患者负性心理,最终重建积极心态。(5)建立科学的“家诊”机制:家诊即家庭疾病诊治,周期性地开展工作;上门诊病避免患者家-中心两头跑,期间提供上门送医送药服务、上门用药指导及进一步的健康管理指导工作,减轻患者看病负担。(6)建立家庭病床:针对有需要的患者开设家庭病床服务,每日由社区医护定时查房、护理,做好生命体征检测等支持工作,并纳入康复医师予以患者康复支持,合理安置静脉输注等仪器设备。普通患者的家庭病床不作过多干预,要求采光好、通风好、温湿度适宜、房间白色为主色调,可放置绿植点缀。(7)病案管理:加强患者病案管理,病案书写规范,为患者后续医院就医提供病情监护依据。

1.3 观察指标

(1)医疗满意度与疾病知晓率:采用本中心自制的医疗满意度调查问卷、疾病知晓率调查问卷进行评估:①优:80~100分;②良:60~79分;③差:0~59分。满意度=(优+良)/总例数×100%。(2)漢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内涵24小条目,总分96分,分值越高表示抑郁越严重[3]。(3)遵医依从性:采用本中心自制的依从性调查问卷,评估患者遵医依从性,内涵疾病认识、合理用药、规范饮食、规范作息、良好自护五项评分维度,李克特5级评分,满分25分,分值越高表示依从性越好。(4)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主要观察其中社会功能、一般健康状况、生理机能、精神健康四项维度评分,取最终总分均值表示生活质量,分值越高则情况越佳[4]。(5)月平均治疗负担费用。

1.4 统计学处理

经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医疗满意度比较 所有患者接受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后的医疗满意度高于服務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HAMD、SF-36、遵医依从性评分及月平均治疗负担费用比较

所有患者接受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后的HAMD评分及月平均治疗负担费用低于服务前,SF-36评分、遵医依从性评分高于服务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疾病知晓率比较 所有患者接受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后的疾病知晓率高于服务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老年人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尤其失能老人、独居老人、慢性病老人,就医、照护的需求量大,但行动不便、高昂的医疗费用等因素,又与老年人群的切实就医需求相背离,如何改善老年患者晚年健康问题,就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自新医改政策颁布以来,强调医疗的服务性,尤其关注社区老年人群的医疗养护问题。医养护一体化理念的提出,极大程度上解决了社区老人的医疗需求,尤其对于丧偶、失能、独生子女老人而言,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模式的出现,直接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5]。

基层医院推广医养护一体化医疗模式的优势在于,机构本身具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水平,同时靠近社区,能够更好地提供各项医疗服务。新医改政策的提出,强调医疗服务需要以人为本,突出公益属性,基层医院推广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模式,是响应新医改政策号召,同时为医院发展创新收的有益工作,值得关注。

吴霞等[6]研究指出,失能老人对待医养护一体化服务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健康档案管理、紧急救护、定期体检、上门医疗服务4个层面。本次我中心所推出的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服务模式,也充分涵盖这4项工作,研究开展前后取得重大进步,所有患者接受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后的医疗满意度与疾病知晓率均高于服务前,HAMD评分及月平均治疗负担费用低于服务前,SF-36评分、遵医依从性评分高于服务前,差异显著。上述统计学结果提示,开展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是能够全面改善社区老人医疗服务体验的有价值工作。

葛晴霞等[7]研究更进一步提示,医养护一体化服务还可显著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并强调家庭随访式健康宣教能够显著提升患者对自我护理的认识与执行能力。本次研究中,开展家庭一对一健康教育,周期性地开展这项工作,由中心医护人员主动上门,讲解有关疾病发病机制、用药安全性及方法、疾病进展影响因素鉴别及规避等各项内容,提升患者自我护理水平与治疗信心。中心-医院联合的服务模式,为患者开通绿色就诊通道,保障突发疾病下,患者能够更及时地接受到系统的医疗服务。平时定期体检,能够更好地监测患者病情。开展完善的病案管理工作,有助于患者转诊公立医院时,医师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进展情况,进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开展病友联谊会、专项心理疏导等工作,帮助患者重建积极心态。针对有需要的患者,建立健全家庭病床护理机制,患者可在家中接受治疗,确保简单用药不出户、疾病治疗不出区,提高患者治疗便捷性与舒适度,最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避免长期入院治疗下高昂的医疗费用问题[8]。综合开展各项工作,最终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均得到良好控制,提示医养护一体化科学养老模式是一项积极有效的工作,可予关注。

综上,医养护一体化服务能够显著改善社区老年患者的负性情绪,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帮助其树立良好的遵医依从性,提升患者医疗满意度与疾病知晓率,降低患者医疗支出,优势明显。

参考文献

周华,扈峻峰,蒋天武,等.“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专家主题研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34):4216-4219.

石怀英,吕晖,王峥,等.海南省"医养护一体化"服务体系构建与路径选择[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6):4162-4163.

洪艳群,方跃平.医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在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9):1102-1103.

程冉冉,周燕,王培培,等.社区失能老人对家庭型医养护一体化需求[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13):3247-3249.

李默,庞秀明,杜金香,等.医养护一体化模式在社区老年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3):156-158.

吴霞,潘君虹,杨嘉楠,等.医养护签约政策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杭州市社区调查数据[J].生产力研究,2016,31(12):70-72.

袁甜甜,贺家,张蜜,等.社区慢性病老人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意愿调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3):404-409.

葛晴霞,李舒,蔡冰琳,等.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对社区失能老人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15):1797-1800.

猜你喜欢

医疗机构推广基层
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预算与绩效考核间的关系
基层巡览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水泥处理的基层和亚基层再生沥青性能研究
浙江1200多家医疗机构入驻省药品采购新平台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
我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将有行业信用评价
在医疗卫生单位推广运动处方的研究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