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治理方案比选与分析
2020-10-19周金岩
周金岩
(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安徽 芜湖 241000)
长江中下游河道上起宜昌,下迄长江河口,全长1893km,是江海联运的黄金大通道,其干流堤防长约3900km,对长江经济带防洪安全至关重要。长江中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岸地质构造多呈二元结构,抗冲性较差。近年来,受河道自然调整及三峡水库清水下泄的影响,来沙量大幅减少,河段冲淤不平衡[1],迎流顶冲段表现尤为突出,崩岸险情屡屡发生,部分已治理河段遭受较大流量冲刷后出现了新的险情,严重威胁了堤防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随着今后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延伸推动,选择合适有针对性的护岸型式,提升护岸的时效性、耐久性,加强崩岸治理能力,维护长江河道的稳定,显得尤为重要。
1 工程概况
安徽省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分布在长江上下三号、马当、官洲、太子矶、贵池、大通、铜陵、黑沙洲、芜湖和马鞍山等12个河段[2],涉及安徽省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等5个地级市,共治理24处崩岸段,护岸总长43.85km,主要包括水上护坡和水下护脚两部分。分类统计见表1。
表1 崩岸治理工程分类汇总 单位:km
2 崩岸主要形式
在水流冲刷作用下,岸坡变陡失稳崩塌,据统计,2002年以来,安徽省长江干流河段新增崩岸17处,崩长80.3km。根据河岸地质结构及水流冲刷强度不同,崩岸主要有条崩、窝崩及风浪洗崩等形式。
a.条崩:当上覆黏性土较薄或河岸基本由单一砂性土组成时,在水流长期冲刷作用下易产生条崩险情,崩岸范围及程度较大,见图1。如上下三号河段上三号洲尾右缘崩岸,受中汊发展、水流贴岸冲刷作用,上三号洲尾右缘近期持续崩退,崩长约5km、最大崩宽约400~500m。
图1 条崩
b.窝崩:当上覆黏性土较厚,水流顶冲或环流淘刷作用下易产生窝崩险情,危害程度最大,见图2。崩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河岸全线或较长岸线发生崩退,产生连续的崩窝,岸线呈锯齿形,如马鞍山河段江心洲左缘连续崩窝;ⓑ当水流方向与河岸交角很大时,水流对河岸的流速梯度(或切应力)很大,由强烈的回流淘刷河岸形成崩窝,岸线呈Ω形,如无为天然洲头右缘崩窝;ⓒ在岸线较平顺条件下,由于土体失去稳定产生孤立的崩窝,岸线呈圆弧形,如枞阳长沙洲左缘崩窝等。
图2 崩窝
c.洗崩:在水流贴岸冲刷不太强烈、汛期水流上滩、中低水期河水归槽地段,上覆土层抗冲刷较弱、下覆土层抗冲刷较强或有水下防护区域,在中高水期受风浪洗刷作用易产生崩岸险情,主要表现为岸滩崩塌,容易造成水流超后路现象,见图3。如永红转拐段,岸坡受风浪洗刷而逐年崩退。
图3 洗崩
3 治理方案比选
3.1 护岸方案比选
长江中下游护岸型式主要有平顺护岸及挑流式护岸两种。长江中下游河岸大部分由疏松沉积物组成,具有二元结构,上层为河漫滩相的黏土,下层为河床相的中细沙[3-4],抗冲刷能力差,崩岸主要由下部砂土层冲刷所致。多年的护岸经验表明,平顺护岸对水流结构改变较小,有利于岸坡稳定,因此本工程采用平顺护岸型式。根据《护岸技术要求》等相关技术要求,护岸工程以设计枯水位为界,分水上护坡和水下护脚两部分。
3.2 水上护坡工程型式比较
水上护坡要求抗冲性能好和稳定性强,长江中下游常用的护坡结构型式有浆砌石、干砌块石、干砌混凝土块以及雷诺护垫护坡等(见图4~图7),均可满足抗冲及稳定要求。但从工程造价、施工工艺、材料供应及与河岸地形相适应等方面进行比较,则各有优缺点。水上护坡工程主要型式比较见表2。
表2 水上护坡工程主要型式比较
图4 浆砌石护坡
图5 干砌石护坡
图6 干砌混凝土预制块护坡
图7 雷诺护垫护坡
上述护坡型式,混凝土预制块护坡防护效果好,外形美观,材料供应充足,造价较低,可现场提前预制也可订购,节省工期,但其抗冲性能不如块石护坡;干砌块石护坡排水性能好,工程造价低,抗冲性能强,缺点是施工速度慢,块石质量要求高,石料供应紧张,一般用来砌筑坡面或原砌石护坡损坏修复;浆砌块石护坡防护效果、美观程度均较好,抗冲及稳定性好,但工程造价高,块石质量要求高、供应少,一般仅用来少量砌筑脚槽、封顶及隔埂;雷诺护垫护坡较生态,整体性和透水性好,具有可适应变形、耐久、防水流冲刷和防浪等优点,可有效防止水流淘刷岸坡而导致的岸坡变形,但工程造价高[5]。
综合上述护坡型式优缺点,结合护岸段工程特点,推荐干砌块石和预制混凝土块护坡两种型式,原有块石护坡受损修复、工程量较小段,采用干砌块石护坡型式;其他段采用干砌混凝土预制块护坡型式。
3.3 水下护脚型式比较
长江中下游常用的平顺护岸结构型式有抛石、混凝土铰链排、模袋混凝土、模袋沙等,见图8~图11。但从工程造价、施工工艺、材料供应及与河岸地形相适应等方面进行比较,则各有优缺点。水下护脚工程主要型式比较见表3。
图8 水下抛石
图9 混凝土铰链排
图10 模袋混凝土
图11 模袋沙
表3 水下护脚工程主要型式比较
从性能、适用范围、施工技术、材料来源、工程维护、工程造价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各种型式均具有抗冲能力强或较强的特点,其中抛石造价较低,自调能力强,能较好地适应河床的变形,虽然工程运行期间需加强维护,但维护加固方便,故被广泛采用;铰链排整体性好,施工技术要求较高,一般不需维护,部分地段岸线平顺、无抛锚区、新护岸段可用;模袋混凝土整体性好,一般不需维护,但施工技术要求较高,适应河床变形能力差;模袋沙护岸可利用岸滩沙土,就近取材,工程造价较低,但易损坏,损坏后泥沙流失,防护效果失效。
综合上述各护脚型式优缺点,结合护岸段工程特点,推荐采用抛石和铰链排两种护脚型式。
3.4 水下防冲层型式比较
为适应河床冲淤变化,抑制冲刷向岸坡发展,水流贴岸顶冲段抛石护脚前沿设置防冲层,一般为抛石防冲和钢丝石笼防冲两种型式。
抛石防冲在长江护岸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施工简单,适应河床冲刷变形性好,工程造价较低,缺点是施工时定位难,存在抛石分布不均匀和虚吨位。钢丝石笼方案采用钢(铅)丝做成网状笼状结构,内填块石、砾石或卵石,以增强抗冲能力和整体性,缺点是施工较抛石复杂,适应河床冲刷变形性弱,造价比抛石高,优点是整体抗冲效果好,施工过程中工程量易控制。
鉴于钢丝石笼施工较复杂,且工程造价较高,适应河床冲刷变化能力较抛石弱,普通块石能较好地适应河床冲刷变化,有效发挥防冲作用,因此推荐采用抛石防冲型式。
3.5 比选方案总结
3.5.1 水上护坡(坎)型式
综合比较各种护岸型式优缺点,水上护坡(坎)采用干砌块石和干砌混凝土预制块两种护坡型式。针对各护岸段水流和河岸边界条件、崩岸现状及发展趋势、已护岸工程情况等方面因素,对岳王庙、大同圩等5处采用干砌块石护坡(坎)型式,对王家洲、幸福洲等17处采用干砌混凝土预制块护坡(坎)型式。
3.5.2 水下护脚型式
综合比较各种护岸型式优缺点,本次结合各护岸段水流和河岸边界条件、崩岸现状及发展趋势、已护岸工程情况、工程区附近材料供应情况等方面因素,对江调圩等8处采用混凝土铰链排护脚型式,护长16.03km;其余15处(高沿圩2.23km无水下抛石护脚)均采用抛石护岸型式,护长25.59km。
4 总结与分析
目前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特征主要表现为弧形窝崩、条形倒崩、风浪洗崩等形式,从工程稳定性、抗冲刷能力、河床变形适应性、施工等方面考虑,比较适合的水上护坡型式主要有干砌块石和干砌混凝土预制块,水下护脚型式有抛石及混凝土铰链沉排两种。长期以来,国家和地方投入了大量人力、资金,对长江安徽段崩岸进行了初步的治理,目前河势总体上是稳定的,但从局部河段来看,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己建护岸工程标准低、范围短,防护效果不好;重要控制节点守护效果不佳;新材料应用进展缓慢,与当前治水要求不协调等。因此,充分认识崩岸的类型,摸清崩岸产生的机理,采取有针对性治理措施,总结梳理前人成果,对今后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崩岸治理大有裨益。
在今后的治理工程中应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a.根据崩岸发展趋势,合理确定防护范围,选择有针对性的护岸型式,提高治理的时效性。崩岸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将使水流顶冲点发生上提或下移,产生新的冲淤变化,影响河势调整,崩岸治理范围必须考虑工程实施后的影响范围。护岸型式针对性不强,防护范围不合理,易造成治理费用增加,治理效果达不到预期,甚至可能形成不可逆转的河势格局。
b.加强崩岸类型和崩岸机理认识研究。本文仅从河势演变、稳定性、抗冲刷能力、适应河床变形及经济等因素考虑比选护岸型式,但影响崩岸因素较多,不同崩岸类型机理分析不透彻,处理措施针对性不强,易导致护岸工程耐久性弱,甚至产生次生崩岸。
c.加强水下坡脚水毁表现形式研究。由于水下坡脚极易受水流淘刷, 易造成坡脚处根石失稳, 岸坡稳定性下降, 因此,掌握平顺抛石护岸的水毁破坏表现形式及破坏规律,可为其运行维护和长期稳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d.加快新材料应用。护岸工程技术方案有多种,优缺点、适应性都不一样,融合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创新河道治理的新护岸型式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