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临床诊断观察

2020-10-20谢燕杰陈仲良邱创嘉赵树莲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0期
关键词:肠系膜夹角主动脉

谢燕杰,陈仲良,邱创嘉,赵树莲

(潮州市人民医院影像科 广东 潮州 521031)

肠系膜上动脉是一根滋养十二指肠以下,到横结肠中段的肠管的一条动脉,是营养肠系膜的重要营养血管,确保肠系膜的正常工作[1-2]。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包括夹层、栓塞、狭窄等,临床会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3]。临床常将血管造影作为诊断此类疾病的诊断标准,但其属于有创检查,且检查时间较长,患者耐受性较低[4]。本研究中笔者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在笔者医院接受治疗的24例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在笔者医院行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无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2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探讨分析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在笔者医院接受治疗的24例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纳入观察组,同期选取在笔者医院行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无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2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在研究对象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后纳入研究。纳入标准:①无特殊器质性病变者;②对照组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非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患者,观察组患者均经临床诊断证实为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者;③脊柱无明显畸形者;④无腹部手术史、腹部肿瘤病史者。排除标准:①合并会对肠系膜上动脉血流状况产生明显影响的其他疾病患者;②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③合并消耗性疾病患者;④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观察组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16~55岁,平均年龄(41.41±6.87)岁。对照组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17~54岁,平均年龄(39.86±6.55)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P>0.05)。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空腹8h以上,在检查前半小时服用1000mL温水;在右肘静脉处埋置上海锦泽公司生产的静脉套管针,选用北京北陆制药公司生产的碘海醇作为非离子型对比剂,使用德国ULRICH公司生产的双筒高压注射器向患者静脉输注对比剂,控制注射速度为3mL/s,密度为0.32g/mL,剂量为50mL。指导患者深呼吸平静下来,取仰卧位,上举双手,配合机械指令吸气、呼气,跟随录音做憋气动作;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128层螺旋CT对患者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进行CT扫描;扫描条件:电流230mA,电压120kV;扫描参数:层距5mm,层厚5mm;延迟30s作用,进行动脉期增强扫描,延迟1min,进行静脉期增强扫描;全腹部的扫描工作应在患者一次屏气状态下完成, 临床应根据具体需求调整扫描范围。扫描完成后,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等技术进行图像重建,同时,结合自动去骨、旋转、融合、剪切等技术处理图像。

1.3 图像分析

分析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病变图像与正常解剖图像,分析血管是否出现狭窄、栓塞、变异等,观察血管病变发生部位。观察图像间接与直接征象有无假腔;观察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有无累及主动脉分支,观察其病变范围的大小及破口位置;观察出现血管栓塞患者的栓子的形状、大小,同时观察栓塞范围及位置;观察出现肠系膜上动脉瘤患者的瘤体的形状、大小,及瘤体与动脉的关系、破口位置。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7.0行检验分析,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t检验分析,统计学意义以P<0.05确定。病变类型使用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检查结果

24例证实为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患者中,有6例(25.00%)患者经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为肠系膜上动脉起始位置变异及共干变异患者,11例(45.83%)为混合/非钙化斑块伴官腔中-重度狭窄患者,1例(4.17%)为肠系膜上动脉瘤患者,1例(4.17%)为胡桃夹综合征患者,1例(4.17%)为肠系膜上动脉支架患者,2例(8.33%)为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栓塞患者,2例(8.33%)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见表1。

表1 观察组患者检查结果

2.2 两组患者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比较

观察组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普遍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比较

3 讨论

血管造影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临床常用于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其中,血管造影属于有创检查,血管成像属于无创检查,其检查用时较短[5-6]。本研究中笔者探讨分析了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临床诊断效果,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24例证实为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患者中,有25.00%患者经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为肠系膜上动脉起始位置变异及共干变异患者,45.83%为混合/非钙化斑块伴官腔中-重度狭窄患者,4.17%为肠系膜上动脉瘤患者,4.17%为胡桃夹综合征患者,4.17%为肠系膜上动脉支架患者,8.33%为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栓塞患者,8.33%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检出率为100%。和一般螺旋CT相比,128层螺旋CT扫描范围更广,扫描速度更快,其后期图像处理技术更强大;应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清楚的呈现肠系膜血管与周围的解剖结构,显示肠系膜血管及其分支病变情况,其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力及密度分辨力,可以有效诊断血管内占位性病变,对肠系膜上动脉相关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率[7]。另外,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普遍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国内部分文献将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大小分为以下两种类型:正常型(夹角>35°)及狭窄型(夹角≤35°)[8-9];本研究中无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人群夹角普遍在47°左右,即普遍为正常型,有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人群的夹角普遍为29°左右,即普遍为狭窄型夹角;出现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性病变的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会明显变小[10],这说明了,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出现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风险更高。本次研究结果说明,和无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患者相比,有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更小。另外,临床中还发现,年龄和夹角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青少年的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普遍偏小,而青壮年及中老年的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普遍较大;这也和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性病变好发于青少年的特点相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肠系膜上动脉相关性病变中应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有利于临床对患者病情做出明确的诊断,对患者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影响,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和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肠系膜夹角主动脉
胸主动脉阻断联合主动脉旁路循环技术建立大鼠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求解异面直线夹角问题的两个路径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向量夹角的风波
如何求向量的夹角
平面向量夹角问题的易错剖析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