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的价值分析

2020-10-20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0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原发性

张 策,王 新,张 伟(通讯作者)

(湖北团风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湖北 黄冈 438800)

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高发的神经内科急症,分为继发性与原发性,其中原发性的患者占比较大,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吸烟、血管畸形等危险因素导致脊髓表面或脑底血管出现血管破裂而引起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该病症的死亡率、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的认知及神经功能均会造成严重影响[1]。因此有必要及时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采取对应治疗措施,从而缩短诊断时间,提高治疗效果。临床常以头颅CT平扫为首选诊断,进行排除检查,再采用针对性的放射影像诊断,而三维CTA可以清晰显示供血动脉等相关系统,建立毗邻三维影像,DSA可以清晰显示患者的血管特征及血流动力学,两种方法均能有效诊断。本文将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不同的放射影像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放射影像实施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为CTA,观察组为DSA影像学诊断。患者情况为男46例,女34例,年龄29~68岁,平均(48.32±4.39)岁。

诊断标准:符合《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9》[2]中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标准:患者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首选诊断为头颅CT平扫。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诊断标准;(2)蛛网膜下腔存在异常高密度血灶,经头颅CT平扫或腰穿检查证实;(3)均进行CTA、DSA检查;(4)患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1)对本实验检测手段存在禁忌症患者;(2)合并颅内肿瘤、脑出血等其他疾病;(3)神经功能缺损Hunt-Hess>Ⅲ级;(4)排除其他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5)患者的依从性差。

1.2 检查方法

两组均进行3D-CTA及3D-DSA检测,操作方法如下:(1)CTA检查:仪器采用 Neusoft东软(型号:NeuViz128CT),患者取仰卧位,先进行头部定位扫描,再进行自主动脉结至颅顶的增强扫描,对肘正中静脉进行穿刺,连接高压注射器并注入100ml碘海醇,注射速率为3.5ml/s,结束扫描后进行原始数据传送,并应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再现(VR)等方法进行图像血管成像后处理。(2)DSA检测:仪器采用西门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检测时间为CTA检查后2~10天,穿刺两侧股动脉进行插管,对双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进行造影诊断及三维成像检测,颈内动脉注入15ml碘克沙醇造影剂,速度为3ml/s,椎动脉则为12ml造影剂,速度为2ml/s,进行图像采集及遮盖显示模式的图像后处理。

1.3 观察指标

(1)观察3D-CTA及3D-DSA的诊断结果:对不同部位的动脉瘤检出率;(2)分析CTA、DSA的诊断效能:以手术过程诊断为最终结果的标准,分析两组的灵敏度及误诊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的计数资料(不同部位的动脉瘤检出率、诊断效能),表示方式为(n,%)使用SPSS22.0统计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结果

2.1 两组不同部位动脉瘤检出率对比

80例患者中,73例为单发型动脉瘤,7例为多发型动脉瘤;DSA检出前交通动脉24例、后交通动脉8例、颈内动脉14例、大脑中动脉16例、大脑前动脉21例,观察组的后交通动脉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各部位的检出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对不同部位动脉瘤检出率对比情况[n(%)]

2.2 两组诊断效能对比情况

观察组的灵敏度95.40%与对照组的89.66%差异小,同时漏诊率的组间差异较小,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诊断效能对比情况[n(%)]

3 讨论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常见脑血管疾病,诱发危险因素主要有吸烟、过量饮酒、高血压、动脉瘤等导致血液流入蛛网膜下,由于该疾病的病死率极高,需要尽快检查其病因并进行及时治疗[3]。临床公认的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金标准为DSA,但是该诊断方法存在操作复杂、对比剂量较高等局限性,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CTA诊断效果较理想,可根据患者的诊断效能及临床需求选择性的采用适宜的诊断方法。

DSA是临床公认的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金标准,可以通过对比剂的注射进行多方位的投射,经过数字化处理,删除不需要的组织影像,保留病灶部位的血管影像,得到较精确的诊断结果,优势在于图像清晰,分辨率较高,可以精准定位及测量患者的病灶部位,为后续的介入治疗提供三维立体图像治疗,提高后续治疗质量。但是该技术操作较复杂,经济费用较高,且需要进行动脉插管注入造影剂,会造成一定创伤,容易造成患者的动脉瘤的破裂及痉挛[4]。而CTA是通过对钙化灶、血栓大小敏感检测,采用CT扫描静态成像,观察脑血管病灶组织情况,相较来说检查时间短、费用低,属于无创检查,且检查准确率差异不大,逐渐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凸显其应用价值[5]。两种方法均属于血管造影的检查方法,均有各自局限性与优势所在,DSA的优势在于清晰成像,准确性较高,但属于有创检测,患者进行检查后需要进行康复休养,而CTA属于无创检查,相对来说更加经济实惠,无需康复时间,但是对于微小型病灶难以精准检出,可根据个人需求及临床需要进行检查方法的选择。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后交通动脉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部位的检出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其原因在于后交通动脉诊断出的动脉瘤样本较少,CTA对于直径较小的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的检出敏感性较低,对于其他直径较大的动脉瘤CTA与DSA的检出准确率相差不大。观察组的灵敏度、漏诊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种诊断技术在灵敏度及漏诊率上差异较小,而产生漏诊的为动脉瘤为直径≤3mm的微小型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其原因在于DSA可以通过数字化处理删除不需要的组织影像,保留病灶部位的血管影像,得到精确性较高的结果,而CTA通过CT扫描静态成像可以清楚了解脑血管病灶组织情况,诊断精确性较高。

综上所述,采用CTA可作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早期诊断手段之一,但对于部位组织或直径较小的动脉瘤仍存在漏诊现象,因此需要联合DSA进一步诊断,提高放射影像学结果的精确度。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原发性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靶向免疫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AFP、CEA、CA-199、CA-125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剧烈头痛?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麻醉前加温输液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中心体温及寒战的影响
外伤导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血巨核细胞体外扩散的相关性临床分析
脑出血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