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和中国有故事

2020-10-19整理李纳

大学生 2020年10期
关键词:汉语

整理/李纳

2019年,北京语言大学举办了“讲好中国故事——百国青年共话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演讲比赛,来自78个国家的116名青年分享了他们与中国的故事。这些演讲集结成《青春宣言:百国青年共话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书,近日出版。

与汉语、中国的缘分

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故事还要从我中学十年级说起。一天,我一时兴起,决定在网上自学西班牙语。你们可能要说,“嘿!李建,你搞错了!这是汉语演讲比赛,不是西班牙语。”但我跟汉语的奇妙缘分,还真是西班牙语做的媒呢。

我在自学西语时,偶然发现我用的学习软件还可以学中文。出于好奇心,我决定试试。从此,我就完全被中文迷住了。汉语如音乐般动听的四声,和谜一样的汉字符号,让我不知不觉爱上了她。

——李建,来自圣马丁道滑铁卢孔子学院

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贝宁的阿波美卡拉维大学。那天,我在校园里散步,遇到一群学生正在开心地唱歌,他们唱的是中国歌曲《朋友》。我向他们问好,聊了几句后才知道,原来他们是孔子学院的学生。那天他们教了我个简单的汉语词语,比如“谢谢”“你好”“朋友”。他们待人十分友好,我被他们的热情感动了。于是,我决定学习汉语。

——奥尼,来自贝宁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

我要感谢我的爸爸,是他的坚持,让我选择了学习中文教育这个专业。爸爸是一名历史学家,他对中国有一定的研究,受他的耳濡目染,我对中国这个伟大又古老的国家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汉语这个好听却难学的语言有了一些接触,对汉字这种美丽又神秘的文字产生了兴趣。中国同学会说的一句话是“此生无悔入华夏”,我想说“此生无悔来中华”!

我知道的第一个中国人是毛泽东,中国人民亲切地称呼他毛主席。我学到的对我生活帮助很大的一句话,就是毛主席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句话真的很有用,它让我在面对困难时不再手忙脚乱,让我可以从容不迫地、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小玉,来自乌兹别克斯坦

2014年,我从家乡来到科托努(贝宁经济首都)看一场球赛,见到了一个漂亮的、气派的足球场,它叫友谊体育场。球场里面有漂亮的看台,豪华的灯光,碧绿的草坪。于是我好奇地问,这个球场是什么时候修的?是谁修的?坐在我旁边的朋友告诉我说:“这是中国人给我们修的,而且是三十多年前修的。为保护好这个体育场,现在一直都还有中国人在维护!”听到这里,顿时对中国肃然起敬!我一定要去了解这个神秘的国家。那一天,我永远忘不了,因为那是我学会“友谊”这两个字的一天。

——莱昂,来自贝宁

中国,在埃及人心目中是一个遥远的国度,是个全然不同的充满神秘的国家。不曾想过有那么一天,我会被中国深深地吸引。

作为中国娱乐界的忠实粉丝,我也有自己的中国idol(偶像)。我独自漂洋过海,来到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就是为了观看idol华晨宇的演唱会。那个晚上,我尖叫、起舞、疯狂。也是因为那次演唱会,我爱上了北京的夜色。

——林若灵,来自埃及

说起我跟中国的缘分,要回到我初中时学过的世界文明课程,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古老而悠久的中华文化。我们有古圣人曰:“智慧像是人们已丢失的物品一样,在哪里见之则捡之。”意思是智慧不分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何种信仰,都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此外,我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人类本是一家,世界因不同而丰富”,让我对智慧产生了巨大的敬意和好奇。高中毕业之后,我得到了一个来中国学习中文的机会。于是,我可以慢慢读原文经典,研究和挖掘智慧的根本和真实面目。

——王成明,来自土耳其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

我的学习

我目前是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研究方向是“华人在匈牙利”。多年前我曾经在布达佩斯一对中国夫妇经营的语言学校任教,教华人孩子匈牙利语。有趣的是,学校所在的社区几乎是一个“小中国城”,到处都是中国人经营的商店,销售中国的日常用品。大多数人不会说匈牙利语,也几乎从未在这里看到过匈牙利人,到处都是中国孩子跑来跑去。

但是最近几年,生活在匈牙利的华人社区发生了改变。华人将这里打造成一个活跃的社区,他们守护传统,保持联系,并定期举办各种欢庆活动,其中有不少活动对外开放。他们把中国的文化分享给匈牙利人,也把孩子送到匈牙利或双语学校学习。

——郝璐璐,来自匈牙利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我们在上课时,老师经常说:“如果你想快速提高汉语水平,就应该多听、多说、多读、多写。每个学生都应该找一位中国语伴,练习汉语。”那个时候我很害羞,怕说错让对方觉得我笨,我就开始多听书里面的光盘,多看影视作品。我看过动画片《熊出没》,电视剧《先结婚后恋爱》,还有电影《人在囧途》等。在练习时,我会先多次重复某一句台词,然后跟着演员一起说,一边说一边记。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老师就表扬我了,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

——小钱,来自刚果共和国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

感受中国

我很喜欢古龙先生,他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一心想寻短见,就让他去菜市场。”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是我很要好的朋友,因为在他高二时父母离婚,他开始变得抑郁,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虽然我和其他同学想过很多办法,但是都不能让他重新振作起来。一天,我忽然想起古龙先生这句话,虽然朋友还没到想不开的地步,但我还是以邀请他到家里吃饭为理由带他去菜市场买菜。

一路上,我们很少说话,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听着水果商清亮的吆喝声、买菜阿姨的讨价还价声,看着五颜六色、新鲜摘下的水果蔬菜,我发现他的眼神渐渐地明亮起来,连步伐也轻快了许多。直到菜商对他热情的一声:“来看看要点什么?”听着菜商淳朴又友善的问候,朋友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买完菜回到家,我拉着他一起做菜。当热腾腾的饭菜摆上桌,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饭菜,他流泪了。

那是在开往黄山的火车上,我们要坐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才能抵达黄山。坐那么长时间的车难免会觉得无聊。我情绪不高的时候不喜欢自己呆着,一定要找人聊一聊,至于聊什么我也不知道,最好找陌生人。我总觉得认识陌生人,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总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不管怎么样,肯定会有收获。孔夫子不是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嘛!

我们的车厢里都是来自各个国家的同学,几乎没有中国人,所以我就去别的车厢走走看看。很偶然地,我碰到一位老人,他手里拿着方便面,朝着我微笑。他亲切友好的笑容,将我沉闷的心情一扫而光。车厢里大部分人都抱怨太热,显得很不耐烦,我本来也打算回去睡一会,但看这位老先生似乎很有兴致,他问我来自哪个国家,还问我要去哪儿。我没想到,他很了解欧洲。我告诉他学校正带我们去旅游,他目不转睛地望着我,不知道是在羡慕我们的旅行,还是在回想他曾经的旅行……

——立诚宇,来自格鲁吉亚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

上大二的时候,我想更快地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就鼓起勇气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学生活动,与50多名中国学生一起去甘肃积石山当志愿者。我早就听说过,中国的大西北正在发展,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地方,我那次是亲身感受到了。

身为一个东南亚人,洗澡是我每日必做的事情。但到了那边,我一周最多只能洗两次澡。刚开始我很不习惯,但也只能忍着,毕竟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我们在积石山的任务是教书,对象是积石山小学二到六年级的小朋友们。在那段时间里,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孩子们每天早上来学校时的热情,让我一整天都充满着力量。他们在学校门口唱着歌,叫着我的名字:“汤老师!汤老师!”那响亮又温暖的声音,到现在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我去小朋友们的家拜访,他们的父母用朴素简单的馍馍配一壶暖暖的茶水热情地招待我。我四处张望,满墙都是他们孩子的奖状与家庭照。他们的家虽然很朴素——墙是无喷漆的砖头墙,地板是无瓷砖的水泥地,但我觉得这里比城里的许多家庭还要温馨。

不知不觉一个月过去了,我们得回厦门了。那一个月真的让我学习到不少东西——知识的价值、孩子们的单纯、朋友之间的友谊、简单的幸福。如果有时间,有机会,我真想再去一次。

——汤恩贞,来自印度尼西亚就职于“字节跳动”

我希望外国人在中国能有很好的口碑,于是,我成立了“华师洋雷锋志愿队”,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团队注册了微信公众号。我用自己在中国获得的奖学金为团队定做团队标志(Logo),买了队旗、马甲、帽子、工作牌等东西。现在我们已经成了一个正式、规范的团队。

作为队长,五年来,我策划并参与了很多项目,例如:每年春运,在武汉各大火车站提供志愿服务;在丽岛花园社区举办英语支教活动;每年参加武汉马拉松志愿服务、武汉网球公开赛志愿服务;带领“华师洋雷锋志愿队”参加 2019年在武汉举行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目前,我们正在策划参加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志愿服务。

——帕特,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2018年,我从繁荣又国际化的五道口搬到北京城里最有代表性的地区——什刹海旁边的胡同。

在充满中国特色的气氛中,存在着非常国际化的现实。这个小院里有三户人家,各有各的文化背景。离我家最近的是一对美国夫妇,其中妻子有中国血统。在我家的右边,住着一个有异国情缘的家庭,夫妻二人是两位艺术家,分别来自中国和罗马尼亚。住在我家后边的是一家三口,他们是普通的北京市民,家里有一个正上中学、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少年,房间里经常吵吵嚷嚷的,不过出来跟我说话时,男主人又都是一口一个“您”,和和气气的。他给我讲小院儿里住过的外国人,说有的素质不错,有的呢,在院儿里烧烤、闹酒。说到这里,他一边摇头,一边宽容地笑着。

院子里的邻居们不仅互相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会互相照应。尽管胡同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珍稀标本,但在这个地方也能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这么多不同国籍的人聚集在北京共同生活,共同奋斗,共同追求幸福,就是“和而不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缩影。

——阿雷,来自意大利

在北京,我第一次走进录音棚录制了中文歌曲,第一次走上中央电视台的舞台演唱了中文歌曲。今年的端午节,我幸运地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端午特别节目 《最潮是端午》晚会的录制,与李谷一老师还有另外两名北语留学生共同演唱了歌曲《龙文》。当时,我们用了很短的时间学习这首歌,现在我还能随口就唱出来。我特别喜欢其中的几句歌词——“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孔雀东南飞,织女会牛郎,深爱这土地,丝路到敦煌,先人是炎黄,子孙血一样”。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比如音乐、书画、诗词等等,它也让我了解了更多关于中国“丝绸之路”的故事。

——刘大树,来自西班牙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

我的现在和未来

我在2014年获得了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四年后的我跟以前简直是天壤之别,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掌握了汉语,适应了中国的生活,也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人们常说“一箭双雕”,而我则是“一箭三雕”。在中国读书的经历让我拥有了文凭,收获了美好的爱情,还得到了一个天使宝宝。我太太是乌克兰人,我们都说汉语,都热爱中国文化,都把中国当成自己的家。

——阮国偲,来自越南

我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上下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我希望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中国。我喜欢中国的道教与儒家思想,看过很多相关的书。我选择姓“孙”是因为我特别喜欢《西游记》里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我最大的爱好是摄影。我把摄影和自己对中国的兴趣结合了起来。业余时间,我会到一些非常具有“中国味儿”的地方拍照,把美好的场景拍下来,在网上分享,让海外的朋友了解中国。

——孙博,来自法国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

我来自东南亚的美丽岛国——印度尼西亚。我平时喜欢看电影、拍短视频,目前在“字节跳动”工作,主要做海外用户运营。能够留在北京工作是我的梦想,现在终于实现了。虽然我的工作和自己的专业背景没有直接联系,但我觉得人生总得不断学习,不断挑战自己,拓展自己的领域,未来才会有更多的机会。

——汤恩贞,来自印度尼西亚

我出生于意大利米兰,从小就被国际化的环境吸引。今年23岁的我,性格开朗活泼。我在少年时期就能用四种不同的语言进行日常交流,这也使我很早就产生了出远门、看世界的想法。于是,我离开意大利来到了中国。我并没有太多的兴趣爱好,但只要有台电脑,能够听听音乐、看看电影,就能很好地放松自己。我希望自己未来能成为时尚之都米兰的代言人,把意大利的时装文化推广到中国。

——阿雷,来自意大利

我在北京学习已有七年之久,非常热爱北京这座汇聚了世界各地青年的城市。我爱北京的美食,也爱北京的四季。课余时间,我非常热衷于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已连续多年效力于蒙古国境外非政府机构协会总会、蒙古国海外毕业生总协会、蒙古国在华留学生协会、蒙古国留华毕业生协会等社会组织。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官,为中蒙两国友好关系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保罗,来自蒙古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

我很喜欢冥想,喜欢看中国功夫电影。我的专业是汉语国际教育,毕业之后,我将回到祖国贝宁,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和非洲语言学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深入研究贝宁某些地区方言的声调,帮助贝宁的汉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

——莱昂,来自贝宁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研究生

我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汉语言专业,获得孔子学院奖学金后,赴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学习,得到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2018年9月开始,我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中国哲学。我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从2015年开始研读中国古代典籍,致力于研究《四书》,希望将来可以将其翻译成土耳其语。

——王成明,来自土耳其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轻轻松松聊汉语 纳木错湖
轻轻松松聊汉语 青海湖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乌镇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轻轻松松聊汉语——桂林山水甲天下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