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困斗:1944布罗迪之战
2020-10-20鸿渐
鸿渐
苏联红军于1944年夏天发起的大规模反攻的结果,不仅是彻底打垮了德军的中央集团军群,还让与之相邻的南方集团军群饱受打击。就在一处名叫布罗迪的地方,南方集团军群中的第13军,被整个消灭了。
会向哪里动手?
苏联战场上德军的处境在1944年春季正在变得越来越窘迫。苏军自1944年1月14日发起的攻势打破了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对列宁格勒的长期围困,在南线战场上,乌克兰第1和第2方面军则联手痛击了沿着第聂伯河驻防的南方集团军群。再往南,盘踞在克里米亚半岛的A集团军群被乌克兰第3和第4方面军击败,于4月10日放弃了重要的黑海港口敖德萨,而来不及撤退的第17集团军则于5月初被歼灭。
苏联红军在战场南北两翼同时反击,是使得由陆军元帅恩斯特·布施所指挥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所在的战区,也就是波兰大部和白俄罗斯西部,成了一个向东伸展的突出部。尽管苏军暂时还没有对这个突出部动手,但是中央集团军群的指挥官们清楚,红色铁锤的落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在战场上协同的德国陆军(右)和武装党卫队(中)
对德国人来说值得庆幸的是,春天的泥泞季节来临,这让东线德军得到了非常渴望的喘息机会。德国人想方设法补充实力,几个新近编成的师、以及许多尚未经过充分训练的二线人员,陆续被派往东部前线,以填补漫长防线上的空缺。
在尽力补充兵員的同时,布施元帅提出了收缩防线的请求。就军事角度而言,在防线上“截弯取直”,放弃一些地段,就能够腾出若干师作为预备队,从而可以用来应对苏军必然将会发起的夏季攻势。这个想法虽然合乎逻辑,但却不符合希特勒的观点,这个大独裁者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守住被征服的每一处土地。
随着春去夏来,看起来前线短暂的宁静随时都会被打破。问题是,苏军会向哪里下手?会是北面吗,新的打击将解放波罗的海国家,甚至连芬兰也很可能会退出战争。会是南面吗,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油田可是诱人的战利品。这两个方向上的可能性都很大,相对来说,中部战线发生动荡的可能性比较小。
基于这一判断,德国情报人员死死盯着北部和南部战线,同时认为中央集团军群的战区将继续保持安静。因此,希特勒没有同意布施关于缩短防线的请求,而除了少量新开抵的预备队之外,布施基本上只能依靠现有的兵力去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事实上,德国人的判断完全错误。自4月中旬以来,苏军最高统帅部就一直在谋划一场大规模的钳形进攻,而这次战役的目标就是瓦解中央集团军群。在莫斯科的大本营看来,中央集团军群这个巨大的突出部非常诱人,正是下一阶段作战的首选对象。
于是,当德国人在战场的南北两段寻找着苏军即将发动攻击的迹象时,苏军主力却在中央集团军群对面进行了大规模集结,而且这一集结完全瞒过了敌人——卫国战争进行到这一阶段,苏联红军在欺敌方面的水准已臻化境。
待机中的科涅夫
对于苏军作战意图茫无所知的德国人,也在做着自己的部署调整。希特勒在4月初将原来的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分别编组了北乌克兰和南乌克兰两个集团军群,其中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实力较强,由陆军元帅瓦尔特·莫德尔指挥。莫德尔是希特勒最喜欢的将军之一,他的部队由第1、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匈牙利第1集团军组成。
经此调动后的莫德尔造访前线,接触到了大量“苏军即将进攻南线”的情报,于是他认为自己的战区将首当其冲,便请求希特勒同意将第56装甲军从中央集团军群的序列中划归自己调遣。布施当然提出了抗议,但莫德尔的意见占了上风,毕竟情报指出南段战线才是“重灾区”。结果第56装甲军奉命脱离中央集团军群,此举令布施减少了15%的师、33%的大口径火炮、50%的驱逐坦克和23%的自行火炮。
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从而在欧陆开辟了第二战场。德国人尚未完全从这一打击中恢复过来之时,莫斯科便选择在6月22日对中央集团军群发起了全面进攻。这一天正是德国入侵苏联的3周年纪念日,其中所包含的反讽真是十分强烈。
受到强烈震动的德军高级将领当然不止一个布施,莫德尔元帅也是其中之一,在他看来,一旦中路德军完全瓦解,那么苏军这部“蒸汽压路机”很可能会向自己碾来。莫德尔的这个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苏军所执行的正是一个连锁计划:一旦对中路进攻得手,接下来就将对莫德尔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动手。
当苏军对中央集团军群发起进攻时,指挥着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伊凡·科涅夫将军正在全神贯注,他的任务就是做好进攻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准备,而他急于加入战斗。生于1897年的科涅夫于1918年加入红军,在俄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担任政治委员,到苏军于1943年重新获得苏德战场上的主动权时,科涅夫已经证明自己是一位富于进取精神和进攻技巧的统帅。
战斗在一处废墟中的德军步兵
科涅夫元帅
科涅夫面对着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邻近的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而他可用的部队包括3个坦克集团军(第1近卫、第3近卫和第4坦克集团军),7个步兵集团军(第1近卫、第3近卫、第5近卫、第13、18、38和60步兵集团军),两个骑兵/机械化战斗群,以及多个独立坦克、火炮和机械化单位,乌克兰第1方面军是一个具备强劲冲击力的大兵团。
对科涅夫和他的部队来说,首要的突击目标是利沃夫,而在那之前要拿下的要地是利沃夫以东的布罗迪。布罗迪有铁路和公路与利沃夫相连,是德军重点布防的地带,而该处地形较为平坦,适合坦克行动。
临时组建的新力量
把守布罗迪的德军是莫德尔麾下的一支部队:隶属于第1装甲集团军的第13军。这个军的军长是阿瑟·豪夫将军,此人出生于1891年,之前曾担任过两个装甲军的参谋长,他对于自己的处境基本不抱幻想,他的参谋长科特·冯·哈默斯坦上校也同样如此。
豪夫缺乏底气的原因是第13军兵力不足,其左翼是内德维格少将的第454(警戒)师,与之相邻的是林德曼少将的第361步兵师,在林德曼右侧的是由3个残败的步兵师的余部所组成的C战斗群,而最后一支部队是拉施少将的第349师。这些部队的共同点是兵力不足,士气低下。
不过就在苏军动手之前,第13军获得了一支生力军的增援,这就是不久前刚组建的武装党卫队第14SS加利西亚师。加利西亚大致是指乌克兰西部和波兰东南部,一战前曾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因此算是和德国有某种“渊源”,这个师的兵员主要由乌克兰募兵组成。
6月下旬,正在西里西亚地区整训的加利西亚师接到命令,要求其立即开赴东线。当该师的先遣部队坐火车到达乌克兰时,海克少校得知,全师将部署到第13军主阵地的后方,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这个安排让海克很不安,他原本希望加利西亚师能够在相对次要的地区逐步积累作战经验,而第13军可是最前线上最危险的部队之一。不过第13军指挥官们的吃惊程度一点也不比海克低,当海克向豪夫将军报到时,后者表示既未听说过加利西亚师,也完全不知道这个师受命加入自己的战区。
不过在海克同豪夫的参谋长哈默斯坦讨论一番后,加利西亚师的驻防位置就被确定了,该师进驻布罗迪以西约12千米处的第二道防线。到达该地区后,加利西亚师的士兵们才发现所谓的第二道防线只存在于地图上,他们需要立即着手开挖战壕,而时间已非常紧迫了。
与此同时,在中央集团军群受到痛击后,希特勒的态度变得稍稍灵活一些了。在听取了莫德尔关于改变部署的建议后,希特勒在6月下旬同意不再将科维尔和布罗迪列为“要塞区”,而“要塞区”的含意,就是守军必须战斗到最后一人。
对于布罗迪的第13军来说,这是个好消息,但却好景不长。由于西线吃紧,莫德尔被调往法国去“救火”,在东线接替他的是约瑟夫·哈珀上将,他可无法像莫德尔那样影响希特勒,于是希特勒重新宣布布罗迪为“要塞区”。
提前动手
乌克兰第1方面军原定于1944年7月14日发起进攻,但科涅夫突然决定提前一天动手。突如其来的攻势,令正在撤退中的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的右翼损失颇大,而此举同时令德国和苏联的大本营感到惊讶。
随着战斗进行,第4装甲集团军的右翼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集团军的临时司令、曾经的非洲军指挥官瓦尔特·纳林将军拼命调动预备队去填补空缺,总算是勉强撑住了摇摇欲坠的前线。
而一旦发现了德军战线上的弱点,科涅夫立即下令普霍夫将军的第13集团军也加入战斗,双方随后在戈罗霍夫一带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苏德两军均损失颇重。不过到战斗的第一天结束时,苏军已拿下了戈罗霍夫,普霍夫的部下得以同戈多夫的士兵会合,开始指向德军的第二条战线,也就是被称为“欧根亲王防线”的防御地带。
7月14日,科涅夫毫不犹豫地派出了他的第二梯队。雷巴科上将的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在战场北端支援普霍夫的第13集团军,这两支部队在这一天的进展,开始威胁到了与第4装甲集团军相邻的第1装甲集团军。
豪夫的第13军开始承受冲击,苏军恰好选择了德军防御最薄弱的环节,也即第349师与第361师的结合部。随著德军结合部出现缺口,科涅夫立即向其中注入了更多的部队,将突击深度扩大到了德国战线后方约15千米。
当第13军的整个驻防区开始动荡之际,豪夫将军要求加利西亚师进入全面戒备状态,随时准备参战。然而当这道命令传递到师部时,师长弗赖塔格和参谋长海克都不在,原来两人当时身处第454师的师部,直到第二天凌晨才得以返回自己的师。
而当海克回到师部后,立即下令部队向前线进发,以填补第13军防线上的一个缺口。打头的第30掷弹兵团很快遇到了一群溃败下来的德国步兵,这让许多乌克兰人感到情绪紧张,不过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前进。
此后,第30掷弹兵团首次参战,袭击了一支苏联突击部队的侧翼。虽然乌克兰人最初取得了进展,但是很快就遇到苏军的空袭而被迫后退。之后第29和第31掷弹兵团陆续到达,与当面的苏军暂成僵持状态。
加利西亚师的行动还算迅速,这让豪夫感到有所安慰,其时他的几个师正在苏军打击下不断减员,有的步兵营已缩减到了连的规模,在更多外援无望的情况下,豪夫只能被动地等待着科涅夫的下一步行动。
第13军被包围
7月15日,科涅夫的部队在多点做试探性攻击,希望能够找出德军阵地上更多的薄弱环节。一整天,加利西亚师都陷入苦战,伤亡人数不断增加,各团之间也多次中断了联系。
不过直到16日凌晨,苏军的收获仍然不大,德军防线还没有出现明显的松动。为了强化攻击效果,科涅夫果断地采取行动,要求卡图科夫的第1近卫坦克集团军在没有步兵支持的情况下独自攻击前进。
卡图科夫的坦克扮演了奇兵角色,取得了良好进展,而受其鼓舞,雷巴科将军的坦克和摩托化步兵也开始在第1装甲集团军的防线上撕扯出缺口。现在,这两支近卫坦克部队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钳子,开始相互靠近。
这样一来,“欧根亲王防线”就不再安全了,第1和第4装甲集团军都只能为生存而战。科涅夫的坦克不断冲击向前,身后的步兵部队则巩固既得的阵地,不断出现的苏军战斗机和攻击机则限制了德国装甲部队的反击。接下来,科涅夫又不失时机地投入了列柳申科的第4坦克集团军。
瞄準敌人的红军步兵
随着苏联装甲铁钳的逐渐收拢,第13军的处境变得异常危险:第454师正在瓦解,而C战斗群的兵力已降到了营级规模。随着令人沮丧的战报不断到来,豪夫感到绝望,他下令参谋人员烧毁文件,以迎接“最后时刻”的到来。
17日下午,苏军南北两个装甲铁钳终于在布格河沿岸的利沃夫西面会合,这最终注定了第13军的可悲命运。豪夫下令他的师撤退,第361师退到了加利西亚师西面的地带,其他单位则被命令向西南方向移动,准备从那个方向上突围。
整个第4装甲集团军都开始了向布格河的大撤退,中央集团军群现在已是一团糟,这使得第4装甲集团军的左翼完全处于暴露的状态下。这个曾经强大的装甲部队自身已经极为虚弱,根据18日的战报,整个集团军只剩下20辆坦克和154辆自行火炮可用。
在布罗迪,科涅夫看到了歼灭豪夫第13军的良机,这个军的各部队都已被压缩在了布罗迪周围的“口袋”中,科涅夫下令更多步兵部队尽快移至该地区,以完成包围。
胜利进军的苏军洪流
突击中的苏军士兵
对德国人来说,形势危殆,但或许并未绝望,因为在苏联的坦克部队之间仍然存在空隙,理论上可加以利用。豪夫与邻近的第48装甲军军长赫尔曼·巴尔克将军紧急通话,希望后者掩护本部突围。巴尔克表示同意,同时感到没有把握,因为第48装甲军与第13军相距40千米之遥,而且在第13军的退路上还分布着沼泽、树林以及布格河。
不管怎样,豪夫下达了突围命令。按照他的安排,拉施的第349师和C战斗群将率先突围,接着,加利西亚师、第454师和第361师将分头行动,力求杀出重围。
灰飞烟灭
就在德国人为突围做最后准备时,苏军向扎紧的“口袋”发起了攻击,尽管攻击发自各个方向,但是打击的重心指向了加利西亚师的防区。乌克兰人在炮火下死伤惨重,士气低落,一名年轻的军官卢博米·德林斯基在日记里描述了苏军的攻势,同时表达了对德军的失望。
他写道:“空气中充斥着坦克炮的轰鸣声和发动机的噪音。四周的房屋都在燃烧,越来越多的坦克正在隆隆驶近。我们可以看到数不清的敌人。我们该怎么办,用步枪去打坦克?我们需要飞机和坦克!在我们受苦受难的整个过程中,我从未见到过一架德国飞机或者一辆德国坦克。”
7月20日,也就是一群德国军官企图刺杀希特勒的那天,苏军继续加大了进攻力度。这一天,加利西亚师的第31掷弹兵团受到重创,团长和大部分士兵阵亡。
到了21日凌晨,豪夫指挥剩下的大约30000人开始了突围。黎明时分,苏联攻击机出现了,飞行员显然具有高超的技巧,他们在树梢高度上投下炸弹或施以扫射,导致德军队列中到处都是浓烟和火光。
一名被俘的第13军军官后来在受审时供认,“红色空军对我们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们不断朝我们扔炸弹,让我们根本抬不起头来。我的部队里有几个参加过一战的够资格的军官,连他们也吓破了胆。”
突围行动一旦展开,各部队就只能听天由命了,C战斗群最先瓦解。到了21日晚上,加利西亚师作为一个整体已不复存在,弗赖塔格和海克完全失去了控制力,士兵们只能各自逃命。
混战到7月22日,第13军的结局到来了。这个军的许多高级军官被打死,其中就包括军长豪夫,当天下午,第361师师长林德曼少将被苏军俘获。有赖于第48装甲军派来的一支接应部队,第13军有约800人在这一天逃出了苏军的包围圈,而除此之外,第13军便在布罗迪之战中灰飞烟灭,成为德国在这场非正义战争中的又一个牺牲品。
至于取胜的科涅夫的部队,则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只是稍稍整理战场,便又继续隆隆西进了。
责任编辑:彭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