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一流专业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0-10-19李秀彭淑贞吕臣

公关世界 2020年17期
关键词:一流旅游专业

李秀 彭淑贞 吕臣

摘要:教育部等“双一流”、“双万计划”提出为地方高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一带一路”倡议与数字化时代倒逼旅游管理人才变革与发展。但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面临体制机制创新不够、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成为一流专业建设制约瓶颈。为此,本文在精准掌握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现存问题,提出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等视角提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對策与建议,对促进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绩效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

一、“双万计划”倒逼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一流专业体系研究

“双一流”、“双万计划”等政策于近两年由教育部等提出,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我国先后颁布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系列文件等,提出了关于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双万计划”等内容。这一系列政策的颁布既继承了以往“211”、“985”等的成功经验,又对不足方面予以改进和完善,试图通过打破身份固化、引入竞争机制、避免重复交叉,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一流专业的培育与建设为地方高校提供了新的契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的时代要求。一流专业是高校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计划,中央政府以及山东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一流专业的建设。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持续实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建立专业认证奖励制度,推动高校建设一流专业,因此一流专业建设与提升研究已经刻不容缓。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面临着很多困境,在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的同时,也面临着向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如何抓住一流专业建设机遇成为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体制机制创新不够、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缺失、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对学生发展评价的不合理等。一流专业建设既是地方高校建设的基础工作,又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不同的专业建设方式决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连接高校与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学校与社会融合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一流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相关文献研究现状

1. 一流专业建设内涵研究现状

沈红(2017)基于纵向概念将一流专业界定为最好的、最高的层次。同时,基于横向概念,一流存在于一定范围之内的。比如世界一流,区域一流以及国家一流。刘炯天(2017)认为一流建设的本质是内涵建设。助推中国梦、教育强国转变、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都需要一流专业内涵建设。陈治亚(2016)强调一流专业建设,是为国家、行业和区域培养一流人才。在分析陕西省推进“双一流”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四个一流”中,陈刚等(2017)将一流专业界定为一流应用型专业。关于为何一流专业、如何建设一流专业等一系列问题,廖祥忠等(2018)认为一流专业是特色专业,是具有优势,凝聚特色的专业。同时,提出了一流专业建设的建议,强调各高校应着重处理好取舍关系,不可贪大求全,也不可面面俱到,要集中优势和资源,逐个打造一流专业,在具体到某个专业建成一流专业方面。

2.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保继刚(2019)提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出现了偏差,无法满足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邱汉琴(2020)指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需错位、人才就业率低且流失率高等问题;吴必虎(2019)从游历视角研究了旅游管理的学科体系;徐红罡(2014)人才需求和人才的供给不匹配、专业体系结构不合理、旅游研究与旅游教育脱节等问题。张凌云(2012)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体系建设应该从旅游的最基础、最核心和最本质的概念出发来研究和构建;段红云(2012)指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建设重在突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的作用,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推动专业内涵式发展;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投入主体和层次,郭贵春(2011)提出专业建设投入可分为国家投入、省级政府投入和高校投入三类,包括政策投入和经费投入;葛道凯(2018)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团队是高校地位和专业水平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创新科研成果的主要承担者;钟秉林,李志河(2015)认为专业队伍建设实力代表着高校专业的整体生产力,不同专业对其专业队伍素质有着特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要求。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是当前我国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重要内容;刘尧(2014)、刘小强、彭颖晖(2018)等认为提升一流专业建设队伍整体水平,要打造开放化、国际化师资;加快培育中青年专业带头人;重视不同层次、类型队伍的建设,形成结构优势和发展合力。陈育芳(2020)从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四个角度阐释了一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高俊平、王祎珺(2020)从考核制度、责任强化、提升指导能力等方面探究了一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法。

3. 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标准研究

邱汉琴(2020)指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应对接新文科建设,进行学科重组及学科知识交叉渗;徐红罡(2014)从专业配置模式、国际合作、理论与职业教育、专业平台等几方面提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体系;黄四平(2019)提出,对旅游管理一流专业评价应做到“管办评”分离,并主张学校、学院、教育部三级评价体系。代新雷(2019)从专业规范、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社会服务能力等六个方面构建了一流专业绩效评价体系。周继良,张金龙(2018)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评估是政府、高校、社会等利益相关者对专业发展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过程。张晓文(2020)分别从经费投入、师资力量、支撑条件、学术合作等投入指标与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社会影响等产出指标两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进行了绩效评价。赵建立(2018)、陈天凯(2020)提出,一流专业评价主体不仅要包括政府设置的专门机构,还要包括非官方专业评价机构,以及国外专业机构。任瑜(2020)、朱冰莹(2019)等提出专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寻求特色化、差异化的措施,不同的专业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应体现专业动态与综合性、创新过程管理、弱化行政管控等内容。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现存问题

1. 课程体系系统性不足,新岗位需求与课程设置不匹配

数字化时代,“一带一路”倡议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提出了新诉求。第一,新技术的发展导致旅游业传统岗位数量减少,职能单一的岗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并催生出旅游业新岗位,例如智慧旅游相关岗位、文旅融合相关岗位、岗位细分后产生的新岗位等,主要包括OTA运营人员、数据分析員、创意策划师、旅游质检员、研学导师等。第二,“一带一路”沿线66个国家和地区形成巨大的资源市场要求加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国际化。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2019年中国出境旅游达15463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4531万人次,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加剧了对国际性旅游人才的需求。而目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新时代下人才需求错位,需要在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上提出完善方案。

2. 实践教学模式单一,缺少海外实践基地

培养国际化旅游管理人才,国际化实习基地建设是重要支撑点之一。通过国际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环节,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与方法。目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基地集中于星级酒店,而旅行社、景区、民宿、旅游规划公司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行业较少合作,学生实习满意度较低,尤其海外实践基地目前仍较为匮乏。

3. 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较低

随着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旅游管理教育也需与国际接轨,国际化的师资团队是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基础条件。现阶段,由于受教学任务、经费、办学水平等客观条件限制,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中具有国外留学、访学的人数相对较少,外籍教师所占的比例也较低。由于对国际旅游发展、旅游研究的新趋势和新热点缺乏敏感度,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根据国际旅游发展的最新动态来调整课程内容,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通过互联网开展的国外远程教育也较少,学习渠道相对单一。因此,从总体上看,全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科研项目合作能力、中外旅游发展比较教学能力还相对较弱。

4. 专业建设评估体系不完善

目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绩效评估体系尚不完善:在评估主体上,以政府组织的评估机构对专业建设绩效进行评价,缺乏多方协同性评价;在评估指标上,没有厘清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重视数量指标、忽视相对发展性指标,且大多数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缺乏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指标;在评估过程中,以静态评估为主,忽视了外部因素变化带来的影响;在评估方法和模式较为落后,大多数采取自上而下有组织的方式,无法反映专业建设的真实绩效。

5. 我国旅游教育专业认证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起步于2006年,经管类专业建设直到2016年才获得国际上的认可。而旅游高等教育更是缺乏专业认证的国家标准体系。教育部在2018年颁布了《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但仍有别于专业认证,在可操作性、持续性改进、关联行业等方面较少涉及。此外,我国旅游教育尚未形成统一的专门认证机构,旅游院校自身在专业认证建设上仍处于被动监管的状态,缺乏积极主动性,对专业认证机构的组建尚未足够重视。

四、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对策与建议

(一)对标国际专业认证,强化“四化”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

第一,数字经济时代,“一带一路”倡议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标准产生了变化,地方高校应对接企业与社会需求,做好调研,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出发,培养“四化”人才,即信息化、国际化、特色化、专业化,并适应“旅游+”及个性化发展的跨行业应用型人才;第二,全面提高旅游教育质量,对标UNWTO的TedQual认证和《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贯彻OBE理念,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第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多元协同的育人模式,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打造旅游管理类一流专业。

(二)精准对接社会各层诉求,完善旅游管理“二三四五”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内不仅要体现特色,还要突出专业的前沿性与时代性。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实践性强、学生全方位发展的特点,以对接社会需求和产出质量为导向,构建旅游管理专业“二三四五”课程体系,即重组校内资源、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跨专业、跨学科建设。以特色课程为核心,在基础层、核心层、提升层3方面,打造公共课模块、学科理论模块、专业理论与技能模块、行业知识模块、实践实训模块等5大模块,通过构建课程群,最终达到学生在理论、素养、技术、实践“四位一体”的目标。

(三)强化师资“三转”目标,构建一流专业师资“四维体系”机制

加强师资是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以下几点构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引育留用新模式:第一,强化教师“三转”观念,即教师从国际化转向全球化、从一味趋同转向和而不同、从结果性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第二,构建“四维体系”机制,①打造项目化引育体系,解决高层次拔尖人才、学术团队、学科带头人不足的重要举措;②打造立体化培养体系,促进教师师德建设、推动进修培训,加快高校教师队伍“全球化”、“和而不同”、“发展性评价”转向,实现教师的立体化培养、职业化发展;③打造高效化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全校联动、目标一致、上下衔接的人才工作体系,构建创业、科研、发展平台和空间;④打造分类化激励体系,构建教学、科研、职业道德、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能力和水平的综合评价。

(四)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二多一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国家战略,针对“一带一路”66个国家和地区旅游资源市场,基于旅游管理专业特色,提出构建“二多一动”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一流专业评价体系。目前被评为一流专业的学校都在建设期间,一流专业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评价主体体系,构建政府评价组织机构、非官方专业评价机构、国际教育组织机构以及学校及二级学院自评等多元化为主体体系,推进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国际化进程;第二,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人员、场所、信息三大维度,在投入和产出两个视角,构建专业规范、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课程建设、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社会服务能力等6个一级指标及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评价体系,且根据专业特色和发展基础,适时动态调整加权系数;第三,评价过程动态化,注重动态管理与协同性,根据评价对象自身的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调整评价体系、标准和方法,做好定期评价与不定期评价相结合;学科与专业统筹并进的协同过程,与各种要素有机联动的整体系统;第四,评价方法多元化、科学化,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主观与客观、普评与抽查、自评与互评等不同方法,以过程性评价为主,采用多种评价方法结合。

猜你喜欢

一流旅游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