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礼仪师生都应遵守
2020-10-19徐晓斌北京联合大学
文/ 徐晓斌(北京联合大学)
微信是师生间沟通的常用工具,但礼仪失范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的还会引发对一个人品德修养的质疑。为微信交流顺畅,交流的双方老师和同学都应该付出努力,遵守一些基本礼仪。
平等
教师不能自认为高人一等,学生也不能自认为低人一等。教师不能趾高气昂,敷衍学生正当地求教或询问。如果因事不能马上回复,要做说明,把学生晾在一边默不作声当作没看见,不是礼貌之举。学生也不能低声下气,例如有的研究生逢导师发每一条朋友圈必点赞,还有的自降身段迎合导师每一条诉求,以至于心很累。
“师爱”“生敬”
“师爱”体现在传道授业解惑,体现在满腹经纶的学问,体现在品行上当学生的表率。
“师爱”是对学生的信任,是品德、知识之爱。教师与学生微信交流,不能以势压人、拿腔拿调,也不能出语轻佻、态度浮华,更不能做出违背师风师德的事。
有些学生给老师发微信,从来都打一个“你”字,而非“您”字,这缺乏对老师尊敬。
不制造麻烦
有夜猫子老师或学生,喜欢半夜给对方发微信。每年毕业论文答辩前,总有一些学生,此前以各种理由推拖,迟迟不交论文,第二天就开始答辩了,深夜11点半给老师用微信甩来夹杂着许多错误的论文。就算老师连夜批阅,学生还有时间修改么?
有的老师喜欢动不动就发语音,一条40到50秒,不止发一条,还夹杂着嘈杂的环境声。接收者不仅要花时间辨听,有时所在的场景也不方便点开语音。如果是为了让学生反复听,加强理解可以使用,但重复一大堆没有讲明情况就要反思了。发起语音通话时,宜先询问一下对方是否方便,这样能尽量少地给对方制造麻烦。
确保知情权
有的学生添加老师为微信好友,不介绍自己是谁,也不说明目的,这样吃闭门羹也在情理之中。加对方的微信,首先要真诚地自报家门,对方通过以后,要简短地介绍下自己,以方便对方添加备注信息。这是在保证被加一方的知情权,主动的一方,一定要大大方方地报出名字,这样做也能提高通过的几率。
表达匹配身份
有的学生向老师请病假,说去医院看病,结果发了一条在景点游玩的朋友圈,这位同学是手滑忘了屏蔽老师?有的学生(也有极个别的老师)在朋友圈发广告,当微商、代购,这完全不符合自己的身份。
高校是研习高深学问之地,是培养博学宏才之所。高校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先生,他们的遣词造句或朋友圈文案,审美趣味理应体现高级的而非低级的。有极个别的教师在班级群里发言,常不自觉地使用粗鄙词语,这太不合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