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好习惯如影随形

2020-10-20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20年29期
关键词:周总理总理垃圾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养成许多习惯。宽泛地说,每一天都重复做的事情就是习惯。它归纳着我们的生活状态,引导着生活的前行方向。

热爱生活,请从养成良好习惯开始。

争取一分钟时间,就多做一分钟工作

周总理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老了,为党工作的时间不多了,争取一分钟时间,就多做一分钟工作,要抢时间工作才行啊!”他不仅在晚年争分夺秒地忘我工作着,而且一生都是这样度过的。一年365天,周总理的工作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往往一项工作没做完,约谈别的工作的同志已经在等他了。他夜以继日、日以继夜,一天要精神高度集中地工作十七、八个小时。

总理常常晚上十一、二点钟才开完会或接见完外宾,回到办公室后,还有很多文件,有些是特急件等着他审批。虽然他已很疲倦但还是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惊人的毅力坚持工作,发困时就擦点清凉油提提精神,实在太困乏了,就用温毛巾擦擦脸。身边的同志劝他早点休息,他却说:“有那么多工作等着我办,我怎能去休息呢!”有一次,他在夜间见外宾,结束时外宾问他:“该休息了吧?”他说:“我的工作才开始呢。”几十年来,总理始终保持夜晚工作的习惯,因此晒太阳的时间比一般人少得多,长期下来怎能不有损健康呢?可是他好像从来没有这样想过,而是只讲夜间工作的好处:安静、效率高,可以与白天工作的人流水作业,处理问题及时。他很少能睡上五、六小时的完整觉,就是这样短的睡眠时间还常常因为一些紧急工作而被打断,真是“三更未眠五更起”。听说1968年胡志明主席来中国治病,向总理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希望他能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每天多睡两小时。总理回答说:“我做不到。”胡主席说:“打一半折扣,每天多睡一小时吧。”总理说:“尽量做到。”后来事实证明他并未做到。

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周总理的工作日程总是排得那么满,工作效率总是那么高。新中国刚成立的最初几年,总理兼任外交部部长,他每周有一个晚上要到外交部去办公,与各司处长以上骨干开会,分析形势,研讨政策,有时还传达中央的指示。由于太忙,常常要夜晚十一、二点或更迟才能到外交部,一直谈到夜里两、三点钟,甚至天亮。

周总理就是这样争分夺秒地为人民工作了一生,正像他自己常说的:“我们要像蚕一样,尽力吐丝,直到生命止息,春蚕到死丝方尽嘛!”

(摘自“人民网”2020年6月24日,有删改)

解读

周总理夜间工作的习惯,是他对人民的负责。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革命工作第一,是他考虑和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而让周总理养成这个习惯的原因正是他爱国爱民的伟大精神。

让“新时尚”成为“好习惯”

“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2019年6月3日,新华社播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一场践行“新时尚”的行动在全国各地全面启动。

一年来,各地创新举措、狠抓落实,垃圾分类效果逐步显现,惠及千家万户。但也应当看到,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如何确保这个复杂的系统运转顺畅,如何让垃圾分类这个“新时尚”成为人们生活的“好习惯”,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在持续创新、精益求精上下足功夫。

在调动群众参与上下功夫。垃圾分类虽然参与主体众多,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群众。因此,能否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事关垃圾分类的成效。当前,不少地方探索垃圾分类积分制度,以积分兑换礼品的方式调动群众积极性,让群众从垃圾循环利用中得到实惠。类似的创新举措成效明显,要予以鼓励和推广。

在提高循环利用上下功夫。垃圾分类的目的,是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当前,垃圾分类成效明显,但垃圾处理的短板依然突出,要尽快补强垃圾发电站等基础设施,并通过有效措施推进垃圾发电站高效运转,确保绿色电力充分利用,从而形成从垃圾分类到垃圾再利用的良性循环。

在利用智慧手段上下功夫。垃圾分类一方面靠各个参与主体的精神自觉,另一方面要靠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要善于利用大数据、智能化等智慧手段,强化对垃圾分类的全流程监管,确保垃圾来源清晰、去向明晰,同时针对垃圾分类及处置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反馈,以便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将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办好。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既要看到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探索及可喜变化,也要意识到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个部门、社区和居民,循序渐进,标本兼治,常抓不懈,把这项惠民利民的事情做好做实,让环境更美丽,让生活更美好。

(摘自“新华网”2020年6月3日,有删节)

思维解读

环保是近年来屡叫不衰的话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环保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垃圾分类就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新举措。

坚持垃圾分类,就是保护环境,这样的好习惯,我们应当从小养成并予以坚持。

好习惯撬动人生

在《世界最伟大的推销员》一书中,有两句话:“我们的行为受到品位、情感、偏见、欲望、爱、恐惧、环境和习惯的影响,其中最厉害的就是习惯。”“事实上,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野,来自不同的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坏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原来,我费尽心思所挖掘出的“救命良方”就藏在这里,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词——习惯。

李开复年轻时就是个志向远大的人,但演讲能力却是他的“短板”,因为他一上台就紧张、恐惧。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李开复经过反复思考,精心为自己设计了一个我称之为“习惯配方”的执行计划:一、每月必须主动设法演讲两场;二、每次演讲必带一个熟人,让他毫无保留地指出优缺点;三、每次演讲前必预演三次。然后李开复很认真地开始执行,并变成了他的习惯。没想到这样坚持几年后,许多人听了他的演讲,都惊叹他是“天生的演说家”。

培养好习惯不能光在脑子里转,还必须付之行动。

当我们下决心要培養一个习惯后,成败的关键在于突破“前三关”——“前三天”“前三周”“前三个月”。这里最应咬着牙坚持的是“前三天”;“前三周”是根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平均时间约需三周;“前三个月”指为巩固起见需三个月,其实,越到后面会越轻松、越快乐。

还记得阿基米德曾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我认为假如有一个支点,能撬起我们整个人生,那这个支点一定不是别的,而是“习惯”!

(作者周士源,选自《幸福·悦读》2014年第2期,有删改)

思维解读

习惯养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坏习惯会阻碍我们前行的步伐,好习惯则会引领我们走向成功。习惯的养成不仅仅是一张计划表,更应该付诸实际行动。

养成好习惯并坚持下去,人生终将绚烂多彩。

猜你喜欢

周总理总理垃圾
新总理
垃圾去哪了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总理答记者问最『强』音
倒垃圾
倒垃圾
总理说的事我们怎么做?
周总理的标准餐
总理说的事我们怎么做?
走进淮安周总理故乡 追寻一代伟人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