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失的古代玩具
2020-10-20刘疆
刘疆
玩是儿童的天性,玩具是陪伴儿童玩耍的伙伴。从古至今,诞生了无数各式各样的玩具。这些玩具有的流传至今,依然为人们所喜爱;有的虽风靡一时,却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现在已不为人们所熟知的玩具,也曾是无数古代儿童的心头之好……
鸠车:寓教于乐的小拉车
《锦绣万花谷》援引晋张华《博物志》曰:“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宋稗类钞》中也有“鸠车,儿戏之具”的记载,说明鸠车是一种古代常见的儿童玩具。北宋《宣和博古图》曾记录了一件汉鸠车和一件六朝鸠车:“前一器,漢物也,其禽背负一子,有钮置之前以贯绳,盖絷维之所也。后一器,六朝物也,其禽前后负二子尔。有钮以贯绳焉,尾际又有小轮以助之,盖制度略相似,但增损不同耳。”对照书中的插图可以看到,汉代的鸠车整体上是一只大鸟背着一只小鸟的样子,鸟的两边有两只轮子,前面有孔,可以拴上绳子。六朝时期的鸠车则是一只大鸟一前一后背着两只小鸟,鸟尾巴后面多了一个小轮,整体上更加稳固。
隋唐以后,鸠车早已不再流行,但是它一直是儿童游戏的代称。到了清代孙枝蔚《忆昔篇寄示燕榖仪三子》诗中还谈道:“忆昔为童子,神清嗜好寡。亦未戏鸠车,亦未乘竹马。”
在古人的认知中,鸠鸟是一种较为神奇的鸟类。汉代会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授予鸠杖,如《后汉书·礼仪志》上说:“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之以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饰。鸠者,不噎之鸟,欲老人不噎。”鸠还代表孝道,杜注《左传》提到:“鹪鸠孝,故为司徒,主教民。”所以,古人制造了大鸟背负小鸟的鸠车玩具,是为了让儿童能在游玩中体会到鸠鸟所代表的尊老爱幼美德。
磨喝乐:风靡宋代的“芭比娃娃”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详细记述了宋代东京汴梁热闹繁华的社会面貌与生活景象,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这里提到的风靡开封的“磨喝乐”,便是宋时人人喜爱的一种“国民玩具”。
磨喝乐也叫磨合罗、摩睺罗,其名来源自梵语音译,是一种泥塑的玩具。宋人对这种“小塑土偶”玩具的痴迷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东京梦华录》曾这样描述,宋人“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磨喝乐装饰华丽、价值不菲,受到普通百姓和帝王权贵的热情追捧。
磨喝乐不仅成了献给朝廷的贡品,还从泥塑改为用象牙、佛手香、黄金制成,再以珠翠衣帽、珍珠钗镯、七宝戏具进行装饰,盛装在五色镂金纱厨中,可以说非常名贵了。
据《姑苏志》记载,“(宋人)袁遇昌居吴县木渎,善塑化生摩睺罗,每抟埴一对,价三数十缗,其衣襞脑囟(xìn,颅骨间隙),按之蠕动。”可见高级的磨喝乐不是简单的泥娃娃,还藏有能够活动的机关。《岁时广记》中记载的磨喝乐则是“斗巧争奇,戴短檐珠子,披小缕金衣,嗔眉笑眼,百般地敛手相宜,转睛底工夫不少,引得人爱后如痴。”这种泥娃娃不仅活灵活现,还会嗔眉笑眼、敛手作揖,转动眼珠向人抛媚眼,引得人们如痴如醉。
关于磨喝乐名称的来历,学者持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是来源于佛经中的摩睺迦罗,即印度湿婆神的化身。有的则认为磨喝乐为佛经中的摩睺罗伽,即天龙八部之一,形象为人身蛇首的蟒神。
蒲车:高级“汽车模型”
《三字经》有言:“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这里所说的项橐[tuó],是一位七岁的儿童。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遇见一个儿童挡道,拥土作城而不避车马。孔子问他为何不避,儿童回答说只闻车避城,未闻城避车,这个儿童就是项橐。后来项橐又连问孔子几个问题,孔子都回答不出来,只好拜他为师,向他请教。
汉代的画像石中有一常见的题材——“孔子见老子图”,表现的是孔子向老子虚心求教的情景。在老子和孔子之间,常常还会画上一个小孩,他就是项橐。为了表示项橐还是个七岁的孩童,他的手里有时会拿着一个长柄的小车玩具,这件小车就是蒲车。隋代杜台卿的《玉烛宝典》引嵇康《高士传》说:“大项橐与孔子俱学于老子。俄而大项橐为童子,推蒲车而戏”,所描述的正是这个场景。
蒲车也称蒲轮,是以蒲草包裹车轮的车,在古代主要用于封禅或征聘隐士,是较为高级的车辆。如《史记·封禅书》中有:“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司马贞《史记索隐》对此的解释是:“谓蒲裹车轮,恶伤草木。”意思是说古代帝王封禅时要用蒲草把车轮裹上,防止损坏草木。
从画面上看,玩具蒲车有单轮和双轮的两种,少部分的车舆之上还有华盖。类似于现在的汽车模型,玩具蒲车是对实用蒲车的模仿或简化。与鸠车玩法不同的是,蒲车是用硬质的长柄在后面推动行走。目前还未见到这种玩具蒲车的实物出土。
蒲车代表着帝王对人才的重视,因而其作为一种玩具,大约也包含了父母对孩童的美好期待,希望他们能够像那些贤人一样受到帝王的征辟而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