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科学发展中学生耐力素质重要性研究
2020-10-20施远挺
施远挺
摘 要: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耐力不足的直接原因是体育锻炼不足和锻炼方法不合理导致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学校和教育制度对体育学科的不重视。九年义务教育政策提出普及以来,几乎所有的中国适龄儿童、少年都在接受学校教育,但令人困忧的是当今一代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不在少数的孩子小学时期就戴起了眼镜,愈演愈烈,高中毕业以后视力正常不用配戴眼镜的学生成了绝对的少数派。毛泽东主席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结合当下社会情况来说,健康的体魄是我国少年成才的发动机,是科学教育工作推进的方向标,是国家强盛、民族兴盛的第一推动力。
关键词:科学发展;中学生;耐力
目前我国中学生体育考试科目分为两项: 第一项是男生1000米和女生800米,时间底线为六分钟;第二项是篮球运球绕标志物 / 足球运球绕标志物/ 排球垫球,三选其一。根据调查显示,80%的学生完成跑步考试后出现胸闷、较严重气喘、腿部肌肉疼痛、行走困难等症状,部分跑完需要在医务室进行治疗调理,还有部分人难以完成考试,较为轻松完成考试的只有极少的人;考试第二部分着重讲究技巧锻炼,对耐力要求较低。 除部分学生身体特殊情况外,大都是平时缺乏锻炼所致,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在学生体育锻炼方面缺少必要科学合理的教育引导和监督。
(一)教学制度引起“偏科”
学校教育对体育模块的轻视,根本原因是当前的应试教育制度导致的。体育分数50分,占升学分数的比重较小,确实难以在学生分数间拉开差距,其他各科老师“借”用体育老师课程的段子更是屡见不鲜。这就直接导致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只能压缩体育锻炼的时间及教育资源,进而形成的思想、行为惯性,让教师、学生、家长都习以为常,重文而轻“武”,在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时间段内剥夺了其锻炼的机会。
(二)家庭社会氛围的不利影响
现在的社会氛围讲究效率,要求立竿见影、急切希望做一件事的价值能立即体现。许多有条件的家庭希望孩子多才多艺、成绩突出,因此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填满学生的每一天,导致运动时间甚少。没有报班的学生沉迷于各种网络环境下的电子产品,各类视频、游戏、聊天工具、新奇资讯都让他们浪费了大量时间,甚至养成恶劣的习惯,面对这类诱惑成年人尚且无法完全拒绝,对青少年就影响更甚。
二、科学培养中学生耐力素质措施
需要明确的思想是,科学的锻炼方法并不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所有条件中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师、家长、学生本人的思想转变。身体和精神的双向健康发展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师在教育学生上要做到辅助学生全面发展,长辈在培养孩子上要回归到初心上来,即健康、品格、智力都兼顾,孩子要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引导行为。思想正确后长辈才能给孩子体育锻炼提供支持和指导,学生自己才会认识到良好的身体状况的重要性,锻炼就会体现在生活的各种活动中。
(一)温和的有氧运动
十二到十七岁是男生耐力锻炼的第一黄金期,而女生是十一到十三岁,刚好与中学时间重合。耐力训练通常以有氧运动为主、配合无氧训练。有氧包括快走、慢跑、篮球、足球、健身操等,学校课程协调安排,防止枯燥,培养学生锻炼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自主锻炼。训练开始控制在饱食半小时以后,防止伤害肠胃引起不适,然后以慢跑热身八到十分钟为佳,逐渐提高身体脏器及神经系统的兴奋度,中间配合正确的跑步动作及呼吸方法,例如:迈步小、频率快、起伏低、臂摆小;口鼻配合呼吸、节奏以个人感觉舒适而定,通气量深度约为肺活量的三分之一;强度控制在最大强度的70%~80%。对于缺乏运动者也可降低强度,由快走慢跑结合交替运动,多次锻炼后再向慢跑到快跑过渡。跑步结束后可适当休息调整,放松肌肉,再进行引体向上、仰卧起坐或其他球类运动。教于乐的教学观念融入到其中,组织学生们开展相应的体育活动,为学生们提供身心放松的空间,促进学生们立定跳远能力提高的效率,形成多元化的体育课堂教学体系。比如:在立定跳远训练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们开展立定跳远比赛,激发学生们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比赛中,以团队比赛的形式开展,促进学生们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力的培养,整体性提升学生们的体育综合能力。同时,教师作为立定跳远比赛的裁判,以公平、公正的态度保持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教师将鼓励性评价融入到教学体系中,根据学生们在立定跳远比赛中的成绩和表现,帮助学生们建立立定跳远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们形成高效的锻炼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们将体育锻炼实践到自身的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促进学生们身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整体性地提升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逐渐形成完善的体育课堂教学体系,促进体育教学课堂的创新和改革。
(二)团队对抗性运动
团队对抗性运动是最适合中学生的锻炼项目,以篮球、足球等球类项目为典型,这类运动项目通常较完全的结合了有氧与无氧两种方式,在对抗中、娱乐中完成学生的锻炼需求。此类运动的前提是老师一定要进行学生动员、规则的说明、动作的演示以及必要的分组安排甚至激励规则的制定。避免出现对抗中出现安全事故以及学生的抗拒心理,老师要去发现和开发更多有趣有效的锻炼项目,以适应不同性别、不同心理及身体素质的运动需求。结合野营、爬山、外出实验等活动补充运动量的同时、亲近自然、培养同学间感情,提高身体素质,感受运动欢愉。學生的心态开放了, 课堂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好的时候,自然能养成锻炼的习惯,体育教学课堂外也乐于去运动,耐力素质自然会向好发展。
三、结语
科学的发展中学生的耐力素质要从心理教育和体育锻炼相结合的点上出发,不仅要指导学生怎么做好每项运动,更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运动的好处,多锻炼耐力会好,思想会更放松更易接受知识;家长要配合老师、建立良好的环境,培养孩子成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是准则。
参考文献:
[1] 曲字湖、杨文轻主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孙兴祥. 宁波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现状及优化研究[D].宁波大学,2015,08: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