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域下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模式研究

2020-10-20杨姗姗凌亚萍

广西民族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

杨姗姗 凌亚萍

【摘 要】传统工艺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民族地区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桂西地区是我国“十三五”扶贫攻坚主战场和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资源聚集区。文章在对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精准扶贫的视角,从扶贫实施路径、扶贫产品开发、扶贫参与主体等方面构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模式,以期为实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与传统工艺振兴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精准扶贫;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桂西地区

【作 者】杨姗姗,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宗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广西财经学院商务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四川成都,610065。凌亚萍,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经管系助教,硕士。广西扶绥,532100。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0)04-0148-010

一、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强调:要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传统工艺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的颁布实施,明确了传统工艺助力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功能、作用及路径。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传统工艺振兴的日益重视,与之有关的学术研究正愈发显现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

桂西地区位于广西西部,地处西南经济圈、东盟经济圈和华南经济圈的结合部,包括百色、河池、崇左所辖的30个县,土地面积8.71万平方公里,占广西总面积37.8%,[1]其境内分布有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10余个少数民族,是广西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区域。2018年9月国家公布的广西27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17个贫困县分布在桂西地区,占广西国家级贫困县总数的63.0%,是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当前精准扶贫背景下对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模式问题进行系统探讨,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传统工艺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特有优势,进一步增强遗产保护传承的自身造血功能,推动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有利于激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深度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与脱贫增收,进而形成扶贫就业、产业发展和文化振兴的多赢格局。

二、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资源概况

桂西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文化生态环境造就了当地类型多样、功能各异的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项目。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开展实地调研基础上,共收集到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项目156项(包括入选第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项目和分别入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有关项目),具体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桂西地区共计有11类传统工艺项目,其中以传统饮食加工工艺数量最多,达58项,占总数的37.18%,其次是织染工艺达42项,占比26.92%,再者是编织扎制工艺有14项,占比8.97%,其他8种类型的传统工艺数量较少,合计占比26.93%。

就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在各地区的分布情况而言,由表2所知,数量最多的是百色,共计65项,占桂西地区总数的40.63%;其次是河池61项,占总数的38.12%;崇左34项,占比21.25%。由此可见,河池、百色两地所拥有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数量相差不大,崇左地区所拥有的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数量相对较少。另外,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分布在国家级贫困县共有96项,占该地区总数的60.0%;其中河池、百色、崇左三市中国家级贫困县的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分布数量分别为45项、42项和9项。这些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项目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突出的社会、经济、文化、科研等价值,是当地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文化资源。近年来桂西地区在开展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价值与功能,积极探索其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在生产性保护领域还存在: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模式较为单一、布局结构失衡等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三、精准扶贫视域下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模式构建

在对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当地传统工艺的内涵特征并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灵活性与体验性原则及实用性与创新性原则,构建精准扶贫视域下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具体模式,即扶贫实施路径精准化生产性保护模式、扶贫产品开发精准化生产性保护模式、扶贫参与主体精准化生产性保护模式。

(一)扶贫实施路径精准化生产性保护模式

扶贫实施路径精准化生产性保护模式主要通过政府主导的方式,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确掌握贫困地区传统工艺资源分布及区域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依托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的持续发展,旨在支持贫困户以创业、就业的形式参与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社会参与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的积极性,为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营造可持续传承的社会氛围。扶贫实施路径精准化生产性保护模式具体可分为“贫困户家庭作坊+传统工艺产业园”模式、“扶贫就业工坊+生产性保护基地”模式、“扶贫工作室+文化会展”模式三种类型。

1.“贫困戶家庭作坊+传统工艺产业园”模式

“贫困户家庭作坊+传统工艺产业园”模式是指以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发源地为载体,兼顾当地贫困户人数及其掌握技艺情况、厂房设施设备等情况,建立传统工艺家庭作坊,并将一定片区内的家庭作坊进行市场化管理,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传统工艺产业园。该模式以传统工艺资源为基础,以活态传承为核心,寻求传统工艺与现代文化产业在经济层面以及文化层面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打造集文化产品生产、流通、销售与现代创意为一体的生产性保护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区位选址是传统工艺产业园建设的关键,也是带动贫困户依托当地资源脱贫增收应重点考虑的因素。由于桂西地区位于广西西部,临近西南经济圈、东盟经济圈和华南经济圈,该区域西接云南和贵州,南邻越南,其中崇左的大新县、龙州县、凭祥市和宁明县以及百色的那坡县和靖西市共6个县(市)与越南接壤,因此,可通过精准识别贫困县及其与商圈的距离进行产业园的选址,结合区域内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资源特征,对其产品进行准确定位,并完善相应的产品生产、运营设施。就空间分布而言,桂西地区可按照工作、展示、交流、销售、服务、休闲等方面进行空间分配,根据产业园距周边经济圈的远近及各经济圈的特征,对传统工艺产业园进行集约型开发利用,形成劳动力集中、技艺交汇、基础设施和运营管理完善的传统工艺产业集聚区。如百色靖西市锦绣古镇是中越边关的文旅特色小镇,壮族原乡靖西位于中越两国的交界地带,其语言、风俗相近,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建立中越跨境传统工艺产业园,专注于“东盟商圈”市场的运营,可为靖西当地的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其锦绣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销往越南等东盟国家。

2.“扶贫就业工坊+生产性保护基地”模式

“扶贫就业工坊+生产性保护基地”模式是指依托国家政策导向,在桂西地区贫困人口及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资源富集区设立“扶贫就业工坊”,吸纳贫困人口在当地就业,帮助其提高收入水平,同时以传统工艺在桂西地区的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建立“生产性保护基地”,通过“扶贫就业工坊”和“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结合的途径,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促进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资源转化为可产生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

模式应在精准识别百色、河池、崇左三地的贫困县分布以及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资源分布的基础上实施,如河池共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占桂西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总数的41.17%,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资源数量多达61项,占桂西地区的38.12%,其中较为有名的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国家级传统工艺项目竹编(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目前河池花竹帽已销往广西周边各地以及东南亚各国,具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因此在当地建立“竹编就业工坊”,既能为当地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又能实现竹编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另外,“扶贫就业工坊”也可作为一种生产性保护基地,通过文化培训和传习所建设两大途径对传承人进行培养,旨在展现传统工艺的原真内涵,同时促进传承人队伍的壮大。其中,文化培训主要分为校园培训班、社会培训班及“校园+社会”培训班三种,校园培训班主要针对学生这一年轻群体;社会培训班主要是通过民间组织设立的技艺培训馆向中老年群体授课;“校园+社会”培训班是将传统技艺传授给当地的贫困户,使其达到学以致用、传承文化、就业脱贫的效果。公益性传习所则通过设立体验馆及欣赏馆,为民众提供深入了解及体验传统工艺的场所,旨在提升传统工艺产品内涵价值,不断培养潜在性传承人。

3.“扶贫工作室+文化会展”模式

“扶贫工作室”主要从传承人或者贫困户从个体创业的角度设立,是一种具有工艺特色的个体生产经营场所,旨在实现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活态传承的同时解决贫困户的就业问题。“文化会展”是指文化产业举办会展,即各类文化机构借会展產业大发展的契机,通过举办各类艺术节、戏剧节、电影节、书展、画展、文物展等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2]该模式主要依托桂西地区文化会展产业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创办传统工艺“扶贫工作室”,搭建贫困地区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展示和销售平台,使“扶贫工作室”融入会展产业中发展。其中,“扶贫工作室”主要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由当地传承人、民间工艺师、贫困户创办,传统工艺文化会展主要依托桂西地区少数民族村寨与当地会展场馆设施,如百色壮族文化展示中心、河池民族博物馆、崇左市会展中心等,以文化交流与沟通为情感纽带,以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为宗旨,搭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交流和展示平台。

“扶贫工作室+文化会展”具体可分为三类,第一,文学作品展览型会展,此类活动主要在政府引导下由当地传承人参与传统工艺书籍的撰写与整理,相关传统工艺的绘画制作等,并通过搭建相应的书画展览平台对传统工艺进行展览。第二,企业文化宣传型会展,由帮扶企业在桂西地区投资为主,带动传承人及贫困户的参与,以艺术节、电影节或电视节等形式对相关传统工艺进行形象生动的展现。第三,传统工艺体验型节事,主要参与者有政府、传承人、贫困户、消费者,侧重将传统工艺技艺通过消费者体验的形式传播,需政府支持传承人及贫困户建立传统工艺扶贫工作室,结合当地的民俗节庆活动传承与弘扬传统工艺。如河池依托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将壮族刺绣技艺、服饰制作技艺等在节庆活动中进行展演,或是依托壮族刺绣扶贫工作室为游客提供壮族服饰制作体验,逐渐扩大传统工艺文化的影响力。

(二)扶贫产品开发精准化生产性保护模式

扶贫产品开发精准化生产性保护模式主要依据市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趋势,在准确识别不同类型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功能及特征的基础上,对贫困地区传统工艺进行精准开发。该模式注重传统工艺原真内涵的完整体现,从产品设计、产品制作及销售等环节对传统工艺进行开发利用,同时依托生产性保护的各个环节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旨在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以活态化的手段促进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助力精准扶贫的创新性发展。该模式主要包括文化创意产品扶贫模式、文化旅游产品扶贫模式、文化艺术产品扶贫模式三种类型。

1.文化创意产品扶贫模式

创造性与现代性是非遗概念的核心特征,[3]传统工艺作为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性保护过程中注重传统工艺的创新性发展是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主要思路。文化创意产品扶贫模式主要通过文化创意形式挖掘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展现其文化魅力,突显其当代功能,重在将传统工艺以文化创意产品的形式呈现并流通到市场,实现精准扶贫与传统工艺产品创新的协同发展。文化创意产品的形式多样,包括创意纪念品、文学创意作品、文化创意展等形式。该模式主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引导服装、工艺品等企业进行投资,并建立织染工艺作坊和编织扎制作坊,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带动休闲旅游、营销、生产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贫困户及传承人的参与创造条件,形成精准扶贫与创意工艺品开发相结合的经济综合体。

文化创意产品主要包含四种类型。第一,图案创新型,主要将桂西地区具有代表性特征的图案在服饰、布料等平面上进行设计转化,如龙图腾,可通过抽象化的变形和提炼,在服饰上形成多种展现形式及多样色彩的“龙”的图案。第二,平面元素立体化创新型,该种路径主要是通过将一些服饰、织锦、花竹帽等原有平面形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进行立体转化,并赋予其特定的功能及实用价值,使原有图案形象生动。如壮族织锦原有的平面图案多为一些几何图案,也有部分是花鸟、树木、生活景象等具有积极意义的图案,通过运用平面元素立体化创新,将原有的几何图案变换成立体化的“口袋”,使之在保留壮族织锦原有几何图案的基础上,发挥几何图案立体化的实用功能。第三,立体造型平面化创新型,该途径主要针对竹编、花竹帽、油桐帽等立体化且较实用的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通过将立体化的传统工艺造型转化为平面图形,以图书出版、城市涂鸦墙等形式展现。第四,卡通化创新型,主要通过当地贫困户和传承人的参与,制作出以卡通形象呈现的传统工艺,如绣花鞋、绣球、民族服饰等。此外,该模式应注重精准辨识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功能特征,并准确把握当地贫困户的主要岗位需求,实现精准扶贫与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的双赢。

2.文化旅游产品扶贫模式

文化旅游产品扶贫模式是在准确把握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对传统工艺注入新的功能,推动传统工艺升级为适应现代市场发展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即通过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形式将传统工艺特色功能放大,塑造独具桂西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氛围,使传统工艺在旅游业中得到弘扬与发展。该模式由当地政府主导,依托帮扶企业资金支持,通过创设更多的就业岗位,调动贫困户参与其中,为传统工艺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以及贫困户收入的提高创造契机。

一方面,建立传统工艺主题公园,该主题公园以为贫困户创造就业岗位及促进传统工艺传承为主要目的,依托当地的公园等特色景区进行建设,公园内设表演、巡展、娱乐体验等多种游览体验形式。如在河池巴马长寿之乡建设布努瑶驽制作技艺展现公园,结合当地的“养生文化”、“巴马烤猪”美食文化等,吸引游客前来巴马度假,在此期间当地可以向游客展示、宣传当地的传统工艺。另一方面,借助民族节庆打造传统工艺特色村寨,唤醒城市、乡村的文化记忆,实现传统工艺的可持续传承。例如,河池巴畴乡巴英村的“蚂拐节”是当地持续时间较长且较为有名的民间信俗活动,通过搭建“蚂拐节”特色村寨,在村寨内设手工制作体验馆及传统工艺制作表演,同时加强村寨道路、民宿、餐饮等相关行业的配套设施建设,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齐全的特色村寨之旅。再者,建设传统工艺特色街区,选址一般为桂西地区著名的老街区旧址,街区的布置形式应选用桂西地区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并开设游客服务中心、餐饮休息区、商品销售区和休闲娱乐区,让游客感受古老的街区风味、體验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另外,该模式旨在通过旅游产品开发带动就业,促进传统工艺创新发展,贫困户可参与到由旅游产业链产生的不同岗位中,实现就业脱贫。

3.文化艺术产品扶贫模式

文化艺术产品扶贫模式主要以雕塑工艺、陶瓷制作工艺以及刻绘工艺三类传统工艺为基础,通过文化艺术产品的形式突显这类传统工艺的内涵,并流通于市场,实现传统工艺的活化利用。该模式主要由当地政府主导开发,通过建立相应的根雕扶贫工作室、木雕厂、石雕企业、生产性保护基地、扶贫就业工坊等,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业,促进桂西地区少数民族雕塑工艺、陶瓷制作工艺的活态传承。

首先,雕塑工艺品的制作。不同类型的雕刻工艺通过其取材、立意、雕刻等途径进行设计及生产,比如根雕可通过立意构思、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创新形象作品,用于家居装饰,提升装饰品味。石雕可运用当地的大理石、花岗岩等石材,雕刻成典型的小件饰物,也可以磨制成实用器具,如日用品、器皿等。毛南族木雕技艺以及仫佬族民间竹雕等均可根据艺术品形象设计进行雕刻,赋予木雕更具现代化的内涵。其次,新型陶瓷艺术品的设计。这类产品的实用性较大,市场需求量也较多,其中较为关键的是传统陶瓷艺术品的制作技术,可组织桂西民族地区贫困户进行集中制作、生产夹砂陶用品,有效实现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助力精准扶贫。另外,制作地方特色鲜明、艺术欣赏价值较高的陶瓷艺术品,如靖西的陶器,可通过民间传承人及工艺师的精细雕琢,制成精致唯美的艺术品,如“十二生肖”陶器制作等,此类产品主要特点是类型多样,内涵丰富,且制作过程较为繁杂,需要时间、精力较多,因此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第三,刻绘工艺品设计。桂西地区仅有田阳剪纸、靖西剪纸工艺、毛南族神像画三种刻绘工艺,但其艺术价值较高,以艺术设计的形式彰显当地民众的传统生活习俗及生活艺术。如剪纸工艺,依托创新的构想,剪出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形象的艺术品。该模式同样是借助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带动桂西民族地区贫困户就近就业,促进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与精准扶贫的协调发展。

(三)扶贫参与主体精准化生产性保护模式

扶贫参与主体精准化生产性保护模式主要是在国家“精准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以及“万企帮万村”的扶贫理念指导下进行模式构建,该模式主要在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基础上,引导传承人带领贫困户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生产性保护当中,同时通过政府引导帮扶企业对桂西贫困地区不同类型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进行精确帮扶,并将传统工艺产品以现代先进技术传播推广,提升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体包括基于“政府+帮扶企业”投资的虚拟体验模式和基于“传承人+贫困户”参与的共建共享模式两种类型。

1.基于“政府+帮扶企业”投资的虚拟体验模式

政府作为精准扶贫的主导者,对精准扶贫和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给予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持有利于精准扶贫视域下桂西地区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国务院关于《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的落实方案(2018-2020年)》强调民营企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主体作用,认为帮扶企业作为精准扶贫的主要参与者,其资金的投入、生产场所的建设、技术及人才的引进、员工的培训等,对贫困地区精准扶贫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文化产业聚合发展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正逐步成为“非遗”开发、传承、保护的创新性实践选择与理论模型。[4]基于“政府+帮扶企业”投资的虚拟体验模式旨在依靠政府及帮扶企业投资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将传统工艺以科技产品形式流通到市场,促进传统工艺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创新发展。该模式主要运用人工智能、虚拟场景协调展示技术、虚拟场景建模技术等向民众提供一个可亲自参与、切身体验的传统工艺文化虚拟体验场所,打造传统工艺虚拟制作空间、实时交易空间、使用空间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空间,消费者可通过“穿越”体验等方式切身感受传统工艺的发展渊源、核心技艺等。與此同时,该模式还能带动旅游业、营销行业、商业行业、交通行业、游憩行业、接待行业、生产行业等行业的发展,从而可以为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贫困人口收入。

其中,传统工艺的虚拟体验主要针对传统美食加工工艺、陶瓷制作工艺、编织扎制工艺等体验性强、操作便捷的传统工艺,采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技术将传统工艺进行直观化、可视化、仿真化展现,通过场景体验将民众带入到虚拟情境中,满足其在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等方面的真实感知需求。如靖西壮族绣球制作技艺,帮扶企业可在靖西县建立靖西壮族绣球制作的VR体验空间,体验者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站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虚拟体验,或者通过虚拟操作参与到壮族绣球等传统工艺的制作中。该模式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与商业、会展、物流、设计等产业融合,形成完善的传统工艺产业链,创造讲解、咨询、引导等岗位,促进贫困户就业与传统工艺传承的共同发展。

2.基于“传承人+贫困户参与”的共建共享模式

丰富的精神食粮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的重要因素,[5]传统工艺作为桂西地区民众重要的精神食粮,积极参与传统工艺的生产性保护是满足民众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有效基础。“共建共享”通过发挥民众的主体力量,引导民众集体参与,共同构建美好社会,共同享受美好社会的成果,形成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其中,“共建”指的是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建包含三层含义,即共建的主体多元化,共建的核心是参与,共建依赖于共治机制;“共享”即共同享有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6]传承人作为核心技艺的掌握者和传承者,对传统工艺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传承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贫困户作为桂西贫困地区的主要社区居民,其参与到传统工艺的生产性保护当中,既能解决自身就业问题,又能够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基于“传承人+贫困户参与”的共建共享模式实质是引导贫困户共同参与并享受传统工艺保护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为贫困户积极参与当地文化发展创造活力,是基于具有共同志趣和价值观的贫困民众,围绕传统工艺信息化平台建立线上与线下互动的社区,共同交流、分享传统工艺相关知识与技能,并积极参与传统工艺产品的制作。该模式核心是参与,主要参与者是传承人及贫困户,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形成社区居民的共同治理机制,构建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线上与线下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促进贫困户的积极参与,解决其就业脱贫问题,从而推动传统工艺的持续传承。

首先需建立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信息化共享平台,将传统工艺的起源、发展、核心技艺、传承人等相关资讯共享于平台中,传承人及贫困户可在该平台上根据共同的兴趣及价值观建立共享社区,在社区中交流关于传统工艺技艺改良、创新发展等内容。同时,每一社群可向上级管理部门申请设立线下交流社群,并提交社群的名称、场所、建立目的、社群人数、主要负责人等信息,获批准后方可成功设立线下社群,社群中选派一名传承人负责本社群的管理,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及监督下,通过共同开展文化活动实现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另外,传承人及贫困户可以共同合作,在社群建立的基础上创设传统工艺产品制作作坊,借助社群线上线下结合的交流体系将传统工艺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等服务一并完成,逐渐形成传统工艺产品生产、产品流通、产品销售以及技艺传承于一体的系统化、全方位共享模式。

四、结论与讨论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关键期,如何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特有优势,助力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基于我国脱贫攻坚和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深入实施推进的宏观背景,以我国“十三五”扶贫攻坚主战场和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资源富集的桂西地区为具体研究区域,通过对该区域传统工艺资源的类型与数量、分布与价值等系统调查分析,结合其生产性保护现状,构建了精准扶贫视域下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具体模式,得出以下结论:

(一)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资源丰富,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文化资源,其生产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数量总计160项,分布在国家级贫困县的传统工艺项目总计96项,地域分布呈现不均衡现象;类型上,传统饮食加工工艺和织染工艺数量最多,其他类型的数量偏少。上述传统工艺不仅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商业性等特征,而且其文化价值、科研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也普遍较高。在政府日益重视下,其保护形式日趋多元化,管理体系日渐完善,在精准扶贫领域的效益亦逐渐凸显;但同时也存在生产性保护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模式较为单一、布局结构失衡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效果的提升。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应积极探索多元化创新模式。桂西地区应依托国家精准扶贫及传统工艺振兴等政策契机,从扶贫实施路、扶贫产品开发、扶贫参与主体等多角度构建生产性保护模式:(1)扶贫实施路径精准化生产性保护模式,包括“贫困户家庭作坊+传统工艺产业园”“扶贫就业工坊+生产性保护基地”“扶贫工作室+文化会展”;(2)扶贫产品开发精准化生产性保护模式,包括文化创意产品扶贫保护模式、文化旅游产品扶贫模式、文化艺术产品扶贫模式;(3)扶贫参与主体精准化生产性保护模式,包括“政府+帮扶企业”投资的虚拟体验模式、“传承人+贫困户”参与的共建共享模式。此外,还应从资金投入、传承人群培养、结构布局调整、贫困户自主参与、品牌打造、数字化技术支持等方面保障模式的实际运作,进而实现桂西地区精准扶贫与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的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

(三)精准扶贫背景下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可持续性的探讨。本文构建了精准扶贫视域下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模式,但其在精准扶贫不同发展阶段实施的效果如何,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可持续能力怎样等,都还有待深入探讨。因此,后续还需构建精准扶贫视域下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测评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由于不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对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也应有所不同。此外,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其具体指标设计和权重的确定,应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适度的动态调整和修正,开展横向或纵向的对比研究,才能更好地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普适性。

参考文献:

[1] 广西区发改委规划处.桂西资源富集区发展规划[R].2012.

[2] 曾兴.文化会展:科学内涵、特质及发展趋势[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8(3).

[3] 吴昉.基于现代印刷工艺的非遗创意转化研究[J].包装工程,2018(14).

[4] 李远龙,曾钰诚.产业与数字:黔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

[5] 路平.激活传统工艺的现代生命力——香云纱非遗技艺保护路径[J].人民论坛,2017(36).

[6] 曾本偉.共建共享视域下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D].吉林:吉林大学,2017.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traditional craf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Its not only a unique advantage in promoting people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to find employment nearby and at home,but also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assisting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thnic areas. Western Guangxi is the main battlefield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gathering area of traditional craft resources of ethnic minorities.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ethnic minority traditional crafts resources in Western Guangxi,this paper constructs a productive protection model of ethnic minority traditional Crafts from the aspec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poverty alleviation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participants,with a view to achieving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Western Guangxi.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raditional craft revitalization in ethnic areas.

Key words: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ethnic minority traditional crafts; productive protection;western Guangxi

〔责任编辑:陈家柳〕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
精确理解“精准扶贫”
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精准扶贫问题
贵阳实施精准扶贫之农村电商研究
普惠金融视角下大学生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论高校“智库”扶贫工程的实施及推广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