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碳排放研究
2020-10-19张贵军王艺茗王霞
张贵军 王艺茗 王霞
山东天诚国土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山东 济南 250014
土地利用;碳排放;青岛市
1 引言
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是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作用的重要前提,是全世界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是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也是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研究碳排放为城市的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当前,许多学者对这个领域进行了研究,其中纪爱华综合研究了近年来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和内在驱动力,建立了时空变化模型[1];陶云等把能源消费与土地利用结合起来,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对土地结构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2];张贞等对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和特征进行了研究,从中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规律[3];孙艳等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4]。中国青岛市地处重要的战略位置,其发展事关半岛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但目前对其碳排放方面的研究还较少,论文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的数据,对青岛市的碳排放情况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青岛市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及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支持。
2 研究区域概况
青岛市处于胶东半岛东部,位于35°35′~37°09′N、119°30′~121°00′E 之间,黄海在其东、南方,东北方、西方和西南方向分别与烟台、潍坊和日照市连在一起;其管辖之下有六个区和四个县级市,总面积约1.1×104km2,市区面积570km2。其中六区面积为3293km2,包括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李沧区、市南区和市北区;四个县级市面积有7989km2,分别是莱西、平度、胶州和即墨;青岛属海滨丘陵类型的城市,东高西低,南北两侧地势较高,中间地势较低,主要有四种地形,分别是平原、山地、洼地和丘陵,平原面积最大约占38%;气候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宜,6-9月份为雨季。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9年底为止,常年居住人口已突破949.98 万人;全市GDP 超过11741 亿元。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 数据来源
论文的研究区域为青岛市,土地利用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土地利用数据库,其他土地数据主要来源于2005年修订的《青岛市统计年鉴》、2010年修订的《山东省统计年鉴》《青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及其相关文献资料。能源消耗数据分别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2001年至2006年修订和2011年至2018年修订的青岛市统计年鉴;碳排放系数的数据主要借鉴了《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3.2 研究方法
3.2.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方法
论文根据中科院土地分类体系将该市土地划分为六大类,即:草地、林地、耕地、建设用地、水域用地和未利用地。针对2000年至2018年期间土地利用情况,综合运用数量变化和程度变化两种概念模型进行分析探讨,刻画出整个土地利用的动态度和程度变化[5]。
(1)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
它是指在指定的区域内某一时间段土地利用在数量上的变化情况,可表示为:
其中,K为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Ua、Ub分别表示规定时间段的两个端点的土地类型数量;T是时间段的时长,当T以年为单位时,K就表示该类型的年变化率[6]。
(2)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
它主要是综合定量研究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按照刘纪远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法,可将自然平衡状态下的土地利用划分为4 级并赋予指数,把没有利用的土地规定为1;林地、草地和水域用地为2;耕地为3;建设用地为4[1]。具体公式如下:
公式中:Ai为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Ci为第i级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百分比;n是土地利用程度的分级数量;Cia,Cib为a时间和b时间的第i级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百分比;R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R>0,表示研究区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R<0,说明其处于调整或衰退期[7]。
3.2.2 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方法
论文土地利用碳排放主要指直接和间接两种类型的碳排放,间接碳排放指来自人类生产生活等人为因素造成的能源消耗,直接碳排放指自然状态下各种地表覆被所产生的排放,碳汇和碳源值决定着排放量的大小[8]。从专用术语来讲,碳源主要指建设用地和农用耕地,碳汇包括草地、林地、水域用地和没有开发利用的土地。
(1)直接碳排放系数法
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用地及未利用地的碳排放量可利用直接碳排放系数计算,按照张贞等的相关研究成果,公式表达为:
式中:Ec为直接碳排放总量;Ei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Eci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系数。
由于耕地碳源效应明显,碳排放能力比吸收能力强,所以论文选取0.0422kg/(m2·a)作为耕地的碳排放系数,林地选取-0.0578kg/(m2·a)作为碳排放系数,草地选取-0.0021kg/(m2·a)作为碳排放系数,水域用地选取-0.0252kg/(m2·a)作为碳排放系数,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对碳的吸收和排放能力都比较弱,所以系数选取-0.0005kg/(m2·a)[10]。
(2)能源消耗法
建设用地碳排放的多少与生产生活等各种人为因素密切相关,是主要的碳源,所以该地类碳排放量就可根据能源消耗来估算[3]。公式表示为:
式中:Ec为建设用地碳排放量,Tic为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Ti为各种能源的消耗量[3]。
按照该市的实际情况,选有代表性的几种能源进行计算,并根据陶云等选取研究区具有代表性能源计算碳排放的方法,结合青岛市自身的特点,对几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进行确定,如表1所示。
表1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4 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结果分析
4.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数量上的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最直观的体现,通过数量变化的分析可以看出整个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9]。如图1所示,是对该市四个不同年份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果。
图1 青岛市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
从图1可以看出,2000年至2018年期间,该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比较明显,总的来说,逐步增加的是建设用地和林地,先增后减的是水域用地,并且减少的幅度更大,这可能是近年来城镇化推进的结果。耕地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发展趋势,总体变化幅度较小,未利用地和草地则呈现持续减少的趋势,且减少幅度增大。
图2、图3显示,2000年,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54%、林地面积占比为11%、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为16%,而草地仅占8%、水域用地占7%、未利用地占4%。与2000年相比,2018年各类用地面积中,比重较大的仍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林地。其中,耕地面积的总体变化幅度较小,占比由54%下降至53%;建设用地和林地的总体增长幅度较大,建设用地面积占比由16%上升至23%,林地面积占比由11%上升至14%;草地、水域用地及未利用地的比重进一步减小,且总体变化幅度较大,三者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19%下降至10%。
图2 2000年各类用地占比
图3 2018年各类用地占比
4.2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分析
通过对该市土地变化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按照相关公式对其动态进行计算,就可以算出2000年至2018年期间三个不同时期该市土地变化的速度,如表2所示。
表2 2000-2018年青岛市土地利用动态度%
计算结果数值为正值的是林地和建设用地,这说明它们的总量是不断增加的,其中林地面积每年平均增长率为2.20%,特别是2000-2005年以年均4.10%的增长率高速增长,到后两个时期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建设用地增长也比较快,在2000年至2018年期间,平均增长率从1.64%增长到3.31%,平均每年2.70%。耕地的面积变化比较特殊,前期为负值后期为正值, 2000年至2005年期间增长率为-0.73%,说明面积逐年减少;2005年至2010年期间和2010年至2018年期间面积又不断增长,由于前期减少的幅度更大,使其在研究总时段内以年均0.07%的速度减少。水域用地的动态度表现和耕地恰好相反,其动态度在前期为正值,后两个时期转为负值,说明前期水域用地面积逐年增加,后两个时期逐年减少,且减少速度逐渐增加,其中2010-2018年变化率最大,为-6.17%,由于后两个时期减少的幅度更大,致使2000-2018年总的水域用地动态度呈负数,且以年均2.84%的速度在减少。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动态度在各个时期均以负数出现,说明2000-2018年草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都是呈持续减少的状态,且减少速度不断加快,年均减少速度分别为4.11%、2.94%。
4.3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土地利用程度是土地利用广度和深度的具体反映[7],是对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综合水平的定量分析[9]。用变化率来表示,如图4所示。
图4 2000-2018年青岛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情况
从图4、图5可以看出,2000年至2018年期间,该市变化率(土地利用程度)是不断提高的,2000年至2005年期间该数值为0.04%,这个数值接近于零,说明当时土地利用没有大的波动,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2005年至2010年期间该数值为1.42%,2010年至2018年期间该数值为1.80%,这两个较大的数值表示当时土地利用变化较大,在这两个时间段土地开发利用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图5 青岛市2000、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图
5 青岛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结果分析
5.1 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
利用能源消耗法和碳排放系数法能够很好地估算出该市2000年至2018年期间的碳排放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2000-2018年青岛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 104t
按照既定的数据和公式可以计算出该市碳排放量的变化情况,建设用地和耕地碳源效应比较明显,其他类型的土地表现出碳汇效应。2000年至2018年期间该市碳排放量呈现出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减少的趋势,2000年至2005年增长比较快,达到14.03×106t,2005-2010年快速增长至23.43×106t,2010-2018年,碳排放量缓慢下降至21.04×106t。在此时段内,碳源的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从2000年的8.09×106t 上升至2010年的23.52×106t,2018年减少至21.13×106t,碳汇的吸收量在波动中有所下降。
从表4中可以得知,碳源的排放量在总量中占比最大,其中又以建设用地碳排放量最多,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2000-2010年,占比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且呈上升趋势,2018年占比稍有下降;碳排放量占比小的是耕地,2000年至2010年期间不断下降,2018年所占比例有所增加。林地的碳汇效应明显,对碳的吸收量占比不断增加,在2000年至2018年期间,其吸收量由6.22×104t 上升至8.14×104t;草地碳吸收量占比不断降低,未开发利用土地对碳的吸收量最少,且其比例不断减小,水域用地碳吸收量所占比例也在波动中下降。
表4 2000-2018年青岛市土地利用的碳源与碳汇变化情况
5.2 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的影响
2000年至2018年期间,耕地面积与碳排放量变化是一致的,都是先减后增,主要是因为后期加大了对耕地的管理与保护,充分利用宜农耕地,使耕地的面积有所增加,其碳排放量也随之有所增加;碳排放主要来自建设用地,2000年至2010年期间,建设用地的面积与碳排放量变化相同,都是不断增加。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是碳排放源的主体,2000-2010年建设用地碳排放量持续增加,与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趋势一致,2018年其碳排放量出现了下降,之所以出现拐点,主要是由于建设用地上的能源消耗量减少了,能源利用率有所提高,并且高耗能产业有所减少,第三产业发展较多;林地表现出碳汇效应,面积增加,对碳的吸收量也随之增加。水域用地的碳吸收量次于林地,随着水域用地面积的变化而变化;草地的碳吸收量随着草地面积的减少而逐渐减少;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对碳的吸收有限,因此它的面积减小,碳的吸收量随之减少。
6 结论与建议
(1)通过研究得出,21 世纪以来随着青岛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土地利用变化较为明显,其中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用以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林业用地主要是近年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认识提高,从政府层面加大了林地保护力度,还有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使林地面积得到了增加;耕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主要是因为后期青岛市重视利用耕地,进行土地复垦、整理,充分利用宜农耕地;水域用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是因为前期发展水产养殖较多,之后由于填海项目的开展,导致水域用地面积减少;在土地财政和房地产行业利益驱使下,建设用地逐渐被获得批准,许多原来的草地变成了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减小;未利用地同样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得到开发利用,大多成了建设用地,使其面积下降幅度比较大。不断提高的是该市土地利用程度,它的变化率为正值,说明土地开发利用处于发展期。
(2)从计算结果看出,该市在整个研究时间段内碳排放量变化是先增后减,其中碳源的变化对其产生的作用最为明显,而碳源中建设用地对其影响最大,因此在建设用地增加的情况下,碳排放量随之增加,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碳排放量受土地利用影响比较大,也说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密切。我们可以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来降低碳排放量,从而实现低碳环保发展的目标。
(3)根据以上综合情况论述,在将来的发展和工作中,应当着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入手,适当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从政府层面加大综合治理和管理力度,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定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建设用地是碳排放与能源消耗之间调整的关键所在,适当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减少能源消耗排放。另外,还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倡导发展第三产业,使能耗降下去,以第三产业的发展弥补工业能耗比重,从而使全市碳排放降下来,为低碳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