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冰峰丛林

2020-10-20峰形-7556米

户外探险 2020年10期
关键词:山脊山峰海拔

峰形-7556米

色浦岗日与撒木错。摄影/南卡

前言

打开一张普通的中国西部卫星平面图像,黄色的高原高寒土地上布满了坑坑洼洼的蓝色和如树根延伸状的白色。蓝色,犹如散落于高原上的明珠,它们是大大小小数以千计的高原湖泊,俗称海子,在西藏的大部分地区叫“措”或“错”,都是来自藏语的音译,比如大家熟悉的“纳木错”“佩枯措”“色林错”等著名的西藏高山湖泊,它们大多数是冰川的产物,也是亿万年来板块挤压及造山运动的“见证者”。湖泊往往地处地势低洼之处或凹陷盆地,而与之相对的,则是突出于地表之上的林立冰峰。

蓝色和白色是中国西部高原的基础色调,蓝色是湖、是天,白色是云,亦可以是山。或许只能在高原地区,白色会被大量指代山峰,那万年不化的冰山,是当地藏民尊崇的对象,也是我们这些城市人向往的乌托邦。

中国的极高山大多数集中于四川、云南、甘肃、青海、新疆及西藏地区,其中尤其以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包揽了大多数高峰。将目光转向西藏地区卫星地图,我们可以清楚看到,除了西藏与新疆交界处的大量“白色”堆积外,第二抢眼的恐怕就要数西藏的东部及南部地区了。

前者是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三大世界级山脉交汇处,这里地形与人文关系的复杂程度均为世界之最,这一地区多数地域位于中国国土之外的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等国境内。据我了解,国外的登山者和各类户外组织、爱好者对这一块研究比较深入,在很多国外的网站上可以很轻松地查阅到这个山峰“集结地”的各项资料,比如山峰名称(多数为英文名)、海拔数据、攀登线路及历史等。虽然该地区危险系数较高,但相对来说对外开放得早(相对中国西藏地区来说),登山者甚至会得到当地官方政府人力物力的资源支持。反倒是中国的西藏,许多地方别说外国人,国人都无法进入。这样的现实局面,长期给进入了解这一地区山峰资源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阻碍。

据我所知,日本探险家中村保老先生,是世界上第一位比较全面深入地探索及发现这一地区的先驱者。在这里向这位已经年过八旬的老人致以最高的敬意。我曾经在四川大学的讲厅里听过他的西藏地区探险报告,被他长年来坚持不懈的探索及钻研精神所折服。

中村保先生所著的《喜马拉雅以东:山岳地图册》刚出版,就被我收藏到书架上。這本书是第一本全面详细介绍藏东及横断山区山峰资源的书籍,内容之丰富,乃中村保先生近几十年来的呕心沥血之作。无奈此书只能通过境外网站购买,价格昂贵(2016年,书本费用、代购加上运费约人民币1200元),且中村保先生曾表示此书不会再版。山是中国境内的山,而书却在国外,无法大批量引进国内。这就造成了至今为止,国内的户外爱好者、特别是山峰爱好者对于这一区域的山峰仍是一头雾水。在网络上搜索“林芝雪山”、“波密雪山”、“藏东南雪山”等关键词,会弹出大量这一地区的风景照片。除了南迦巴瓦峰、加拉白垒峰外,能够认出大量其它山峰的人不会占多数。或许很多自驾爱好者或旅行者从藏东南地区回来后,发现电脑里很多雪山的照片竟然叫不出名字,这也是一种无奈。

鉴于以上现实情况,再加上最近两年来我放下四川、开始不断了解西藏的东部及南部地区山峰资源,并搜集相关照片及文字资料,我越发觉得,写一篇属于我们国人自己的、系统介绍藏东南地区山峰资源的文章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

或许大多数人对这一地区没那么大的兴趣,甚至当你看完这篇文章后,里面一座山峰的名字都没听说过,实在觉得枯燥乏味。但我个人觉得,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其应有价值会得以体现。毕竟,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如果自己都不了解,谈何未来户外运动及旅游业的深入开展。

正篇

西藏,无人不神往,当飞往拉萨的高原客机掠过著名的三江并流区域后,前方依稀开始出现白色山峦,预示着一大波雪山即将迎面而来。曾乘飞机飞往拉萨或林芝的朋友应该知道这种感受——机翼下,是数不清的冰山雪峰,仿佛触手可及。那是因为你正在飞跃一片“雪山森林”,这也是我要将文章命名为“冰峰丛林”的原因。如果你是一名雪山痴迷爱好者,那么这里绝对称得上是属于你的极乐世界,藏东南地区山高谷深、“冰峰”林立、气候无常,是川西高原的PLUS+版本。

说了那么久的藏东南,到底是哪一块地方呢?从字面上理解,藏东南指的是西藏的东部及南部地区,但具体到实际的分界线,我认为本文中无需赘述。地区分界线和山脉分界线一直以来都是争议的焦点,在本文中请读者参考卫星地图黄色框所划分出来的区域,藏东南的最大范围也不会超过这个范围了(因为是用直线画的,范围会稍有出入)。

本文中要介绍的范围比这个范围要小一些,我称之为藏东南的核心区域,这个区域是我自定义的,这里简单阐述一下:往西大致以羊秀乡—嘉黎县—米拉山—白堆乡一线为界,北则以羊秀乡—边坝县—洛隆县这一段303省道为天然界线,东抵察隅县、然乌镇、八宿县附近,南至下察隅镇—墨脱县—米林县—朗县—加查县一带。这是一个人为的且很模糊的边界划分,但不影响我们对其内山峰资源的介绍。

藏东南地区从地理构造上主要由五大山脉组成,它们分别是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郭喀拉日居山脉、岗日嘎布山脉和东边的横断山。众山交汇之处,必是不同凡响之地,喜马拉雅山脉最靠近东部的一座7000米级山峰就诞生于这里。

有山必有水,有河必有峰。不同于干旱的西藏阿里地区及藏北地区,藏东南地区相对潮湿温润,每年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可以轻松越过海拔并不高的藏南地区,进入到藏东腹地,给这一地区带来大量水汽形成降水,降水在高山区大多数时候转化为固态的雪。日积月累,使得藏东南地区的山峰雪线普遍偏低,甚至有些海拔仅5000米上下的山峰都有少量悬冰川发育。这在其他同纬度地区并不多见,而整个藏东南地区的高积雪(冰)量及山峰形态的演化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来自南方的水汽。

第二板块的高峰主要集中在巴松措以北地区。巴松措以南,从巴河镇到林芝市色季拉山一带,山峰海拔相对来说较低,多数山峰海拔在5000~5500米之间,故在地图上基本属于空白区域。巴松措以北地区地形复杂,山脉迅速隆起且曲折蜿蜒,雪峰林立,很多时候难以区分。

乃朗,又译为涅朗,都是藏语音译的名字,海拔6870米,其主峰山体大部分位于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境内,北壁部分冰川在嘉黎县忠玉乡境内。乃朗南北两个壁面面积巨大,均发育有大面积山岳冰川,其南侧冰川末端形成湖泊名叫乃朗措。乃朗是整个藏东南地区少有的海拔超过6800米的山峰,而在巴松措北岸地区乃朗被群山簇拥,冰峰王座上的乃朗犹如帝王一般俯瞰着“群臣子民”,气势雄浑,霸气十足。

乃朗地位崇高,不仅仅是当地藏民心目中的神山,也吸引着外界攀登好手的到来。2006年,由Mark Richey带领的团队尝试从双果措方向对乃朗发起冲击,但由于糟糕的天气和冰裂缝的影响未能成功登顶。

乃朗周围被众多卫峰及其他独立山峰簇拥,在其东北侧约1公里处有一无名卫峰海拔6552米,其正西约2公里处有一无名卫峰海拔6688米,其南侧延伸山脊线上约2.5公里处有一无名卫峰海拔6537米。在乃朗的东西两条巨大延伸山脊上还坐落着10余座海拔6000~6400米的山峰,其北坡东西两侧分别发育有比雍冰川和艾嘎贡冰川(依噶冰川)。

在乃朗西侧约10公里處,有两座山形尖锐突出的山峰,分别名为Chuche po初切波(6550米)和Sendho森多(6620米)。这两座山峰相隔不到1公里,海拔高度相当,像一对孪生兄弟紧紧挨在一起。2005年,瑞士登山队尝试攀登初切波,但最后无功而返。初切波以西约5公里处,还有一座山峰名为Chuporisum初波日松,海拔6359米,虽然矮一些,但山形酷似前两座山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标准的金字塔形状。拥有挺拔山形的这三座山峰,是本地区名副其实的颜值担当。

在乃朗措以东约6公里处,有一突出山峰名为萨拉卡秀,海拔6406米,从朱拉乡北部牧场放眼望去山体呈扇面状,雪沟槽遍布其西南壁,冰川由山顶倾泻至山谷。在其东侧还有一卫峰海拔6368米,而从北坡角度看,两座山连接成一座巨大的冰墙,其形态巨大,在乃朗面前甚至有些喧宾夺主。萨拉卡秀北侧冰川与乃朗东壁冰川交汇形成一条冰川流入山谷,冰川末端形成的河流是巴松措湖水的源头之一。在萨拉卡秀东南侧,还有一山峰名叫欧布,海拔6216米,两山仅一沟之隔。

山脉自乃朗向西延伸至初切波处拐弯向南,最终被朱拉曲阻断,山脉隐没在朱拉乡附近。在蹦嘎村附近有一冰峰名叫哈巴康布,英文名Oang Dhen(直译的中文名康丹),海拔6691米,其山体陡峻挺拔,鹤立鸡群。哈巴康布由3条山脊线和3个壁面构成,三面均有冰川发育。在其北侧延伸山脊线上,还坐落着海拔6550米的别日打说(Birutaso)和海拔6060米的乌日加莫(Drajhmo),其余卫峰均暂时未查到名字。这里要提出的是,2005年,新西兰登山家首次挑战海拔6550米的别日打说,且顺利登顶了这座名不见经传却异常陡峭的山峰。

介绍完乃朗南侧及西侧的山峰,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乃朗以东的山峰。在拉玛叶荣及扎拉村以北的地区,主要以3座巨峰坐阵,它们自西向东分别是海拔6590米的穷母打支(Jiongmudazhi)、海拔6842米的曲果和海拔6648米的洋热抗普。3座山峰差不多等距离分布,以两条山谷相隔,在其周围的延伸山脊上,七零八落地散布着海拔6000~6400米之间的无名峰。

初切波—乃朗一带山峰标注图(东坡)。

穷母打支,有资料也翻译为“左木达支”或“角木达支”,都是同一个发音。在其东北两侧山体,均有较大规模的山岳冰川发育。从地面上的扎拉村拉玛叶荣比较容易观测到其陡峭的南壁,其北侧是一个面积巨大的粒雪盆,冰川从北侧盆口低洼处流下,汇入比雍冰川当中。穷母打支北侧延伸山脊上有4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卫峰,它们是海拔6056米的嘎洛和3座无名峰(海拔分别为6244米、6150米、6140米)。

曲果,海拔6842米,在这一地区的山峰中海拔仅次于乃朗。如果说乃朗是国王,那曲果就是皇后。从成都到拉萨的航班上俯瞰大地,乃朗和曲果两座山峰在群峰当中特别突出,乃朗如刀锋般尖锐,而曲果无论是从南还是北观察都略显平钝。

曲果整个山峰由3条完整的山脊线和南壁、东北壁、西北壁3个完整的壁面构成,其中隐藏的南侧山脊被山顶发育的悬冰川深深侵蚀掉,已经和南壁紧紧贴合在一起,形成一条巨大的冰川挂在南壁之上。曲果南北两侧均有山岳冰川发育,其中南坡的冰川深入谷底长度超过10公里,而其北壁则被厚厚的冰雪覆盖。一条条恐怖的雪沟槽彰显着它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曲果仍旧是一座未登峰。

另外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藏东南地区,除南迦巴瓦峰地区和加拉白垒峰地区外,海拔超过6800米的独立山峰仅5座,它们分别是海拔6956米的色浦岗日、海拔6870米的乃朗、海拔6842米的曲果、海拔6882米的若尼峰和海拔6805米的洛布青峰。

洋热抗普和色多是一对双子峰,分别海拔6648米和6626米,两山同属一条山脊线。色多位于洋热抗普以北,两峰峰顶距离不超过2公里,东西两侧均有数条海洋性冰川发育。作为本地区的高点之一,毫无疑问,两峰的延伸山脊线上依旧有6000米级卫峰分布。在色多东北侧约2公里处有一无名峰海拔6418米,而位于垭宁作普以南约3~4公里处分别坐落着6370米无名峰和6418米无名峰。目前以上介绍的山峰均为未登峰。

介绍完扎拉村以北地区的山峰,我们将目光往南移,转向著名的巴松措周边。巴松措湖面海拔约3500米,位于工布江达县巴河镇巴河上游的深山峡谷当中,目前是西藏林芝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所以进入巴松措观测雪山比较容易。巴松措旁边有两个世外桃源般的村落,分别是结巴村和错高村,这两个地点都是观测周边雪山的好去处。在中村保先生的书中,巴松措周边的山地被描述为最接近于阿尔卑斯山脉风光的地方。

别日打说(Birutaso),海拔6550米

在巴松措景区内,能够直接观测到多座海拔超过6000米的山峰,分别是海拔6132米的萨玛热则(Saamareze,也被翻译为沙姆阿热则)、海拔6056米的瞻巴拉、海拔6190米的紧打、海拔6414米的达尼桑巴、海拔6316米的杰钦朗拉嘎布(Jieqinnalagabu)、海拔6542米的林布岗则嘎波(Lumbogangzegabo),甚至可以窥见海拔6630米的错堆峰双顶。

萨玛热则(Saamareze),海拔6132米,在巴松措南岸的结巴村便可一目了然地看到这座挺拔的山峰,山顶分叉的构造结构是辨识它的主要特征。在其西侧仅一山坳之隔的是海拔6056米的瞻巴拉(Zambara),在其北侧延伸山脊上坐落着海拔6078米的叶贡、海拔6304米的霞拉以及稍远的6110米无名峰。后面3座山峰在巴松措均被遮挡,需要深入峡谷方可一睹真容。

杰钦朗拉嘎布(Jieqinnalagabu),海拔6316米,它名字好听,山峰外形极为夺目。从结巴村远远望去,扁平如刀削般的山体直插云霄。凡是去过巴松措的人,估计最能記住的山影,便是这座气宇不凡的山峰。杰钦朗拉嘎布主要拥有南北两条主要山脊和东西两个壁面,不管从南北哪侧看,这座山峰都如匕首一般锋利,在众多6000米级山峰当中锋芒毕露。

由于接近性较好,杰钦朗拉嘎布很早就引起了西方探险家的注意。1999年,新西兰登山队攀登杰钦朗拉嘎布,但准备不足的他们并未成功。2004年9月,瑞士登山家信心满满地来了,这次他们站在了杰钦朗拉嘎布的峰顶。

像这样尖锐的高海拔山峰,正是攀登大牛们向往的天堂乐园。在杰钦朗拉嘎布以北,还有数座海拔更高的山峰存在,它们分别是海拔6542米的林布岗则嘎波、海拔6630米的错堆峰、海拔6358米的普卡洛(Pukalo)和海拔6586米的日西米岗日。

林布岗则嘎波与错堆峰分别在其东北侧和北侧各拥有一座海拔相当的卫峰,分别海拔6534米和6614米,我把它们称作林布岗则嘎波Ⅱ峰和错堆Ⅱ峰。在错堆峰和林布岗则嘎波夹持的山谷里,有一条山谷冰川长度约9公里,冰川末端是海拔3850米的钟错。日西米岗日,又名加尼加峰(Jainija),其东北侧与错堆连接别日打说(Birutaso),海拔6550米。的山脊上坐落着海拔6358米的普卡洛,其南侧约2.4公里处有一卫峰海拔6444米。日西米岗日峰东西南北发育有4条山谷冰川,其中3条冰川末端都有大型高山湖泊形成,位于南侧的普卡洛湖和兴错相对出名,而在它的东侧则矗立着数座5700-5900米的山峰。

在萨玛热则与杰钦朗拉嘎布之间还夹杂着一个小山群,以海拔6414米的达尼桑巴峰为代表,周边散布着6190米的紧打、海拔6266米的价玛和6304米的无名峰。本山群在之前文章里提到过的拉玛叶荣很容易观测到。

由日西米岗日山脊线向东北侧延伸,犹如树根状分散出一小型山域,此山域的北侧便是著名的易贡湖,其东侧末端可达通麦大桥附近。海拔6310米的布泵格(Pulongu)为此区域的最高峰,布泵格又名布母边尼,位于易贡乡西南侧约22公里处,布泵格同时拥有数条山脊线和山谷冰川,冰川规模居本地区之最,目前布泵格依旧是一座未登峰。

除布泵格以外,本区域内海拔超过6000米的山峰仅3座,它们分别是海拔6170米的塔西朗隆(Taxilanglung)、海拔6040米的拉不达咱门和海拔6040米的格弄纳所。另外,5500~6000米级别的山峰也是本区域内不可忽视的存在,从西侧起海拔5904米的甲展隆、海拔5891米的对日拿坡、海拔5648米的格弄日(Gelongri)、海拔5730米的龙泵肖嘎再到东侧海拔5812米的波莫帮墩(Pumobuniu)、海拔5799米的打巴西里(Tapaxiri)、海拔5927米的索白尼通、海拔5643米的错隆和海拔5784米的约里隆,它们都是易贡湖南岸的代表性山峰。

在易贡乡,可以直接观测到陡峭的波莫帮墩和打巴西里两座山峰,其他则需深入沟底或爬上高山方可一睹其真容。这里常年降水丰沛,山峰被侵蚀变得异常尖锐及破碎,陡峭的山壁大多很难留住降下来的积雪,反而岩石裸露在外,别有一番特色。

巴松措南岸地区,从巴河镇一直延伸到鲁朗镇的山域里,山峰海拔骤降,除海拔5859米(又5902米说法)的雪巴日以外,其余山峰多在海拔5500米以下。虽然平均海拔不高,但星罗棋布地散布着大大小小的高山湖泊,同时这一地区也孕育了巨大面积的森林资源。尼洋河沿着其南侧318川藏南线穿行而过,走过这一段的朋友,对这一区域的地形地貌并不陌生。

在尼乌藏布以北302省道以南的区域里,还存在一个面积巨大的山域,这个山域与乃朗所在的山域以尼乌曲(尼乌藏布)相隔。在本区域内,坐落着大名鼎鼎的具有“东方马特洪峰”之称的木纳却我和主神卡甲乔。

木纳却我,又名玛纳卓,英文名Manamcho,海拔6264米。在其东北侧约1.5公里处,还坐落着一座海拔更高的山峰,名为卡甲乔(Kajaqiao),海拔6447米。木纳却我西侧发育有玛纳冰川,冰川末端有一冰蚀湖。卡甲乔和木纳却我如一对父子一般矗立在苍穹之下,刚硬的山体线条是男子汉应有的气概,陡峭如锥子状的山形在整个藏东南地区显得出类拔萃,气势一点不输“帝王”乃朗。

毫无疑问,“东方马特洪峰”这个响当当的名称来自于国外探险家。最初进入这一地区的探险家,被木纳却我和卡甲乔金字塔般壮美山形深深吸引,这种由刀刃般锋利山脊线构成的山峰,深得国外攀登大牛们的喜爱。2005年,本来打算攀登木纳却我的Mick Fowler却阴差阳错地先完成了海拔6447米的卡甲乔的首登,跟他一起登顶的还有来自英国的Chris Watt。时光过了两年,直到2007年,Mick Fowler和他的伙伴Paul Ramsden又杀回这片魅力四射的土地。这一次,他们成功登顶了海拔6264米的木纳却我。至此,这两座紧挨的金字塔形山峰均被登顶,也是藏东南地区少有被登顶过的山峰。

在木纳却我以东约15公里处,有一高海拔山峰名叫益西多吉,海拔6502米,也是本地区内的最高峰。益西多吉山体被厚厚的冰雪覆盖,山体四周冰川横布,同时被众多6000米级山峰簇拥,但在“明星”木纳却我和卡甲乔的光环下,显然它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益西多吉周边海拔超过6000米的山峰有海拔6278米的依布峰、海拔6432米的叶隆、海拔6310米和6434米的两座无名峰、海拔6230米的曲贡,还有隔得稍远的海拔6041米的冬日,另外还有数座海拔6000~6100米的无名峰,这里不一一列举。

另外木纳却我以西嘉黎县以南区域内,还存在数十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它们中的代表有海拔6054米的扎索尔鲁赞、海拔6084米的波松鲁腾、海拔6088米的陇扯果、海拔6182米的舒拉嗨日(Shura Hinri)、海拔6237米的涅帕(Nepa)。在嘉黎县阿扎错西南侧还有海拔6017米的嘎当木、海拔6000米的木泊则,在工布江达县娘蒲乡以北及以东地区还坐落着海拔6041米的比藏则、海拔6100米的曲新朗、海拔6091米的夏玉康嘎和海拔6114米的热七莫。

除了这些6000米级山峰,还有一些海拔接近6000米的代表山峰,它们是海拔5825米的多喀尔喀尔则、海拔5852米的中珠拉嘎、海拔5924米的次仁玉珍、海拔5938米的加喔隆和海拔5870米的拉玉。值得一提的是,在木泊则西南9公里处的康泽些萨,在中村保先生书里地图上标注为海拔6562米,但谷歌图像的数据模拟结合实拍照片判断,此山峰海拔约在6000米左右,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高。另外,海拔6100米的曲新朗由数座6000米左右的山头共同组成,其东坡形成巨大的山岳冰川,白茫茫一片,从空中俯瞰十分显眼。

海拔6264米的木纳却我。摄影/南卡

03第三板块

在第三板块当中,海拔超过6000米的山峰一共只有7座,且海拔均没有超过6500米,属于山峰结构相对简单的一个区域。

第三板块由米拉山垭口—工布江达县—林芝市—米林县—朗县—加查县—白堆乡所连接起来的范围为界,属于郭喀拉日居山脉,地勢由北向南逐渐走低,其中林芝市到米林县这一段区域平均海拔最低,大多数山峰海拔在5000~5500米之间,少有冰川发育,但多高山湖泊散落。

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分布均匀,从西到东依次有海拔6099米的拉巴康、海拔6092米的加日干布、海拔6100米的拉日果、海拔6286米的多达竹希、海拔6132米的斯隆朗、海拔6010米的野东拉日和海拔6060米的念久。其余剩下的山峰多数海拔在5500~6000米之间,并伴有少量山岳冰川发育。以米拉山和桑日县连线为界存在明显气候分界线,以西往山南、拉萨方向气候受来自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逐渐减小,变得更加少雨干燥,地形地貌也逐渐由深山峡谷过渡到高原丘状地貌。在第三板块中朗县、加查县境内的绿色植被分布面积就明显不如林芝、米林地区宽广,属于气候与地貌的过渡地带。

多达竹希,海拔6286米(又有6288米之说),位于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城南侧约16公里处。山体高大尖耸,山脊线笔直壁面陡峭,在其北坡和南坡均有冰川发育,周围山峰海拔多在5500米以上。虽然海拔连6300米都不到,但多达竹希是郭喀拉日居山脉的最高峰,第二座海拔6200米以上的山峰还要到朗县南部勃勃朗主峰,海拔6215米。关于多达竹希的资料非常少,连中村保先生书里都没有标注这座山峰的名字。或许,在巴松措北部那些明星山峰的光环下,南部这些山峰更犹如打入冷宫一般,完全没有得到人们目光的注视,而是隐没在了绵延不断的山峦当中,目前多达竹希依旧是一座未登峰。

在多达竹希西侧约11公里处,有连续数座山峰海拔都在5900米以上,另外在其南侧和东南侧分别坐落着海拔6100米的拉日果和海拔6132米的斯隆朗。这两座6000米级山峰四周也是卫峰拱簇,地形曲折复杂,山峰多在海拔5500米以上,并伴有小型山岳冰川的发育。

郭喀拉日居山脉部分山峰标注图。

第三板块山峰标注图。

从多达竹希往东,也就是巴河镇以南地区,还坐落着两座海拔超过6000米的山峰,它们分别是海拔6010米的野东拉日和海拔6060米的念久。念久较为偏远,南距巴河镇约50公里,它由两个海拔接近的山头组成,山体上冰川横布,但其东壁岩石裸露,攀登难度极大,目前为未登峰。野东拉又名野东杠日,同样由两座海拔高度接近的山头构成,其东坡有两个长条形冰蚀湖。野东拉日与念久不同的是,它周边卫峰众多,且海拔相对较高,它们当中具有代表性有海拔5969米的金马卓可沙、海拔5890米的曲布、海拔5725米的热多岗日、海拔5780米的司垭普、海拔5568米的它洛和海拔5792米的比给等山峰。其中它洛是少有的在318国道旁便可以一睹真容的山峰之一,其余的山峰大多深处沟尾难以观测。

介绍完本区域内靠东的地区,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平均海拔更高、相对更加干燥的西侧。第三板块西侧靠近米拉山山区,山脉在此处再次有微微隆起的迹象,这里山峰大多海拔在5700米以上,其中包含了中村保书里提到的海拔5794米的多妹母子及卫峰、海拔5862米的吹败子、海拔5964米的甲鲁朗、海拔5940米达果盆、海拔5945米的曲隆朗、海拔5906米的冬念、海拔5883米的努玛苏苏尔和海拔5917米的苏尔拉。

西侧区域内还包含了第三板块内剩下的三座6000米级山峰,它们分别是海拔6054米的蒲莫朗、海拔6092米的加日干布和海拔6099米拉巴康。加日干布为典型的岩石构造型山峰,陡峭的山体难以长时间留住冰雪,雅鲁藏布江直接从其山脚流过,切割作用使得加日干布的北壁海拔落差达到了2600多米。在柯玛干布西北,仅一江之隔的地区内坐落着著名的沃德贡杰(Mt.Worde Kongge)雪山,又名鄂德工尖雪山,海拔5921米,也有5998米之说。或许是因为向西存在一片开阔地容易被看到,沃德贡杰雪山在当地宗教文化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是桑日县境内的一座神山。沃德贡杰雪山呈西南一东北走向,除主峰外还有多座卫峰相连,西坡冰川发育良好,东坡反而岩壁裸露。在沃德贡杰主峰东北侧约12公里处还有一兄弟山峰名为波嘎杰,海拔5964米。在波嘎杰山脚周围七零八落地散布着各类高山湖泊,从空中俯瞰尤为壮观。

最后简单提一下几座位于第三板块“编制外”的山峰,它们没有被划入第三板块的范围内,且均位于雅鲁藏布江的南侧,属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其中数座山峰海拔超过了6000米,它们分别是海拔6152米的尺布拉(Chipula)、海拔6215米的勃勃朗峰、海拔5752米的达瓜西热、海拔5753米的达古下仁(博沙拉峰)、海拔5809米的柯马干布、海拔6045米的西日卡和海拔5541米巴恰西仁山脉主峰。

04第四板块

第四板块山峰标注图。

第四板块区域内,是整个藏东南地区最高点的所在地,同时也是最低点的所在地。雅鲁藏布江到了这里受到神秘力量的牵引,拐了一个近180度的大弯后奔流直下,去往广袤的南方平原,最终汇入无边无际的印度洋。第四板块里的南部山区历来都是难以进入的神秘地带。同时,绵延2000多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脉与北部巨大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在此地交叉汇合,山峦碰撞,江河汇聚,民族融合,这里必将产生最为壮阔无比的自然风光。

没错,想必大多数读者已经猜到,这里就是垂直海拔落差最大,垂直自然带、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最“矛盾”最不可思议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在第四板块当中,主要是由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所构成的两大山域,四周同样包围着众多6000米级山峰,由于相对来说本地區内的山峰大家最为熟悉,本文当中不作过于深入的介绍。

不管是“直刺蓝天的长矛”也好,还是“中国最美十大山峰”也罢,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南迦巴瓦峰的“千面”也是它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在你读到这篇文章的这个段落之前,其他山峰都还默默无闻,深藏闺中,而南迦巴瓦峰早已声名在外,威震八方。

南迦巴瓦峰(Namcha Barwa),海拔7782米,这个高度即便放在众山神汇聚的喜马拉雅山中西段和喀喇昆仑山脉,都足以将许多山峰“斩落马下”,更何况它地处印度洋暖湿气流进入青藏高原的豁口地带。常年大量的降水,造就了南迦巴瓦峰一带丰富的冰川资源,同时由于其南坡墨脱县一带的低海拔河谷构造,形成了从雅鲁藏布江江底到南迦巴瓦峰峰顶巨大的海拔高差,造就了从热带季雨林到高寒冰雪带至少7个自然带的垂直分布情况。这种得天独厚的气候分布也促进了珍稀动植物的生息繁衍,南迦巴瓦峰所在的区域是一个既神秘又神奇的地方。

夜幕下的南峰。

既然这么神奇,那这座山峰肯定很早就引起了探险家的注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曾对这一地区进行过科考,但那个年代还未上升到攀登南迦巴瓦峰的程度。直到80年代后至90年代初,由日本山岳会和中方组成的联合登山队开始尝试攀登这座美丽而恐怖的山峰。经过极为艰难的攀登后,1992年,人类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站在了南迦巴瓦峰的峰顶。

南迦巴瓦峰拥有3条完整山脊线和3个壁面,其中东北壁和东南壁冰川几乎附着其整个山腰以上的部分。大家最常见到的西壁,也就是色季拉山垭口所看到的壁面,则是冰岩混合壁面,峰顶直刺苍穹,气势恢宏。南峰主峰周围发育有海洋性冰川数条,其规模均较为巨大,其中包含了著名的则隆弄冰川(西侧)、朗藏布冰川(南侧)、德弄巴冰川(东侧)和白弄巴冰川(东南侧),另外南峰的3条山脊线各自向西北、东、西南继续延伸,其中南侧又分叉为多个树枝状的小山脊。在这些山脊线上坐落着南迦巴瓦峰的众多高海拔卫峰,其中以北侧山脊线上的卫峰最为著名,它们自北向南依次是:龙拉嘎布峰6235米、穆士嘎布峰6269米、宗拉嘎布峰6442米、朗加宝(里拉嘎布)6936米、切拉并戈峰6912米、当干嘎瓦(布)峰7132米、贡拉嘎布峰7316米,其中后面两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并不能算作独立山峰,它们只是山脊上微微凸起的两座山头。

在南迦巴瓦峰西南延伸山脊线上,坐落着海拔7043米的乃彭峰(Naipun)。乃彭峰是一个相对平缓而无明显突起的山头,它的平顶被厚厚的冰川覆盖,北侧山脊线向下形成一个小山坳后,陡然上升约1000多米直达南迦巴瓦峰的峰顶,这1000多米也被称之为攀登南迦巴瓦峰最后的死亡地带。同时,乃彭峰本身也是90年代攀登南迦巴瓦峰主峰的必经之路,目前还没有任何攀登个人或团体开辟南迦巴瓦峰的新攀登线路。

从乃彭峰开始,山脊线分别向西南和东南方向分叉,其中西南方为主脊,直接经过著名的多雄拉山口延伸至米林县方向。山脊线上的山峰均在海拔6000米以下,其中具有代表性出镜率较高的山峰有海拔5484米的多雄拉山、海拔5542米的那木拉、海拔5751米的学麦纳嘎、海拔5862米的德阳拉、海拔5577米崩步和海拔接近6000米的朗嘎。这些山峰均位于开阔的雅鲁藏布江河谷旁,其中朗嘎的海拔高度至今没有查阅到资料。另外东南方向的山脊线自身又开叉分为两条山脊,山脊线上海拔超过6000米的山峰有两座,分别是海拔6421米的白弄巴峰和6130米的无名峰。由于山体之间的相互遮挡关系,这一带的山峰一般在墨脱县一侧更容易观测到,它们的山脊线全都隐没在葱葱郁郁的亚热带森林当中,海拔从5000多米迅速过渡到1000米以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藏东南区域内,一般大家认为的海拔超过7000米的山峰也就两座,分别是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实则还有一座被忽视的山峰,名为桑龙峰(Sanglung),海拔7095米。桑龍名字比较多,在当地又叫做夫妻山、老虎山,另外在某些资料里还被记录为Kangla karpo(康拉嘎波),位于南迦巴瓦峰向东侧延伸的一条山脊线上。不同于贡拉嘎布峰和当干嘎瓦峰,桑龙峰与南峰相连的山脊线最低处与其峰顶的相对海拔落差已经超过700米之多,所以它是一座不折不扣的独立山峰,而且应该是整条喜马拉雅山脉最靠东的一座7000米级雪山。桑龙峰也曾引起过国外探险者的注意,但至今没有被登顶过。

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是与南迦巴瓦峰一江之隔的加拉白垒峰。加拉白垒峰(Gyala Peri,海拔7294米),“加拉”是取自附近村落的名字,而“白垒”在藏语里面是指代的高峰。加拉白垒峰,又名比鲁峰或加拉泽东峰,它旁侧还有一非独立卫峰名为多杰埃钟(海拔7192米)。雅鲁藏布江从加拉白垒峰的山脚贯穿而过,干万年来的切割作用和造山运动的抬升作用使得这里的峡谷愈加深不见底。加拉白垒峰的特殊还在于,它的山脚所在地直接就是雅鲁藏布江的江面,江面至峰顶海拔落差高达4500米,这导致从山体上滚落下来的堆积物零距离与江水接触。如果来一场巨大的雪崩或冰崩,或许可以直接堵塞奔流的雅鲁藏布江。7000米级极高山距离大江大河如此之近,这样的地质构造景观可谓世间罕见。

关于加拉白垒峰的探险及攀登历史要略早于南迦巴瓦峰,早在20世纪初期便有西方的动植物学家进入该地区进行考察,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这样的考察活动才被终止。时间过去近半个世纪,直到1986年10月,日本喜马拉雅登山登山队首登加拉白垒峰。除此之外,在加峰周围还坐落着数座6000米以上的卫峰及独立山峰,它们之间被冰川侵蚀的山谷分割,分别是海拔6419米的玛嘎木岗塔拉峰、海拔6592米的岗托峰、海拔6812米的森塘布(Sentang Bu)、海拔6024米的白鲁岗日和海拔6846米的支巴岗日(Tiba Kangri)。其中支巴岗日又名贡布拉则,正位于鲁朗镇的背后,其雪墙般的身形常常被人误以为是加拉白垒峰。另外,在通麦大桥附近,回望色季拉山方向,你会看到一座拥有巨大冰川的山峰,网上流传那是加拉白垒峰,其实不然,它是海拔6419米的玛嘎木岗塔拉峰。至今,以上所有介绍的卫峰及独立山峰均为未登峰。

南迦巴瓦峰航拍图。

燃烧的南峰。

05第五板块

第五板块山峰标注图。

第四板块与第五板块一南一北,却又离得很近,从地图上可看出,第五板块白色覆盖面积巨大,甚至超过了复杂的第二板块,毫无疑问,这将又是一个范围巨大、山峰错综复杂的板块。

第五板块是由边坝县—洛隆县—波密县岗堆村—易贡乡—八盖乡—忠玉乡—金岭乡连线所形成的一个椭圆范围。第五板块的地形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倾斜,海拔逐渐降低,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数量众多。

在第五板块内,最夺人眼球的是规模巨大的海洋性冰川群。方向从西到东,沿着最高的那条山脊线,南北两侧分布着几十条规模大小不一的海洋性冰川,尤其以南侧的冰川规模让人瞠目结舌。冰川切割山谷、山谷又分割山峰(山脉),形成天然分界线,在此我利用这些分界线来罗列第五版块内的山峰资源。易贡乡以东的则普岗日一带和仁玉乡以东的部分不符合这个规律,则单独介绍。

琼拉莫波(6605米)、琼波波绒(6570米)及周边群峰标注图。

首先,我们从第五板块最西边的忠玉乡开始,山脊线北侧分别有玉拉贡冰川、玛拉波冰川、祥格拉冰川、孔嘎冰川、贡日一庾东冰川、格雍冰川,而我们采用南侧的冰川进行山峰资源的分割,南侧冰川自西向东分别是江普冰川、道格冰川、贡普冰川、恰青冰川、那龙冰川和麻果龙冰川。在江普冰川西侧,也就是忠玉乡—金岭乡—八盖乡所串联起来这个范围内,坐落着至少4座海拔6500米以上的巨峰,它们分别是海拔6550米的觉乌色蒙、海拔6605米的琼拉莫波、海拔6570米的琼波波绒(Jongpo po rong)和海拔6692米的江普日(及其6534米东卫峰)。另外由这些主峰延伸出来的树枝状山脊线上又耸立着众多的卫峰,其中有名字的有海拔6150米的金朵、海拔6141米的觉纳摸补、海拔6050米的桑日堆和海拔6452米的龙巴哈真,除此之外众多6000米级山峰暂未查到名字。

与江普冰川一山之隔的是并排发育的道格冰川、贡普冰川和恰青冰川,它们均发源于海拔6378米的孔拉岗日(Kona Kangri)山顶,其中贡普冰川规模较小,而道格冰川长度超过20公里。恰青冰川为整个藏东南地区的冰川之王,规模最大,长度最长,从山顶发源地到冰川末端长度超过35公里,犹如一条银蛇飞舞而下,直抵绿色的森林地带,它是西藏境内最长的海洋性冰川。在这3条冰川所夹持的区域内,主要是由孔拉岗日的3座山峰(孔拉岗日Ⅰ峰6378米、孔拉岗日Ⅱ峰6334米、孔拉岗日Ⅲ峰6328米)构成,在它们的北坡还发育有玛拉波冰川和祥格拉冰川。恰青冰川的两侧山脊线上坐落着数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它们都没有名字,这里不作介绍。

继续向东与恰青冰川一山之隔的是若果冰川,若果冰川相对来说规模骤减了许多,长度没有超过15公里,它由主峰海拔6488米的孔嘎(Kongga)发育成形,在孔嘎的北侧还发育有孔嘎冰川。另外,在孔嘎东南方向不到3公里处有一卫峰(6445米)与其海拔高度相当,6445米卫峰东麓脚下便是那龙冰川。那龙冰川由数条小型海洋性冰川共同汇聚而成,其中3条来自于海拔6204米的冲炯(Chung jung tso),冲炯的海拔不算太高,但在其南侧和北侧还分别发育有麻果龙冰川和贡日—庚东冰川。麻果龙冰川东侧便是错综复杂的格雍岗日山群,格雍岗日由两个山头组成,分别是格雍岗日Ⅰ峰(6252米)和格雍岗日Ⅱ峰(6140米),在其四周延伸的山脊上,至少还存在10座海拔6000~6200米之间的无名峰。

以冰川来划分山峰资源的部分到此结束,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所有提到的山峰均为未登峰。要接近这些山峰一般从北坡进入,相对于南坡的潮湿和无穷无尽的密林阻挡,北坡的干燥和303省道的辅助可帮助你相对轻松地接近这些神秘山峰。

从格雍岗日开始分别向南和向东还存在两个巨大的山块:其中南侧山块较为细长,最远延伸至波密县附近,其内山峰以甲隆岗日、则普岗日、纳雍嘎波、多吉扎为代表;而东侧部分呈块状分布,其内以玉仁乡周边的塔色康普、玉仁峰为代表。甲隆岗日(Jalong Kangri),海拔6420米,位于玉仁乡西北约27公里处,在其主峰东麓形成的两条冰川共同汇聚成甲隆冰川。在其东南侧约7公里处坐落着甲隆Ⅱ(Jalong Ⅱ)峰,海拔6292米,甲隆Ⅱ峰山形刚毅挺拔,有轮有廓,呈一个倾斜的三角形状,从空中看起来常常被误以为是主峰。甲隆周围其余山峰多在6000~6300米之间,目前这些山峰都还是未登峰。

则普岗日(Zepu Kangri),海拔6364米,其周边数座山峰海拔均在6200米以上,其西北侧约15公里处的纳雍嘎波(Hayyungarpo)海拔6388米(又有6306米之说)。数座高海拔山峰连成一片,如几座雪墙一般,在其共同作用下,这里发育有不小规模的冰川。在则普岗日东西较长的冰川有则普冰川和夹别贡冰川,其中则普冰川的长度接近20公里,直抵玉仁乡所在的山谷。

恰青冰川航拍图。

纳雍嘎波(Hayyungarpo)的西侧山脚便是著名的易贡湖与易贡乡所在地,而其南侧不远处便是著名的通麦大桥。305省道与318国道在这里交叉汇合,由3侣国道向北转305省道便可进入到开阔的易贡湖地区。因为常年丰沛的降水导致这一地区地质灾害频发,所以一直以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深入此地拍摄。

318国道穿过崎岖的山谷延伸至波密方向,由318国道—倾多镇—玉仁乡所包围起来的范围内还有一座6000米级山峰,名为多吉扎,海拔6336米。多吉扎山体巨大,山顶尖锐破碎,在其东侧发育有朱西冰川,它距波密县城虽说有30公里之遥,但天气好的时候在波密县城内便可远眺到它的风姿。即便是在最炎热的夏季,它的峰顶也是白雪皑皑,气贯长虹。在多吉扎东侧更靠近波密县城方向,还有一山峰名为阿婆则仁(嘎朗卓拉丁),海拔5309米。由于近大远小的缘故,人们在波密县城往往会更加注意阿婆则仁(嘎朗卓拉丁)尖尖的造型,而忽视更高的多吉扎。

玉仁(Yuri),又名岗贡布,海拔6100米,其西南侧山脚下便是玉仁乡。在其东侧不到2公里处还有一卫峰名为玉仁Ⅱ峰,海拔6108米,两座山峰均被厚厚的冰川覆盖。玉仁南侧山脚下有一条山沟名为林周弄巴,沟尾冰蚀湖遍布,南侧两侧分布坐落着6001米无名峰和6240米无名峰,其他山峰则多在5500~6000米之间。另外,在玉仁西侧仅一沟之隔的是塔色康普(Tatsekangpu),海拔6168米。在塔色康普以北4公里处,还有一无名峰海拔6106米。山峰都鲜为人知,除了名字和海拔数据,几乎找不到任何相关资料。然而,它们的山形却是如此出众,让人看过之后难以忘怀。

06第六板块

第六板块山峰标注图。

第六板块是一個狭长且距离跨度很长的板块。它从西藏的林芝地区跨越入昌都地区,从温润的苔藓森林抬升至高山高寒地带,其南侧与国境线并行,少有人来此探险和攀登。我们先来看看第六板块的一个大致范围:从最西北侧的通麦大桥附近一直延伸至东南角的察隅县,中间以波密县—然乌镇—下察隅镇—上察隅镇几个关键点位相连,其中南侧大部分沿着边境线并行。第六板块西接喜马拉雅山脉,东邻伯舒拉岭,其自身被单独列为一个小型山脉名为岗日嘎布山脉。

岗日嘎布山脉位于波密县、然乌镇以南,自西向东绵延近270多公里,其地势由东到西逐渐走低。318川藏南线从岗日嘎布山脉北侧穿行而过,高峰多居于北侧,所以,这可能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区域。其内的许多著名山峰都相对较为容易观测到。另外岗日嘎布山脉东南侧的米堆冰川和来古冰川,也是近些年来热门的旅游胜地。

波密森格日一带山峰标注图。

我们先从最西端的波密县城附近开始整理。众所周知,波密县是一个被雪山环绕的县城,即便是在夏季,这些山上多少都会残留着冰川,这一点是林芝市所无法相比的。这些雪峰多数距离波密县城很近,打开旅店的窗户,扑面而来的便是一道道雪山森林的瑞士风光。波密县城以南的山峰多在海拔5500~5800米之间,它们大多数集中在嘎瓦龙山口周边,而且绝大多数山峰在318国道上便可观测到。它们当中的代表有海拔5590米的卡木拉、海拔5692米的仓孔、海拔5531米(又有5631米之说)的坎甲纳日帕Kanjananpa(嘎日)、海拔5688米的度帕里莫拉(Dupoalimona)、海拔5531米的嘎隆、海拔5688米的森格日(森格康拉Shingikangla)和海拔5572米的阿莫等山峰。其中卡木拉距离波密县城较远,嘎隆南侧约5公里处还有一5688米无名峰,阿莫南侧约2.5公里有一无名峰海拔5841米。其余山峰大多在海拔5500米以下,但由于降水量丰沛,这一地区山峰雪线偏低,冰川大多发育良好。

从波密县沿着3侣国道往东,一直到格尼村南部,岗日嘎布山脉从这里开始抬升,海拔由5000米过渡到6000米以上,冰川规模也愈加庞大。随着平均海拔的提升,植被分布情况和气候特点也悄然改变。从波密县城附近高大的杉树林过渡为低矮的灌木丛,山顶的裸石和残雪随处可见。格尼村刚好地处一个两河交汇冲积地带,地势相对开阔,这里是一幅田园牧歌风光,宁静的村落背后是高大洁白的雪山,相信许多到过的朋友都曾停下来摄影留念。映入眼帘的第一座6000米级山峰是海拔6045米的康肖岗日,从它脚下冰川末端流出的涓涓细流是朗秋藏布的源头。海拔6343米的德鲁婆拉(Delupora)与康肖岗日一沟之隔,它位于格尼村以南11公里处,德鲁婆拉由3个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头组成,还有两座山峰德鲁婆拉Ⅱ峰6065米、德鲁婆拉Ⅲ峰6140米,3座山峰共同发育有冰川10余条,目前3座山峰均为未登峰。

在德鲁婆拉Ⅱ峰正南约3公里处,坐落着海拔6347米的格尼岗日峰,名字应该取自于格尼村,在其东南和西南侧分别发育有格尼冰川和绒措冰川。在格尼岗日东侧和南侧延伸山脊线上还分别坐落着4座海拔6000~6200米之间的无名峰,而更靠近南侧国境线附近还屹立着海拔5801米的岗日嘎波。岗日嘎波只能从南侧山谷进行观测,由于接近困难,至今应该很少有人拍到或注意过这座山峰。在德鲁婆拉东北侧分别有海拔5917米的滚多曲巴四滚、海拔5800米的里嘎峰及海拔5859米的波崩宗(拥珠群培)、海拔5783米的波崩宗东峰,这4座尖锐的山峰在玉普乡附近可观测到。

岗日嘎布山脉全景标注。

波崩宗(拥珠群培,5859米)。

剩下的地区是第六板块内最精华的部分,从玉普乡开始,经过然乌镇到最东端的察隅县,密集排列着几十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首先来看玉普乡正南侧是一排海拔6000米以下的山峰,它们大多数海拔在5700~6000米之间,且没有名字。冰川并排着沿山脊线两侧的山谷而下,它们都在不远处的米堆冰川的光环下显得黯然失色,几乎很少有人探索。

米堆冰川位于波密县玉普乡境内,由于靠近318国道,相对较易接近,逐渐发展成为西藏著名的旅游景区。米堆冰川跟来古冰川一样,都是藏东南地区大型海洋性冰川的典型代表。冰川洁白无瑕,从高达6525米的尖松(Gemsong)峰顶气势如虹地倾泻而下,直达米堆村附近才停止推进。

同样的侵蚀作用下,在尖松南侧则形成了高达3000多米的海拔落差,山谷郁郁葱葱,山顶白雪皑皑,一个U形谷两侧分布着至少7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这里,如同雪山神殿一般高高在上,只能仰望。尖松东侧不到2公里处,还有一座无名山峰比它更高,海拔6536米(又有6606米之说),这座山峰在米堆村一侧(北侧)由于尖松的遮挡看不到,它的观测需要在南坡进行。

另外,共同造就米堆冰川的山峰还有海拔6377米的Noi峰、海拔6260米的哈莫贡嘎(Hamokongga)、海拔6127米的则赫峰(Zeh)和海拔6421米的岗亚打(Gangyada)。它们连同东侧的数座6000米级山峰一起造就了体量更庞大、更狂野的来古冰川。与米堆村仅一山之隔的新果隆巴沟末端,还坐落着海拔6220米的格尼库孜峰和海拔6238米的纳贡,两座山峰各发育一条山岳冰川,然后共同汇成一条大冰川流入新果隆巴沟内,其规模大小不亚于米堆冰川,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完善开发。

若尼(Ruoni)峰,又名白日嘎(Bairiga),在有些地图上又被标注为曲得不热雪山,海拔6882米,位于然乌镇以南37公里处,是藏东地区最靠近东部的6800米以上的山峰。在若尼峰周围发育有数条山岳冰川,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喜日尤普冰川。若尼峰连同海拔6805米的洛布青峰,还有众多山峰连成一个盆状,故喜日尤普冰川发源自众山神之巅。它倾泻至海拔4500米处,遭遇夏拉峰(Shana,5598米)的阻隔作用分割成南北两段,其中南段继续向山谷里延伸超过15公里之远。山谷的北侧还有本区域内的最后3座6000米级山峰,它们分别是海拔6177米的杰龙巴、海拔6050米的不冻拉峰和海拔6327米的玉和岗日。它们所构成的区域是岗日嘎布山脉向东延伸的部分,从玉和岗日开始至察隅县,海拔陡然降低,其内山峰平均海拔甚至没有超过5500米,这里就不作详细介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若尼峰西南侧约16公里处,还有一座海拔6082米的滚堆峰,它就像被打入冷宫的嫔妃,个人认为这是藏东地区最偏远最无人知晓的一座6000米级独立山峰。

其实仔细观察地图你就不难发现,米堆冰川、来古冰川、喜日尤普冰川它们首尾相连,中间部分共同占有相同的一些山峰。從格尼库孜峰到若尼峰,山脉呈条状分布,平均6000米以上的海拔,加上惊人的降水量,造就了这一地区丰富的冰川资源。这里的冰川规模之大,堪称世界上同纬度地区之最,甚至远在300公里之外的外太空也能清楚分辨出冰川的图像。

关于岗日嘎布山脉内山峰的攀登情况,目前除海拔6805米的洛布青峰外其他山峰均为未登峰。除此之外,对来古冰川和米堆冰川,也只是作为海洋性冰川的典型代表进行国家层面的科研和调查工作。大多数来此地旅游的游客,甚至也不知道自己看到的雪峰为何名,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答案。

07第七板块

开加博—杨巴义松—抗尔玛一带山峰标注图。

第七板块是由波密县—然乌镇—八宿县—洛隆县所连成的线为范围,这个区域地处念青唐古拉山脉和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的交汇处,山峦褶皱弯曲,山峰错综复杂。但相对于前面介绍的板块,第七板块内山峰的平均海拔都不高,超过6000米的山峰仅3座。第七板块地势由南到北逐渐走低,念青唐古拉山脉到此(洛隆县南部地区)也就画上了句号,而新的一条山脉——伯舒拉岭由遥远的南方横贯而入,高耸的雪峰由此隆起。

第七板块当中,仍然有相当长的边界线是沿着著名的318国道划分的,因此它南部的山峰或许大家并不陌生。

首先,我们来看波密县城的北侧部分,从波密县城出发向南,经过嘎瓦龙隧道前回望波密县城方向,天气好的时候往往会看到一座圣洁无瑕的雪峰。曾经也有好几位去过的朋友问我那是什么雪山,这里告诉你答案——是海拔6135米的顶彭朗拉松(Dinpernalason),又名加拉嘎布。这座山峰距离波密县城非常近,直线距离不到9公里,但由于前面低矮山峰的遮挡关系,一般在县城内看不到它的身影。所以,再一次说明观山不一定要近距离,一个好的点位最重要。顶彭朗拉松拥有3条完整山脊线,一般来说这样的山峰都尖锐挺拔,它也不例外,在其东西两侧还各坐落着山形同样尖耸的玛蹦登(5579米)和加美其美(5511米),3座山峰均为未登峰。从顶彭朗拉松向北和向东延伸的山脊线上,再无海拔超过6000米的山峰,山峰多数在海拔5500~5800米之间,其中代表山峰有海拔5768米的多木格、海拔5634米的谷布穷日、海拔5000米的久勿色宗、海拔5601米的藏布日、海拔5900+和海拔5722米的无名峰等。

第七板块山峰标注图。

谷布穷日(5634米)特写。

顶彭朗拉松(Dinpemalason)。

那穷拉卡。

山脉继续向东延伸到然乌湖附近,海拔的提升带来更加寒冷干旱的气候,川藏线上的天堑业拉山便位于这个区域内。业拉山垭口以北的怒江流域地区干旱少雨,山峰多砂岩裸露,山顶常年积雪,而垭口以南的然乌山谷地带则一片绿意盎然。伯舒拉岭的最北端便开始于然乌湖附近,海拔6042米的龙利空和海拔6112米的那穷拉卡所构成的区域内的山峰是众多冰川发育的重要源头。海拔5800~6000米之间的山峰均集中在此区域,其中有海拔5785米的雅隆普打、海拔5700+的那普、海拔5757米的贡普和海拔5821米的无名峰。

剩下的第七板块北部地区山峰海拔逐渐降低,多数海拔在5500米上下,冰川规模也随之缩小,山谷中倒是多由冰川消融后形成的狭长湖泊。由于这一地区距离波密、八宿、洛隆三个县城都非常遥远,完全不通公路,且几乎很少有人类活动,属于一个被架空的区域。其内部的山峰多数没有名字,甚至连海拔数据都查阅不到,作为着重介绍6000米级山峰的本文来说在这个区域也只能一笔带过。

这不同凡响的“一笔”,代表着我们整个藏东南地区山峰资源简介在此画上了句号。若继续向东,依旧还是层峦叠嶂绵延不断的山脉,那里,将是横断山的天下。

结语

从最西北白堆乡附近的沃德贡杰雪山,到最东边的岗日嘎布山脉,本篇文章已经带领你穿越了南北宽250余公里、东西长达600多公里的藏东“冰峰丛林”,读到这里的你是一头雾水还是意犹未尽呢?

目前的藏东南地区,除了国外探险家中村保先生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以外,国内还鲜有个人或机构对这一地区的山峰资源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发布。故有关藏东南地区山峰的资料在国内甚至国外都很少,中村先生的书发行量不多,国内没有售卖,且目前已经停止出版,在国内的传播力度显得非常微薄,故写下这篇中文版的藏东地区山峰资源简介的文章以供需要的人了解。

国家经济的迅速飞跃,带来的是国内的旅游业和户外运动行业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民间登山运动的普及让我看到这项运动发展的希望。以前的登山活动大多集中于西藏中西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四川西部的橫断山区,夹在中间的藏东南地区一直以来是国内登山家冷落之地。目前统计的独立攀登活动中,整个藏东南地区当中,已登峰不超过10座,其攀登记录均来自国外的攀登好手,国内登山行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不登山,但我可以通过这些文字和照片向攀登勇者们开启一扇新的大门,希望某一天,在介绍藏东南地区山峰攀登历史的文字当中,也会出现我们国人首登的记录。同时也希望,当你驾车行驶在川藏线上时,你能够轻松辨识出那些皑皑雪峰的名字。

最后,重复那句话,祖国的大好河山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了解,都不热爱,那谁又会替你去走近它,守护它呢?以己微薄之力,做一件看似长远之事,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

【特别说明】

1.本篇文章参考众多资料综合汇聚而成,文中描述(如山名、地名、海拔数据等)若有错误请广大读者及时指出或更正,必要时可直接联系本人,可关注新浪微博(微博名“峰形-7556 米”)。

猜你喜欢

山脊山峰海拔
天空低了
黄昏
世界海拔最高县西藏双湖县纳入国家电网主网覆盖
山脊新能源
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场
孩子的潜力无限,这样的“狼爸”可以多一些
拥抱
最干、最冷、最平静的地方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征服那座最高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