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苏州状元的逸闻趣事

2020-10-20李嘉球

工会信息 2020年14期
关键词:村姑扇子状元

◆文/李嘉球

吴宽:洁身自好,乐于助人

明代有一位苏州籍状元叫吴宽,洁身自好、律已清严。相传,吴宽未第时,一度曾到一大户人家当垫师,学生是一个寡妇的儿子。那寡妇年轻漂亮,因大户之家礼规很严,平时很少见到男子。她暗中偷看过吴宽几面,觉得他很有男子汉味道,为人又诚实厚道,心底里很是爱慕。于是,她每天亲自弄上几个好菜,还拿出好酒,让一个贴身侍女送去,并告诉吴宽“这是我家太太让我给您送来”之类的话。开始,吴宽只是一心教学生,也没有引起注意。有一天,侍女来牵线,说太太想与先生见见面。吴宽听罢大吃一惊,当即严肃拒绝,第二天就借故辞职。许多人对他的突然离开疑惑不解,但他始终没有说出真情。直到晚年,他在教育子孙时才偶尔提到此事,当时那位太太已去世多年。

《古今谈概》中记载了一个吴宽巧助卖扇童的故事。明弘治八年(1495年),时任吏部右侍郎的吴宽回乡,为其母亲守丧。有一天,他送客出门,见一个卖扇子的小孩在路上嚎啕大哭。原来那小孩拿了扇子在路边出卖时,不知不觉打起瞌睡来,结果被人趁机偷走了几把扇子。小孩怕回去挨打,因此啼哭不已。吴宽十分同情,拍拍小孩的头说:“我有办法叫你父母不打,你拿了扇子跟我来。”吴宽将小孩带到家里,研墨濡笔,挥毫在每把扇面上题了诗,然后说:“你拿去卖,包你能卖个好价钱。”小孩似懂非懂,还以为在作弄他,噘着嘴巴走了出去,想想又哭了起来。旁人见他手中拿有吴宽题写的扇子,便教他叫:“吴状元题书的扇子,快来买!”有人一听是当代大书家吴状元题书的扇子,平时想觅也不容易,于是纷纷出高价购买,不一会儿全部卖光。小孩回到家里,如此长短一说,父母把儿子大大夸奖了一番,马上又拿出一堆扇子,第二天叫儿子再去找吴宽。这回吴宽当然不会再题,笑着劝小孩离去。这个故事,后来被苏州的说书先生搬到了唐伯虎身上。

相貌丑陋的众状元

也许人们受戏文的影响,总以为状元一定是风流倜傥、英俊漂亮的“奶油小生”。其实,状元与正常人一样,相貌也有不好看的。

明代状元顾鼎臣小时候出过天花,脸上留下了疤斑,这是事实,因此人们称他为“顾大麻子”。据说,清代状元韩英相貌丑陋,须髯又硬又密,像刺猬一般,一副凶相。史书上说,清代的另一位状元徐陶璋“伏阴脉,须黑如漆”,也是一副凶相。

清代常熟籍状元汪应铨,相貌煞是吓人。相传他中状元后,京城有位通文墨的陆姓女子,因平时最爱读小说、弹词曲本,羡慕状元的才华与风采,于是毛遂自荐,托人对汪应铨讲愿意为汪状元之妾。经人撮合,不久两人就拜堂结为百年之好。洞房花烛之夜,新娘挑开头巾,不禁惊讶失声,发现自己的状元郎竟是-个腰粗背阔、身高体胖、年近半百的麻脸汉,与平时书中读到的英俊潇洒的风流才子相去竟如此之遥,心里十分懊悔。再说,那天夜里,汪应铨因喜事冲冲,同僚劝饮过量,回房后呕吐狼藉,沉醉不醒。陆女子一气之下,竟悬梁自尽。待等汪状元醒来,已是香消玉殒。消息传出,街巷议论顿起。当时有人曾作诗讥嘲:“国色太娇难作婿,状元虽好却非郎”。

另一位清代乾隆年间状元张书勋,江苏吴县人,长得腰宽体胖,面黑多须。清代《扬州画舫录》载,张书勋夺魁后路过扬州,扬州城里的女子风闻新科状元光临,都齐聚街头,要一睹状元风采,一见面,众女子大失所望,“一噱而散”。好在张书勋见过世面,又有自知之明,便仍坦然处之,我行我素,照常逛街寻胜。嗣后,张书勋去拜访李道南,与李讲起此事。李道南与他开玩笑道:“先生为戏剧中状元所累耳!”张书勋听了也开怀大笑起来。

村姑不识状元郎陈初哲

苏州状元中,没有人娶宰相千金为妻,更没有出现状元驸马。相反,受到村姑奚落的倒有一位,此人就是清代乾隆已丑科(1769年)状元陈初哲。

据清代志怪小说《谐铎》记载:陈初哲大魁天下后,南归省亲,行至一个叫“甜水铺”的小村附近,只见那地方绿树荫浓,桃红柳绿,野花遍地,风光秀美,大有赏心悦目之感。他看得非常高兴,就吩咐系马槐荫,稍事休息,自己则独自一人缓步向山村深处走去。走到村头尽处正想返身时,忽见一家茅屋的门半开半掩,一位美丽的村姑手里拿着一枝柳花在掌上搓弄,倚扉斜立,正好奇地朝着他微笑。陈初哲顿时心动了起来,便找话与村姑搭讪,并在村姑母亲面前大吹特吹状元如何如何,还拿出皇帝赐给他的金子作聘礼。然而,老妇人根本不知状元为何物,说道:“我家尚有桑树百来株,薄田数亩,粗茶淡饭,尚能生活。我们不要黄金,我家姑娘也不嫁状元郎!”陈初哲碰了一鼻子的灰,只得怏怏离去。

据说,陈初哲一直没有忘记这位村姑,若干年后还派人去寻找过。寻找的人回来告诉他,甜水铺早已被江水吞没。他为此好不悲伤。

翁同龢:嗜古成癖,寻鹤遭讽

晚清常熟籍状元,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嗜古成癖,一生收罗了大量的金石鼎彝。

他当军机大臣时,一天碰到一位商人抱着一件古瓶在叫卖。他上前一看,那古瓶色彩斑斓,古色古香,从未见过,怀疑是秦汉时物。问价钱,那人开口3000两银子。翁同龢与他讨价还价,那人死活不肯低卖。最后,那人见翁同龢实在心爱,便以2000两银子的价格“优惠”卖了。翁同龢拿回家里,心里十分高兴,急忙贮水插花,并摆在宴席上请人观赏。酒过数巡,有人发现古瓶底下的桌面上有一汪水,古瓶周围都湿漉漉的,好像是渗漏,感到很奇怪,于是想捧起来看看瓶底,没想到刚捧起,古瓶便断裂粉碎。满桌来宾都惊慌起来,大家仔细一看,原来不过是经过巧妙熏染的硬纸板。翁同龢既尴尬又悔恨,抓起碎纸片拼命向窗外扔。

翁同龢才华卓著,多才多艺,但生不逢时。他生活的时代已是封建“老人”垂死挣扎的年代,整个中华民族多灾多难。作为封建朝廷的主要大臣之一,未能给国家、人民带来好处,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批评、指责,甚至痛骂。翁同龢自光绪十一年(1885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当了十三四年的户部尚书。户部尚书,古称“大司农”,其管理范围囊括了国家的一切经济部门。期间有一年,天下灾荒,粮食歉收,而当时的宰相是合肥籍的李鸿章。于是有人撰写了一副对联,讽刺嘲笑他们,联云: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对仗工整,一语双关,讽刺辛辣,脍炙人口。不过,实事求是地讲,翁同龢与李鸿章不同。其一,他是因在中法战争中反对奕䜣、李鸿章等顽固派、主和派而从军机处贬到户部的;其二,他在户部任上应该说是尽心尽力尽职的,也相当清正,因此有点替人受过的味道。

当时还有一副讽刺翁同龢“访鹤”的对联。翁同龢喜爱鹤,曾养过两只丹顶鹤,没料到这对鹤飞失不返,他十分心痛,于是亲自写了张寻访丹顶鹤的招贴,张贴在北京正阳门瓮洞上,并以重金悬赏寻找。但刚贴出去,转眼就被书法爱好者揭去。而翁同龢自己不知道,还以为是张贴不牢被风吹走了,于是揭了又写,写了又贴,贴了又揭,反复再三,一时轰动京城。而当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有人作诗讽刺道:“军书傍午正榜徨,唯有中堂访鹤忙;从此熙朝添故事,风流犹胜半闲堂。”说他不顾国难当头,忙于访鹤,这种风流故事超过了南宋建“半闲堂”的贾似道。而当时另一位苏州吴县人吴大澂(字清卿)喜纸上谈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历陈出关交战之利,并主动请缨,亲自率领湘军三万出关御敌,由于训练无素,结果大败而归。于是有人撰联讽刺,云:

翁同龢三次访鹤,

吴大澂一味吹牛。

其实,翁同龢访鹤也不是贪图享乐,什么都不管;吴大澂主动请缨,积极抗敌,还是应该肯定的。恐怕最主要的是翁同龢、吴大澂都是当时的主战派,所以遭到以慈禧为首的主和派的反对和排斥。戊戌变法失败后,翁同龢、吴大澂都被作为“新党”革职回乡,永不叙用。这样看来,对翁同龢的讽刺则是另有其“讽刺”背景的。

翁同龢

猜你喜欢

村姑扇子状元
如果你在明朝考状元
状元饼
插秧
这些都是扇子吗
糖?扇子
高考报道,不追“状元”追什么
今年我们为什么不追状元?
林巧清:从村姑到女企业家的美丽蜕变
扇子
村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