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析

2020-10-20邱晓月

大陆桥视野·上 2020年9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大学生

摘 要:新时代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网络信息纷繁多样。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着力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网络监管和治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切实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和育人实效。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原住民”,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及价值取向与网络发展息息相关,并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有效應对新形势下的各种挑战,切实增强历史新方位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和实效性。

一、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内容、方式、手段面临新的挑战。网络信息数量庞大、真伪掺杂,大学生缺乏判断力,思想政治认知无疑受到影响;网络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和权威性大大下降,传统的单向教育模式受到挑战;网络亚文化的发展,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和消解,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高的整合能力;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导致网络监管难度较大,为网络犯罪提供生存和滋长的空间,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行为选择产生消极影响。

(一)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

网络的自由和开放性特点,让人人成为网络信息的制造者,导致网络空间信息数量庞大、质量良莠不齐,加大了大学生信息筛选的难度,易引发大学生认知偏差。网络空间信息呈现“去中心化”“多元开放”和碎片化特征,导致网络空间成为各类思想文化和不同意识形态交锋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作为充满好奇心的网络受众,尚未建立系统的政治体系,政治判断能力不足,一方面容易遭受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诱导大学生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道德观念、核心价值相背离;另一方面可能被历史虚无主义重新解读历史的幌子抓住眼球,影响大学生的历史判断和政治认知。

(二)网络信息的即时获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教师掌握思想政治资源,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和权威性。新时代,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大学生能够及时获取各种网络资源,打破了传统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资源垄断地位,教育者的绝对话语权和权威性大大降低。网络的平等开放性,让大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浏览的信息和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能够自主选择信息接收的方式、时间、地点等,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具有更高的资源整合能力。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接收者的主客体地位发生改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方式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三)大学生个性诉求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整合能力

网络空间是大学生活动的主阵地。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释放,网络的开放包容性为大学生亚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进一步演绎为“碎片化”的情绪释放、“符号化”的文化表达,逐渐形成“部落化”的亚文化圈等群体结构并延伸到现实生活中。这种“部落化”的群体结构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带有天然的排斥,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带有天然的质疑,不断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和道德示范作用。网络亚文化的发展推动多元文化思潮在网络空间的流通,对主流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作用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和消解。

(四)网络环境复杂无序,影响大学生行为选择

网络技术作为新兴发展事物,对网络的管理和治理需要不断探索。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特点导致网络环境复杂无序、监管难度较大,网络犯罪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行为选择。网络“黄赌毒”披着隐形斗篷生存于隐匿的网络圈子和社区,不少大学生沉迷于其中而无法自拔,丧失了理想和人格尊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诈骗提供了新的土壤。网络借贷易诱发大学生的拜金主义、攀比思想、奢侈消费观念。网络赌博形式多样化并逐渐向大学生渗透。新时代网络环境复杂无序、网络犯罪层出不穷,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行为选择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二、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增强信息分辨能力

大学生缺乏完整的知识体系,对网络世界的信息辨识能力低,安全防护意识较差。基于此,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引导其正确分辨和处理网络信息,树立网络道德文明意识和伦理观念,更好地利用网络促进自我发展和价值创造。高校应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培养方案,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教学,会增强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客观认识网络的基础上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心理疏导和网络行为的价值引导,将技能教育和价值教育相结合,将能力提高和素养提升相结合,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

(二)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促进互动交流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两者的良性互动方能增进教学效果。新时代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变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理念顺势而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根据新型师生关系开展启发式教育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大学生分析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增进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交流和表达的主阵地,增进课堂活力,积极探索教学工作难题的解决策略,从而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话语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掌握网络技术的传播特点和运用方式,积极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内涵,灵活运用新媒介,制作内容丰富且形态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创造大学生感兴趣的文化产品。了解大学生的话语体系特点,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和符号化语言去讲述理论知识,提升话语吸引力。借鉴网络亚文化的积极因素,掌握成长规律、思想动态和个性特征,用他们的视角去解构主流价值,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四)加强网络监管和治理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新时代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要积极推进使网络监管与治理制度化、法规法,实现网络治理的常规性和长效性。加强网络监管与综合治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实现网络空间有法可依、有法必    (下转128页)

(上接126页)依的常态化监管和治理。加强网络监管机制和监管体系建设,明确网络监管机构职能,厘清各部门监管职责,加强网络治理部门的协调能力,建立统筹全局、跨部门的综合性和协调性强的制度性合作机制;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升网络监管的准确性和覆盖率,降低监管时间成本;定期开展网络整治运动,打造清朗网络生态,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作者简介:邱晓月,东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为江西水利职业学院助教。)

参考文献:

[1] 彭甜媛.《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5):3.

[2]张瑜.《大数据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J].思想舆情,2018:112.

[3]谢彤.《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及对策》[J].中国报业,2018(7):35.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