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次血透患者的心理分析与干预技巧

2020-10-20罗明君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血液透析心理护理技巧

罗明君

【摘 要】目的:对首次血液透析患者是心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进行首次血液透析的100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接受治疗前根据患者的心理情况给予耐心解答,实施心理干预,并给与关爱和专业的护理,对照组进行了一般性的透析前谈话。干预组的患者给与有针对性地心理干预技巧应用,护理人员开展血液透析前期的沟通和交流,用人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法有针对性地缓解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医患信任度,提高血液透析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干预组抑郁病例、恐惧病例及焦虑病例的比例明显降低(P<0.05),干预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升(P<0.05)。结论:对比证明首次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心理干预,采用心理干预和科学护理方法,能够大大增强患者信心,降低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应在血液透析治疗临床应用上普及推广。

【关键词】血液透析;首次治疗;心理护理;技巧

【中图分类号】R5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10--01

血液透析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当前选择血液透析治疗作为有效的肾脏治疗替代方法,能够达到尿毒症等患者的生命挽救、生命质量的提高的目的[1]。国内外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患者对疾病的认知逐渐的增多,但是还是有部分患者对于疾病的发展以及治疗的知识认知度不够,对血液透析的操作方法、透析原理以及愈后的情况了解不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8年1月-2019年9月期间在医院接受首次血液透析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干预组男女比33:27,年龄57-78岁、平均(69.51±5.54)岁;对照组男女比35:25,年龄55-79岁、平均(69.32±5.77)岁。入选标准:患者均为资源参与研究,排除有严重精神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前均接受心理状态调查。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不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干预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对于造成患者心理问题的因素了解:疾病因素导致患者产生绝望、恐惧;经济因素使得患者有沉重的心理负担,担心无法支付治疗费面临生命危险。家庭支持因素对患者的身心健康起到的影响等等,另外,患者由于长期罹患疾病导致形象受到损害,例如身体水中、皮肤干燥、色素沉着、头发脱落等,导致患者有羞耻感以及抑郁。针对患者的心理症状,护理人员有针对性开展恐惧、悲观心理的干预,通过临床观察,对患者讲解治疗的必要性,并讲解治疗的情况和透析预后的效果,做好家属的沟通,让家属配合提升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是有效的。

护理人员告知血液透析重要性,站在患者的角度详细的进行。对疾病情况、治疗知识等的讲解,在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不接受透析的不良后果,以及血液透析的原理、目的,让患者和家属充分了解了相关知识,通过现身说教、沟通交流,并且用已治愈患者的亲身感受,向首次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讲解,患者的顾虑和恐惧心理被逐渐打破,对尿毒症等疾病的认知以及血液透析治疗的信息不断增强。

对患者和家属的想法以及心理状态、家庭状况、就医条件等的了解,医护人员能够想方设法的为患者及其家属解决一定的困难,并且对于血液透析的适应症,让患者在了解肾功能情况下,对于医学深度知识如血肌酐增加的程度,尿量达到的数量的以及伴发的并发症情况,可能导致的后果等都有更深入的认识。

为每个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录病情、心理状况和透析情況,用通俗的语言,从患者的角度一对一进行交谈,讲解血液透析原理,现身说教,营造良好的透析治疗环境。指导患者饮食,消除患者的孤独感、顾虑和恐惧,了解患者的想法,心理状态和文化程度等。在确定患者的透析治疗方案之后,还会将血液透析的原理、过程、目的等,讲解给患者和家属,将患者的主动性参加治疗的心理力量予以提升。

行为疗法:除了加强沟通,减轻患者的常见心理问题, 增加患者的自信心;为了防止患者出现角色强化,也为了增加病人的身体抵抗力,应该指导患者循序渐进的运动,运动量以不感疲劳为宜,以有氧运动为主。同时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加患者的自信心,预防肌肉萎缩。运动可以调节情绪,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运动除了可以减轻沮丧,还可以将负面情绪加以宣泄,提升个人心理和生理的幸福感。

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改变治疗环境,比如可以在走廊摆放绿色植物,保持安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在治疗室里放一些患者喜欢的歌曲等,使病人的心情放松,使患者在关爱中接受治疗。

1.3 观察指标

(1)对两组抑郁病例、恐惧病例及焦虑病例的比例进行对比分析。

(2)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生活质量评分标准为生活质量量表SF-36,包含生活满意度、社会评价、健康得分、情感指数等项目。各项目的分值区间均为0-100,生活质量的良好度与分值呈正相关关系。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经过SPSS 20.0处理,行t检验,行卡方检验。两组患者对比有比较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理反应的比较

干预组中抑郁病例、恐惧病例及焦虑病例的比例分别为6.00%、8.00%、4.00%,对照组中抑郁病例、恐惧病例及焦虑病例的比例分别为80.00%、90.00%、80.00%。两组抑郁病例、恐惧病例及焦虑病例的比例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干预组抑郁病例、恐惧病例及焦虑病例的比例明显降低(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对照

与对照组相比较,干预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升(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心理干预护理模式是指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促使患者的心理状态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2]。心理干预旨在减轻患者心理负担,配合及时接受血液透析指导,提高治疗效果。由于血液透析费用高,就医条件要求较高,带来的疗程也比较长,患者容易在首次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时产生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导致血液透析治疗不能维持[3]。因此为了维持患者的稳定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原来越多的患者生命得到挽救。护理人员给予心理干预,能够缓解患者的痛苦。心理干预能够让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相关知识充分提升认知度,能够在心理分析和心理干预后主动的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对于保证透析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4-5]。首次进行血液透析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国内外每年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对于疾病的治疗特点以及引发的心理障碍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针对首次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在罹患疾病后一般会产生精神不稳定的情况,针对患者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做好相关疾病的宣传,如事先治疗前宣传工作,做好心理干预,进行心理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护理人员应对透析患者进行宣传教育,讲解营养要求与透析的关系,增强患者的体能,提高生存质量,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命[6]。经过实践表表明,医护人员的交谈、沟通心理干预的方法一般采用耐心详细的讲解,对患者面对的实际问题帮助适当程度地解决,对严重心理障碍的患者给予心理辅导等方式,大大减轻了患者的恐惧、抑郁、焦虑和抗拒心理,使得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血液透析治疗,顺利的度过诱导期,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并且达到规律透析的标准,不仅延长了患者的生命,也提高了血液透析治疗效果,这对于患者的生命质量提升来说有着巨大的意义。

实践证明,首次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心理干预,采用心理干预和科学护理方法,能够大大增强患者信心,将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予以降低,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透析治療质量和生存质量。总之,护理人员除了具有熟练的专业技术外,更应掌握心理护理知识和方法,才能为患者进行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吴莉,施叶萍,李婷婷.维持性血透诱导期三定护理管理法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19,18(06):49-51.

李卉艽,钟娜.早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对行CVP维持性血透患者感染发生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6(06):94-97.

彭秋景,丁世云,张莉,于玲玲.循证护理对肾内科血透患者导管感染预防效果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30(06):739-741.

贺晓芬,李秋玲,常育红.风险管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透过程中护理缺陷风险的影响分析[J].罕少疾病杂志,2018,25(06):54-56.

蒋佳惠.流程管理对血透室护理质量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探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23):155-156.

吴瑶瑶,徐武敏,黄筱燕,金领微.不同采血方法对血透半永久导管华法林抗凝者出凝血指标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04):643-645.

猜你喜欢

血液透析心理护理技巧
求数列和的几个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综合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
例谈三角恒等变换的常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