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做题家”的自述
2020-10-20阿鱼
阿鱼
依据“小镇做题家”的概念,那我应该算得上是“小镇做题家”。我可能还不太够格!因为我家连“小镇”都算不上,是个离镇子还有7公里路的村子。了解到“小镇做题家”这个称呼是小镇学子们的“自我嘲讽”,于是,我回想了一遍自己的成长经历,瞬间就冒出许多有意思的片段,希望你们能从我的经历里,学到对你有所启发的品质,同时我也必须提醒你们保持警惕,看清我的局限和缺點所在,避免踩坑。
别人家的小孩
我来自农村,我爸妈都是农民,而且都只有初中文化。爸妈初中毕业后都没有继续读书,很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当初各自家里都穷。因此到了我上学的时候,在读书这件事情上,爸妈都很支持我。从学前班开始,我就快速展现出在读书这件事上的天赋,而我也从一开始就体会到考得好成绩是可以获得许多好处的。小学、初中我几乎一直是班级第一,那个年代流行发奖状,到了初中时,我家里有两面墙几乎都被奖状覆盖了。
在初中以前的成长岁月里,可以说,我可以轻而易举地考得好成绩,继而轻松获得家长、老师、长辈们的称赞,加之我并不怎么闯祸,因此几乎就是被夸赞为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而这些,是我作为“做题家”的胜利。但是,我后来意识到扑面而来的夸赞其实也是有问题的。因为我过早就拿到了大人们最看重的东西,所以在我有记忆以来的成长岁月里,几乎都是鲜花和掌声,我几乎没有遇到过批评,所有人都夸我、让着我。10岁时的我居然还不懂得“分享”,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我是在12岁左右,通过他人的反应,才细微察觉到自己过去几乎处于一个“楚门的世界”,我才意识到被人人夸赞的背后,“小镇做题家”的我在性格发展上存在着巨大的裂痕,只是在那个环境和时机里,身边人都有意无意忽视着你的裂痕,而那个裂痕也在自己的后背盲区上,以至于常常很难发现。
进城后的“质变”
跟其他做题家不一样,初中之后,我迎来了对我人生影响最深远的高中。因为中考之后,在还没有出分的情况下,省城中学的老师就已经多次找上门来,让我去城市学校上学。那年我15岁,第一次一个人离开家超过半个月,第一次一个人离家超过200公里,第一次住集体宿舍……
虽然在乡村小镇读初中时已经有了网吧,但我真正上网是在高中,我才了解到城市里原来有这么多丰富的信息,这些迅速激发出一个新的自我。我才意识到,原来除了做题,还有这么多可以让人长见识的活动。记得高二时,我在校门口的报刊亭买到一本专门讲韩寒的杂志,顺便了解到韩寒的小说和博客,看得我“激情澎湃”,原来还能这样写文章啊!我开始习惯每周去图书馆看书;习惯和小伙伴每周末溜出校门在报刊亭买篮球杂志,开始追NBA球星,在宿舍里贴海报;习惯说普通话而不是方言;习惯去操场上晨读与夜跑散步;习惯与远方的初中老朋友写纸质信和打电话……我的生活里重要的东西,并非只有成绩了。但我的成绩也算不错,还在前列;改变更多的,是我的视野和性格。每年寒暑假我回到家里,其余时间在城市里,城乡之间巨大的差异,让我看待现实问题多了不同视角,重新塑造了我。
所以后来到了大学,比起别的“小镇做题家”,我没有受到多少冲击,我只是多了4年自由时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光明正大地成长而已。
转劣为优
看到这里,想必你们很疑惑,为什么我自称“小镇做题家”,却没有网络上其他“小镇做题家”那样消极。因为我觉得,我本人既是“小镇做题家”这种模式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受益者”。我现在依然在完善当初“小镇做题家”带给我的如楚门的世界一般的性格裂痕。
我喜欢做自媒体,但谁能想到,发布文章频率如此之高的我,其实95%的作品都是用业余时间来完成的。直到今年疫情,我才能抽出一个完整的三月,第一次全身心投入去做自媒体这件事情。 但也只能抽出1个月,因为效果不明显,我只能赶快“止血”。 因为我还需要生活,需要挣钱养家。但是,如果我是个富二代呢?我是不是就可以拿出一整年时间,毫无包袱地全身心投入去做我喜欢的事情? 你看,这就是“试错成本”的受限。 小镇青年,家里没“矿”,根本输不起,因而成功的概率也就更渺茫。
所谓贫穷,并非单指金钱上的匮乏;更关键的是,因为营生的困难,而造成各种资源上的匮乏和短视,这才是贫穷的根源。
但如果我真的是一个富二代的话,也许我就不会有如今的敏感与洞察力,我也不会有这么多写作的灵感。恰恰是因为我的小镇出身,因为我的多重成长环境;因为我收到的各种讯息和刺激,因为我的敏感,才造就了今天的我,才形成了我的人格与品质。我所经历的所有事情,不管好的坏的,不管我是否注意到的,都在潜移默化塑造着我这个人。所以我认为,你需要善于发现和等待合适的时机,从而想办法去调动你所有的资源,包括你所有的经历,在一个合适的时机里,之前你以为的“劣势”,是可以转化为“优势”的。
如今,我们讨论“小镇做题家”这种人生模式,充满评判,但缺乏感同身受,甚至少有人理解这是一个在不同阶段需要采用不同态度和方式去面对的人生挑战。
出身于农村小镇,家庭条件几乎没法借力,教育同样没有优势,唯一能冲出去的希望,就是“应试教育下的考试成绩”这根稻草。
而今天,我们以“小镇做题家”来自嘲的是,从农村乡镇冲出去的年轻人,在面对更复杂的世界时,呈现出的“乏力”与“困境”。因为成绩不再是唯一指标,而是一个人的视野、认知、性格、表达能力、资源……这些才是真实社会里的引力之源。这些东西不是小镇孩子凭个人意志上的努力就能改变的不同与差距。同时,被人所忽视的是,“先天骄傲”的小镇做题家,其实很容易生长于“楚门的世界”,他们很容易看不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他们曾经生活在周围人的掌声和鲜花里,养成了超强的自尊心,因此变得敏感又自负。所以,一部分“小镇做题家”们,会在被社会“毒打”后变得消极,甚至徘徊在抑郁边缘。也就是说,“小镇做题家”们的心理健康是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或许做题家们无法跨越差距,但并不代表做题家们注定失败。我们可以调整好心态,学会接纳自己,在有限的资源里发掘自己无限的潜能,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