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著学写作之自然环境描写
2020-10-20
文中的环境描写并非是可有可无的。通常情况下,环境描写服务于文章的主题并侧面推进对人物的刻画。可很多同学在写作时,不论情况如何,总是“风和日丽,天高气爽,小树对我招手,小鸟对我唱歌”,纯粹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大家看下面这个例子——
【左读名著经典】
其国无大山,高者不过数十丈,皆积碧珉。山顶皆平正如砥,清泉迸下者三二百道。原野无凡树,悉生百果及相思石榴之辈。每果树花卉俱发,实色鲜红,翠叶于香丛之下,纷错满树,四时不改。唯一岁一度暗换花实,更生新嫩,人不知觉。田畴尽长大瓠,瓠中实以五谷,甘香珍美,非中国稻梁可比,人得足食,不假耕种。
其国千官皆足,而仕官不自知身之在事,杂于下人,以无职事操断也。虽有君主,而君不自知为君,杂于千官,以无职事升贬故也。又无迅雷风雨,其风常微轻如煦,袭万物不至于摇落;其雨十日一降,降必以夜,津润条畅,不有淹流。一國之人,皆自相亲,有如戚属,人各相惠多与,无市易商贩之事,以不求利故也。
(节选自牛僧孺《古元之》,题目为编者加)
读有所思
环境描写,尤其是自然环境描写在古代小说中其实并不受重视。直到唐传奇成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一座高峰时,这些小说家们才将现代小说理念中的情节、人物、环境这三大要素鲜明完整地体现在作品中。
选段就出自中唐时期牛僧孺所著的《玄怪录》中的《古元之》一文。文中,这个不是仙境却胜似仙境的世外桃源,景色优美,气候宜人;吏治清明,人人平等;百姓不耕不织,却能丰衣足食,过着令世俗之人艳羡的富足安康、其乐融融的生活。
从山水景物、时令风光、花草树木、禽鸟牲畜到民情风俗、吏治国情、生老病死甚至一日三餐,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叙写。这种境界远比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更具体细致,自然也更富有魅力。当然,这只是包括作者在内的无数文人雅士向往的虚妄世界,是经历党争后的作者的一种心理寄托。
思有所悟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
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都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物的心情总是会影响身边的环境气氛;那么,周围的景物描写,就更应该为人物的形象塑造而服务。
2.展示人物性格。景物描写应该为人物性格的塑造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让我们看到不同情境下或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3.深化文章主题。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体现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境况,作者极力地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时,祥子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时,祥子不得不在雨中挣钱。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的品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
那如何进行自然环境描写呢?有以下方法可供大家借鉴:
1.“五觉法”。就是通过人的感官(眼、耳、鼻、舌、手等)接受外界的信息,并借助各种表达方式来表现对某种景物的多重感知。
2.“景物+情感”。这种方法指在环境描写的同时,加入自己对景物或环境氛围的主观感受。
3.“实写+虚写”。有时,光有对实景的描绘远远不够,还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及联想,把眼前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但有一点需要大家谨记,自然环境描写一定要与文中所写的人物、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够烘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否则,就没有任何价值可言。
【右写典范作文】
修炼“挫商”
龚茹萱
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不能放弃。
——题记
寂静小巷,滴水瓦檐。深绿的苍苔斑驳着岁月的老墙,坑洼的石板路镌刻着时光的履痕。
我撑着伞,在寂寥的小巷徘徊。我的心中卧着一只叫“失落”的兽,正一点一点地噬咬我的心。
刚刚的绘画选拔考核,我竟然排名倒数,无缘参加学校的绘画比赛。老师失望的眼神、同学的嘲讽在我的脑海中如潮水般,一波一波地向我涌来。
我打算回家。在我转身的刹那,从眼角的余光中发现,那一滴滴剔透的水珠跌碎在石上,溅起水花。
我轻轻俯下身,观察,发现石头表面已有浅浅的印记。
我惊奇,正所谓“坚如磐石”“柔情似水”,是的,即使力量再小,日积月累地努力做一件事,也会由量变到质变;即使变化再慢,日复一日地努力,结果终会有人看到。就在我纠结是否要放弃、是否要逃避困境时,那一滴滴温柔的水还在坚持着,一滴一滴……
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不能放弃!在我面对困境想放弃时,一定有很多人在坚持,就连水滴都在穿石,我为什么不能坚持着走出困境呢?
回到家,我努力练习画画,注意画中的每个细节,注意画面构图,近大远小,明暗关系……
又是一年绘画比赛,公布成绩时,我怀着紧张的心情来到公告栏前。我脸颊微微发烧,终于,我拿了一等奖!这一刻,一切美好的情感涌上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也不过一瞬。我们常常让“过去”成为束缚自己前行的枷锁,在泥潭中自怨自艾、止步不前。我们要改正以往的心态,修炼“挫商”,跨越一道道沟壑,一次次地超越自己。
只有跨过泥潭,眼前才会是布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江西奉新县第二中学初一·5班)
点评
小作者在遭受打击,心情跌入低谷时,偶然看见“水滴石穿”这一自然环境现象,悟出了人生道理——“即使力量再小,日积月累地努力做一件事,也会由量变到质变;即使变化再慢,日复一日地努力,结果终会有人看到。”
可见其不仅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更有着细腻感性的心思,能够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悟出人生哲理,带领自己走出低谷。
文中还有许多景物及细节描写,让习作更显生动形象。
(王纪金)
【课后训练】
许多日子,我的嘴里衔着一枚青橄榄,酸酸的,涩涩的,此时却嚼出了丝丝甘甜。在成长的道路上,谁又何尝没衔过“青橄榄”呢?或许在你克服各种各样困难的过程中,或许在你完成挑战性任务的过程中,或许在你消除误解赢得信任的过程中,或许在你努力改变自己处境的过程中……期间的艰辛、苦涩、酸楚等等不就是那枚青橄榄吗?那么,你尝到了那苦苦的滋味后的丝丝甘甜了吗?
请以“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思路点拨:“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是一道命题作文题,这要求同学们在写作中力求创新,将平凡之物写出不平凡之意,在同一命题中脱颖而出。写作时,有以下几点需要引起大家注意:
首先,审题应深刻,挖掘出“青橄榄”的比喻义。
其次,立意应时新,选择好写作角度。
第三,选材应力求真实、典型、新颖。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一篇既有真情实感,又富有人生哲理的色、香、味俱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