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作业成本法下成本管控措施及意义
2020-10-20杨凤
杨凤
摘要:随着公司成本管控要求的提高和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信息技术的成熟,企业成本核算逐渐由传统成本核算向作业成本法转变,成本管控也逐渐由产品成本管控向作业成本管控转变。该文以A公司作业成本法的实际应用为基础,分析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基础,探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管控的途径及措施,探寻作业成本法下成本管控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成本管控;成本动因;作业中心;作业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促使企业不断外拓市场、内降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其中成本管控是企业取得成本领先、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管理会计的发展,使得管理者对成本管控有了更高的要求,单纯的产品成本分析已然不能满足成本管控的需求,因此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
一、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基础
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消耗资源、产出消耗作业”为原则,按照资源动因将资源费用分配至各项作业,计算出作业成本;然后再根据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至各成本对象,最终完成成本计算的成本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对企业自身的要求较高,需要较好的制度、流程、人员、技术支持。以A公司为例,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基础如下:
组织基础:自2017年以来,A公司逐步实现企业并购整合,其中一项组织机构调整,将公司由“公司-分公司-车间”三级机构精简成“公司-作业区”两级机构,组织上下设多个作业区,财务上设立多个成本中心,为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提供组织基础。财务整合使得A公司采用新的财务系统—标准财务系统,新的财务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
技术支持:随着标准财务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在A公司的成功上线运营,两个系统无缝对接,较好地实现了生产、销售、财务数据共享,实现自动抛账功能和自动监督功能,为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也为企业成本管控提供便利条件。
科学管理:随着信息系统上线,能够为成本管理、成本分析提供较详细准确的数据支撑。管理人员管理理念的提升,使得管理者不再仅从外拓收入上增长效益,而是更注重内降成本。A公司更是把降本增效作为每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通过降本增效劳动竞赛的方式激励员工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形成全员参与的协同降本氛围。
二、作业成本法下成本管控措施及案例分析
成本管控是企业经营过程中长期关注的问题。企业必须眼睛向内多途径做好成本管控工作,通过精细预算管理、优化工艺流程、提高作业效率、做好技术创新、节能降耗等手段提升管理效益,实现对成本费用全方位、全过程的管控。
(一)事前预警—加强预算控制,精细作业预算管理
预算控制是成本管控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作业成本法下的预算控制,以“作业”为最小预算单元,将各项成本指标分解至各作业中心,进而分解至各作业,并制定各项作业消耗标准,包括产品消耗作业的标准和作业消耗资源的标准。通过作业预算管理,使成本管控单元更具体化、更细致明确,有助于缩小成本管控对象,促进作业人员从源头进行成本预算进度控制和对比分析,从而加强工艺技术改造,降低作业浪费率,实现作业成本管控。
(二)事中控制—坚持成本跟踪,规范成本核算
作业的识别、划分、合并与认定,成本动因(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的选择,成本动因计量方法的选择存在较大的主观性,操作较为复杂,有一定的实施难度。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作业人员、财务人员都具有较好的业务水平和较高的责任意识。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管控离不开完善的作业管理系统(作业、作业中心和作业成本库之间的关系必须清晰明了,不得重叠、混淆或漏项)和高效的管理水平(合理的资源消耗标准及成本分配标准,业务人员对资源、作业成本合理分配,财务人员对作业成本合理归集)。
作业人员直接参与资源消耗和作业成本的归集、分配,必须厘清资源、作业、作业中心和作业成本库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作业成本,并跟踪监督资源消耗及作业成本的发生情况。在作业过程中对资源实际消耗与预算定额进行对比分析,调整或消除作业活动中的不利因素,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浪费和损失,有效降低作业对资源的消耗和产品对作业的消耗,最终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
有效成本管控的前提是成本分析数据源准确,只有成本分配合理才能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财务人员必须合理归集作业成本。A公司成本主要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根据作业设立对应作业成本中心,按月归集作业成本费用。具体成本核算方法如下: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将与生产或服务有关的资源耗费归集到对应作业中心。原材料、直接人工成本可以直接获取的,由相关作业人员直接分解至受益作业,再由财务人员计入对应作业成本中心。间接人工成本、能耗、设备折旧等不能直接分解至作业的费用,先归集至辅助生产成本,月末按资源动因(收入占比、业务量占比、工时百分比等)一次性再分配至受益作业。然后根据作业动因再把作业中心成本分配到对应成本对象。
(三)事后分析与监督—对标找差,创建最佳作业链
公司经营始终以盈利为首要目的,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有利于准确分析各作业中心的盈利情况,通过同比分析、环比分析、因素分析等手段,对标找差,找出盈利较少或亏损的作业中心,进而分析该作业中心亏损的原因,重点分析产生成本差异的原因,并寻找缩小差异的方案。与此同时找出增值作业,减少或摒弃非增值作业,分析作业之间的联系以形成有序作业链,使各作业完成的时间最短,重复次数最少,浪费最小,优化生产作业流程,提高作业效率,创建最佳作业链,从而实现以最少资源创造最大企业价值的目标。
(四)成本管控案例分析
企業应关注产品从研发、设计、试制、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分析评价作业有效性,通过工艺改造降低不合理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下面是A公司的优秀降本案例介绍。
1.项目实施背景
在进行还原铁粉生产过程中,其中一项作业是要对粉末进行破碎、筛分、磁选。粉末在生产线上的运输方式有斗式提升、螺旋运输、料斗转运,这就导致有部分粉末漏洒到作业平台和地面上。漏洒的粉末一部分被回收再利用,而一部分因混入了灰尘、尘土等杂物被当成垃圾清理,造成浪费。另外产品的一次合格率不高会导致返工,造成退库返工费用增加。
2.项目实施过程
(1)不断对现场设备进行优化改进,改进多个下料口和接料口。在现场振动磨上加装防尘罩,出料口上加装软连接。改进后在减少铁粉漏洒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了振动磨周围多尘的环境。通过增强现场半成品外露设备(进料螺旋、振动磨防尘罩等)的密封性,减少生产现场扬尘,并在主要抽粉口的磁选风管安装插板阀,调整风量,有效降低除尘灰的产生量。
(2)及时更换变形的旋振筛片,避免筛分时筛子漏料。还原铁粉作业区现场共有11台旋振筛,合理安排设备所用筛网的规格,定期检查更换筛网,有效减少因筛网破损、下料过快等原因造成的物料流失。同时使用简易的磁性清扫工具,带式炉区域、筛分区域坚持每班不间断清扫,进行粉尘收集。维持现场整洁的同时,将清扫的物料过筛回炉,提高物料的利用率,增加还原铁粉正品产量。
(3)充分利用现场配备的分样筛、松比仪等,随时调整在线产品的松比、粒度分布等,极大地提高了一次合格率。操作人员增加中检力度,对每日每批产品的相关物理工艺指标进行内控,次日取样检验时,一次合格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项目实施效果
经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在还原铁粉作业区形成了全员降本意识,切实降低了还原铁粉生产线的作业成本。通过整改,现场的粉尘污染有明显好转,职工的工作环境明显改善,同时现场除尘灰比例由10%降至8%以内,2019年增加还原铁粉正品产量X吨,为A公司实现降本增效Y万元。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粉末漏洒造成的浪费、不合格品退库返工均属于非增值作业。基于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管控,有利于企业区分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通过技术创新、工艺改造等管理手段摒弃非增值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管控意义
作业成本法的运用提供了全口径、多维度的成本信息,真实地揭示资源、作业和成本之间的联动关系,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作业、流程、价值链的持续优化提供依据,为预算编制、产品定价、盈利能力分析、业绩评价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撑,从而成为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和基础。
(一)有利于缩小成本管控对象,从源头降本
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管控,以“作业”为最小成本管控对象,可以提高成本管控的精细度。作业人员是直接参与资源消耗的第一人,最容易发现和消除作业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减少资源消耗,提高作业效率,从作业源头上降本。
(二)有利于消除浪费,持续降低成本
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管控,从成本动因上改进成本控制(改进产品设计、生产流程等),可以消除不必要作业或非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有助于不断消除浪费,持续降低运营成本。
(三)有利于企业产品定价决策,提高竞争力
不同成本法将得到不同的成本信息,从而得出不同的产品定价和经营决策。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管控,使企业加强对作业成本的管控,使得产品成本尽可能更低、更准确,为企业产品定价决策赢得更大空间,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有利于明确责任划分,促进绩效管理的改进和完善
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根据多种动因分配间接费用,大大提高了成本分配结果的准确性,引导企业经营者关注成本动因,克服传统成本法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不足。作业成本法的运用,有利于企业作好作业中心效益分析,促进作业中心绩效管理工作开展。
结语
成本管控是公司提升盈利能力的重要举措,降本增效是企业永恒追求的目标。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管控,能够更精准地完成企业的成本分配及归集工作,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成本控制,创建最佳作业链,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可持续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卢薇.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成本管控策略分析[J].财会学习,2019(29):138+140.
[2]李长友.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應用研究[J].商讯,2019(30):131.
[3]辛绍峰.新形势下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9(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