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9mT c-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及局部断层融合显像对肺癌骨转移诊断的价值分析

2020-10-20李卓文通讯作者亢勇飞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0期
关键词:示踪剂放射性断层

王 蓓,李卓文,宁 博(通讯作者),亢勇飞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肺癌为我国居民发病率最高的一类癌症[1],由于肺部是人体血运的重要器官之一,大部分病例接受治疗缓解病情进展同时,骨转移事件出现率也相应升高[2]。肺癌骨转移即机体肺部癌细胞通过血液流动而转移至全身各处骨上,该病变可引起相应部位骨痛、骨折、脊髓受压等多种症状,缩短患者生存时间[3]。在肺癌的基本治疗外,还需要对患者骨转移情况进行监测、诊断并采取合理的治疗,尽量降低患者骨转移各类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的出现,因此,对于肺癌骨转移的检查和诊断十分重要。研究显示,肺癌骨转移筛查与监测应用的方式主要涵盖放射性核素骨扫描(ECT)、单光子/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T/CT)/PET-CT]、血清标志物等,但既往文献对该类患者应用99mTc-MDP SPECT/CT全身骨及局部断层融合显像的研究较少[4]。基于此,本研究则对肺癌患者予以分析,探讨99mTc-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和局部断层融合显像在骨转移中的诊断和应用价值,期望为临床评估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9年1月—2020年5月收入的肺癌患者85例,回顾分析其病例、影像资料。纳入标准:①均确诊为肺癌患者;②均接受99mTc-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③影像资料清晰,可用于诊断;④均同意研究其资料;⑤意识清醒,配合检查;⑥病例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①合并其它肿瘤;②骨显像图像无异常;③全身广泛骨转移;④精神、心理疾病;⑤沟通、交流障碍;⑥合并外伤骨折。85例研究患者中,男47例,女38例;年龄41~79岁,平均(62.28±8.51)岁;体质量指数18~32kg/m2,平均(23.27±5.14)kg/m2;肺癌类型:腺癌、鳞癌、小细胞癌依次是51、19、15例;有骨痛症状者38例;63例患者为初诊即接受全身骨显像,22例为接受手术或化疗后进行检查。

1.2 检查方法

85例患者全身骨显像均应用Symbia T16(德国西门子公司)及Discovery NM/CT670(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双探头SPECT/CT仪进行扫描。首先对患者予以静脉注射99mTc-MDP(南京森科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剂量为9.25MBq/kg);注射示踪剂3~6h后协助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进行全身骨扫描,先获取被检者前后及后前位影像,参数设置:矩阵512*512、能峰140keV、ZOOM为1.0、速度15cm/min。85例研究对象中有45例进一步行局部断层融合显像,参数设置:矩阵512*512、ZOOM为1.0、双探头旋转180°、16s/帧、1帧/6°、共64帧;图像采集完成后行CT透射扫描,参数设置:120kV、40~120mA、512*512矩阵、层厚/间距均取2.5mm、螺距为1。图像获取完成后应用flash 3D迭代予以重建、衰减校正后处理得到SPECT/CT融合图像。

1.3 图像分析

所有患者影像评估和诊断均以目视法进行,且均由2名核医学医师通过双盲法阅片分析,结论不一时讨论出统一结果后纳入研究。正常骨显像特征:被检者骨显影清晰可见,放射性分布较为均匀,以正中矢状面为界两侧放射性浓度大致对称,骨质密度无异常改变。骨转移特征:被检者骨骼中有单个或多个放射性浓度聚集影,CT示该位置骨密质出现破坏或异常变化,骨质密度异常或有软组织肿块;患者两侧骨中放射性显示为非对称性,或者其全身骨骼中可观察到放射性浓度较低、缺损区域;出现以上放射性浓度异常情况时,排除系污染所致结果则可判定为骨转移。

表1 肺癌骨转移诊断效能

2 结果

85例研究患者静脉注射示踪剂3h后全身骨显像,所有被检者全身骨骼显像清楚,56例骨中放射性分布不均,

疑似或确定系骨转移病变所处位置多未脊柱、肋骨、胸骨、骨盆、股骨等。根据病例资料确诊结果,85例肺癌患者经活检或手术病理、MR等检查有48例(56.47%)存在骨转移情况,40例99mTc-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患者中有18例(45.00%)为骨转移,显像后有16例准确诊为骨转移,假阴/阳性2/8例;45例行全身骨及局部断层融合显像中有骨转移病例数是30例(66.67%),检查后诊为骨转移正确的有28例,假阴/阳性各2例。诊断效能详见表1。

3 讨论

肺癌发病较为隐匿,超五成病例确诊时已是病变晚期阶段,伴随治疗技术和效果提升的同时,患者出现骨转移风险也在逐渐升高,而该类病变的出现常提示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生存时长的降低。文献指出[5],肺癌骨转移出现概率在10%~15%,且超一半肺癌病例死后发现存在骨转移情况;肺癌一旦出现骨转移病变后,其生存时长约是6~10个月,该类患者接受治疗后,仅有不到一半病例生存时间大于1年,因而对于肺癌患者骨转移情况应重点注意并予以治疗,以求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其生存时间。大部分肺癌患者出现骨转移类型呈溶骨型,由于癌细胞所转移骨上会产生大量可溶性介质,进一步使得破骨细胞处于活跃状态,随后又产生大量细胞因子作用于肿瘤组织,释放更多骨溶介质,因而大部分肺癌骨转移者首要表现为病理骨折。随着骨转移部位肿瘤的繁殖,其体积逐渐增加而压迫患者脊髓出现骨痛,影响其睡眠、情绪及活动能力等,随病情的进展还会威胁患者生命,因而肺癌骨转移的早期监测和诊断十分关键,可对尽早干预和缓解患者症状、改善其生活创造有利条件。

全身骨显像方式主要是代谢成像,当肿瘤患者癌细胞开始出现转移时,其血流就会呈现相应改变,但病变位置形态可能还没有异常,骨显像检查就可将该类病变呈现出来,而X线、CT等检查仅可在患者骨质有变化时方能提示病变。全身骨显像作为肺癌判断患者是否出现骨转移的首选检查方式,仅需一次成像就可在转移早期将患者骨中病灶清楚显示出来,对该类患者诊断敏感度及特异性较高。本研究患者影像表现中,85例研究对象静脉注射示踪剂3h后全身骨显像,所有被检者全身骨骼显像清楚可加以诊断,56例骨中放射性分布不均,疑似骨转移病变多处于脊柱、肋骨、胸骨、骨盆、股骨等位置,其中以脊柱转移者最多,与相关文献结论结论一致,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脊椎静脉丛结构无瓣膜,患者肺内癌细胞可直接经此处转移;脊柱血供相对多、流速相对慢,癌细胞定植于该部位相对容易。本研究以99mTc-MDP为示踪剂,对85例肺癌患者进行骨显像,40例全身骨显像患者中有18例(45.00%)确诊为骨转移,全身骨显像对该类病变灵敏度是88.89%、特异度是63.64%、阳/阴性预测值分别是66.67%/87.50%,提示该技术对肺癌骨转移有较高诊断价值,但其结果存在一定假阳性,原因可能为:全身骨成像中除患者骨转移病变外,骨骼中出现其他异常改变时核素浓度也会聚集增高,因而无论是良性或者恶性病变,被检者血流改变或骨盐代谢较多部位对示踪剂的摄取也会随之变多,且大多数患者会在一段时间呃逆都保持这一状态,造成全身骨显像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较低。研究显示[6],全身骨显像在肺癌骨转移中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均超过85%,但其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都低于70%,和本研究数据较为近似。

断层融合显像在全身显像较高灵敏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被检者存在病变骨骼部位融合显像,可联合PSPECT/CT检查独有的功能优势与CT扫描的解剖之长,以提高诊断特异性。研究指出[7],恶性肿瘤患者骨转移侵袭位置及特点各不一致,不同患者骨形态变化程度及机体代谢也均有差异,单一的全身骨显像对全面、准确地评估骨中病变及性质还存在一定不足,融合显像则可利用CT的后处理等优势提高诊断效能。本研究中,45例研究对象在全身骨显像后进一步接受局部断层融合显像,其中有骨转移者30例(66.67%),检查后28例正确诊断为骨转移,诊断灵敏度达93.33%、特异度是86.67%、阳/阴性预测值是96.55%/87.50%,由此可知,99mTc-MDP SPECT/CT全身骨及断层融合显像可提高能力,分析其原因:全身骨显像为平面形式,当被检者骨骼结构相对复杂时,其影像重叠的缺点呈现出来,而断层融合则利用CT使得患者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得到提高,邻近器官或组织对病变骨的影响更小,病灶与邻近正常组织交接处显示更加清晰,示踪剂的对比度显示更为锐利,部分容积效应相对更小,对病灶范围及性质诊断更加准确[8]。

综上所述,99mTc-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和局部断层融合显像在肺癌骨转移中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应用。本研究局限在于样本数较小,今后还需进一步实施大样本量的研究与分析。

猜你喜欢

示踪剂放射性断层
页岩断层滑移量计算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嘛甸油田喇北西块一区断层修正研究
X油田断裂系统演化及低序级断层刻画研究
微量物质示踪剂监测技术在J井区的应用
放射性同位素测井技术在多层管柱配注井中的应用
中医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研究进展
缝洞型油藏井间示踪剂分类等效解释模型及其应用
彩9井区注水试验区微量物质示踪剂监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