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学谈“新”

2020-10-19

大学生 2020年10期
关键词:开学典礼校长

开学典礼上,校长对2020级萌新们的开学第一讲,内容可谓海纳百川,

但“创新”绝对是今年诸位校长嘴里的高频词。

时代在召唤,新一轮创新密集期正向同学们走来。

那么,该如何创新?校长和专家谈“创新”,可是既有理论依据也有故事分享呦。

时代呼唤——博学慎思,面向时代新课题

当今时代,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病毒传播等世界性难题,迫切需要各国紧密协作,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郝平校长在北京大学2020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我国的科技实力逐步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提升,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新的时代呼唤青年人担当重任,加快推动各领域的改革创新。

徐惠彬校长寄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0级新生

这场以新科技革命为基础的文化重构,为人们提供了多元的生活空间和个性化的生存方式。跨学科、跨种族、跨国界的文化交融与碰撞,让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让人类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成为可能。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开学致辞

众所周知,创新始终伴随着人类进步,但并不是一路高歌。从宏观上看,几十年、几百年的沉寂与危机之后,迎来几十年的创新高潮期,这是历史规律。诸子百家、文艺复兴、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信息革命……都是历史上典型的创新密集期。今天我们迎来了以物联网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既意味着大挑战,更隐藏着大机遇、预示着大发展。智能工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无一不同信息通信科技息息相关,北邮人聚焦的5G和6G技术研发已经走向了人类社会的前台,它们开启了人类几十年不遇的创新密集期。

这次疫情使得全世界的经济社会生活来了一个急刹车,猝不及防,世界经济很可能要进入很长时间的深度衰退,但它的反作用力已经把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推到了创新的高山之巅,俯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无边云海,美妙、壮阔与凶险同在。

北京邮电大学乔建永校长在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美国经济学派有一个“高工资是廉价产品的标志” 理论。工资高、劳动力成本高,怎么会成为廉价产品的标志呢?他们的理由是,通过运用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100倍,即使工资以提高10倍来计算,它也是具备高竞争力的廉价产品。以大豆为例,中国每年要从美国进口大量的大豆,为什么美国大豆比中国大豆还便宜?这是因为美国全部实现机械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生产效益100倍的提高,虽然美国的农民是最富的,但是它却是全球最廉价的产品。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在烟台研究院开学典礼上讲话

卡脖子困境——正视现状,农业科技创新等急待解决

大家关注的很多“卡脖子”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没有扎实的数理基础,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过硬的专业能力,所有关于创新的讨论都只是空想。

北航校长徐惠彬院士寄语2020级新生

随着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发展,我们的粮食安全也在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最近,比尔·盖茨投资了一个新兴农业干细胞人造肉企业,未来畜牧业可能变成一个大规模利用干细胞生产各类肉制品的工厂。事实上,在农业领域,我们还有相当一部分关键技术被西方国家“卡脖子”。

8月7日,《Science》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讲到“地上长茄子,地下长土豆”科技成果即将商业化。熟悉园艺的同学都知道,植物嫁接技术常常受物种亲和性限制,近缘植物之间嫁接成功率较高,跨种嫁接往往不易成功。但在这项科学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酶,这种酶可以降解纤维素,实现跨种嫁接。可以预见,未来农业的发展会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来实现。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今天,在信息技术的某些领域,中国第一次与世界强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但关键是很多“卡脖子”的关键核心问题能不能破译成功,包括西电正全力研制的下一代超限感知技术、高端芯片和大型工业软件等。希望现在的你们,保持高考冲刺的劲头,淬炼出敢于挑战卡脖子的精深专业能力;希望未来的你们,把这些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上,真正掌握信息领域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校长杨宗凯在西电2020级学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当前,国家科技的发展正在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也需要科技高质量发展。面临着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打压,我们希望在这方面能够做一些工作。未来十年我们还会针对一些“卡脖子”的关键问题做一些新的部署。一是继续研发自己的超算系统,超算目前已经应用到气象预报、分子设计、药物研发、大气预报等,还可以用到基础性的研究、宇宙学研究等。二是很多关键材料和关键核心技术还需要进口,比如航空轮胎、轴承钢、光刻机等。我们把“卡脖子”的清单变成我们科研任务清单进行布局。

在解决“卡脖子”问题方面,科学院已经有一些部署,2018年启动了超算系统、网络安全、潜航器三个专项,2019年启动了处理器芯片与基础软件、电磁测量、仿生合成橡胶、高端轴承、多语音多语种技术5个专项。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答记者问

如何创新——惟“求变”方能“拓新”,不哗众、兼容并蓄、跨界融合

两年前,生物物理化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谢晓亮院士全职回到北大。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在新冠抗体的研究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回顾求学之路时特别提到,当年他在北大化学系读书的时候,就广泛涉猎,旁听了物理、数学等很多院系的课程,这为他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家要沉下心来,坐得住冷板凳,既要聚精会神、刻苦学习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也要拓展跨学科视野,建立更加多元的知识储备,为创造更多“从0到1”的突破打好根基。

郝平校长在北京大学2020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从事历史考古研究的人,一定要重视田野考古实践,也必须要具备史学和文献学的基本功。以往的考古大家无不是具有史学和文献学的深厚学养。我希望同学们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学习期间,也要培养自己扎实的实践和理论素养,做到知行合一。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都有普遍联系,学科之间也是一样。未来的考古研究,必将需要跨学科的专业人才。跨学科研究就是把考古学和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美学、艺术学等人文学科结合起来。

“敦煌女儿”樊锦诗先生寄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0级新生

当今时代,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迭代变革,现代科学技术加速更新,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如何把握机遇、化解风险、应对挑战,已成为你们必须时刻审视和思考的课题。你们是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青年群体,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是一个人成事立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能”。希望你们要广泛地学习、涉猎,善于跳出自己所学的学科、专业领域,不断更新知识梯子、开阔思路眼界,既要读好经典名篇,更要读好无字之书;要不懈地钻研、求索,在学好基础的同时,开辟新领域、发现新现象、提出新理论、设计新方法,积极主持或参与更多“从0到1”的突破探索;要大胆地开拓、实践,以追求卓越为目标,学会提出问题、批判质疑、科学求证,在学术研究中勇闯“无人区”“深水区”,在未知中寻找真知、在发展中谋求突破,努力成为引领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发展、助推人类进步的先锋力量。

曹雪涛校长在南开大学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就在今年初,教育部提出“强基计划”,其目的就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探索一条中国特色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路径。由此可见,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将成为未来人才市场最核心的竞争力。

医学是人类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医学何以传承并得以创新?胸怀“创新敢为”的魄力,秉持“守正求实”的态度,不断鼓励自己大胆尝试,探究事物之本质规律,方能有所成就。本科生阶段,你们要夯实知识基础,固本培元,多问几个“为什么”,“鉴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不断拓展知识面。研究生阶段,则不仅要追问“为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围绕重大科技发展需求,努力实现从“守正”到“创新”的跨越。

天津医科大学校长颜华在2020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要打通专业知识和通识知识的边界,精专结合、文理兼修。还要懂得系统集成、化简驭繁,在眼花缭乱的信息世界里,形成自己的知识和思想体系。要对比不同学者的观点来精读。要把前人走过的路,当作自己走过的路,重走一遍,甚至几遍,直到走出新路。

带着哗众取宠的目的而创新,是当下知识界常见的一种病症,这也是不能行稳致远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时刻牢记,真正的知识创新永远是深怀忧患意识、面对时代问题的真诚思考和探索,而不是灵机一动、投机取巧的思想游戏。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开学致辞

研究生对世界科技史或人类文明史的学习至少是对你研究领域历史的了解,可以帮助你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工作的价值,虽然科研的过程是艰辛的,但如果你能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世界科技的一部分,你就能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就会激发起你创新创作的欲望、填补空白的冲动,就能有一种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来鸟瞰世界科技与人类文明变化的感觉。

今年上半年Nature上有一篇对即将进入科研领域的研究生们总结的四条金玉良言,其中一条就是强调研究生一定要学点科技史,学没学气质是完全不一样的。他的另外三条建议也很有意思,我认为对文、理、工、医学生都很适合,比如他说研究生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人是能够通晓一切的,所以没必要非要为了什么都要懂而焦虑不安,其实很多人都是在了解了某个领域中一些基本情况后就开始一头扎进研究的,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相关的知识,并不是什么都懂了才开始你的课题研究的;他的第二条建议是研究生要学会向混乱进军,的确是在有些领域还是一团乱麻、尤其是在交叉边界还是一片荒芜时,那里才风光无限、大有可为;他的第三条建议是要我们原谅自己在研究中浪费了不少时间,谁都是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所以你花在实验室或书桌前的大部分时间都可能会被浪费掉,你应该习惯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创造性。这是由科研的不确定性所决定的,因为真正创新的东西都不是如约而至的。

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讲研究生第一课

学科分为两大类:基础、应用。基础学科以学科知识本身为研究对象,特别是“科学的皇后”数学、“析万物之理”的物理,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应用学科以工程和社会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例如工程、管理、设计,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果说应用科学是大厦,基础科学就是地基;没有数学、热力学、电磁学作基础,前三次工业革命根本无从谈起。在IT领域,从数据处理到信息安全,从人工智能到量子通信,数学、物理、信息论等基础学科及学科基础的作用更是无处不在。任正非说:华为有700名数学家、800名物理学家、120名化学家,5G法宝就是700名数学家。西电一贯重视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78级校友、纳米发电机之父王中林院士感慨特别深,他谈到:我的成就,得益于在西电打下的数理基础和培养的判断能力。当年在学校做了五千道数学题,现在还能用上。而面对中兴、华为事件倒逼的“缺芯少魂”问题,郝跃院士基于氮化镓、碳化硅的第三代半导体理论与技术研究国际领先,让我们有了更进一步的勇气和信心。如果你们想成为科学家、知名学者和技术精英,一定要先夯实扎实数理基础和学科基础这个“地基”,才能筑起核心竞争力这座“大厦”。

校长杨宗凯在西电2020级学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科技创新之争。我们国家经过多年的努力,很多领域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是只有实现更大进步,才能有独立自主的能力,才有奉献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进入复旦以后,本科生要转变学习方式,逐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深耕厚植、打牢基础。希望你们更加努力读书,刻苦学习,培养自己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态度,做到专业扎实、通识广博。研究生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坚持原始源头创新的勇气,着眼国家战略,扎实做好研究,在不断的科研攀登中取得新成绩,做引领未来的复旦人。希望你们充分利用复旦的科研平台加强学术训练,拓宽学术视野,以成为创新型国家“高精尖缺”人才为目标,培养原始创新能力,勇于面对未知、接受挑战!

复旦大学校长许宁在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一个人要想成为创新性人才、成为引领性人才、要想与众不同,就一定要有能触摸到问题底部、能洞悉事物本质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当我们的信息接收打开以后,面对复杂、混乱的信息,只有拨开迷雾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明方向、辩是非、定目标。大家知道这两年国际上的一大牛人埃隆·马斯克,他在火箭、汽车、互联网上都有建树,现在又在搞时速超过1000公里的超级隧道高铁,有人曾经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是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成就了他。所谓第一性原理就是量子力学的计算方法,它是从原子、分子开始从头计算的,不用经验参数、不用假设。这样从物理学层层向下剥离到基本原理的底部,然后再通过组合式创新层层向上叠加看看技术分解后的可行性。比如,在马斯克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火箭发射出去后爆炸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却认为,既然汽车是可以重复使用的,轮船也可以重复使用,为什么火箭就不能重复利用呢?于是开创性地提出了可回收火箭的新概念。再比如,他正在推动的卫星通讯星链计划,至少从原理上就打破了人们通过地面基站和光纤来连接通讯的习惯。其实,这种能够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主要都是通过后天训练出来的。

四川大学大校长李言荣寄语本科新生

创新案例——前辈的故事与你分享

去年10月,由冯如书院低年级本科生自主设计研发的无人机“冯如三号”,不间断飞行30小时6分42秒,创造了续航时间的世界纪录。挑战更高纪录的下一个型号已经在路上。宇航学院学生主导的“北航4号”临近空间火箭动力飞行器项目,吸引了21名博士生、49名硕士生、16名本科生参与,疫情期间成功发射,把论文写上了祖国的蓝天。

北航校长徐惠彬院士寄语2020级新生

2017年西电承办了第三届“互联网+”大赛,发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在延安的窑洞里,致力于用互联网帮助老区精准扶贫的西电“小满良仓”团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他们的收获和体会,并很快收到总书记的回信。如今,在“互联网+”大赛这个全国影响最大、水平最高的实践舞台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已成为固定赛道,小满良仓已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近亿元。干中学、干中融、干中创,这就是西电的传统,也是西电学生不同于其他高校学生的独特气质。在西电,实践创新的舞台很多,高大上的工程并非遥不可及:在研国家重大项目中,60%的成员是研究生;每年本科生结合科研、生产和工程项目的毕业设计高达80%。以家国情怀为魂,以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为基,在实践创新中检验怀疑、刷新认知,在改变世界的行动中创造未来,这就是“西电现象”的轨迹。

校长杨宗凯在西电2020级学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一位这两年国际上的大牛人物埃隆·马斯克,他在火箭、汽车、互联网上都有建树,这两天又在脑机接口上有突破,其实他本人并不是学航空航天、汽车、能源、材料和信息科学的,在大学时他是学经济的,后来又辅修了物理学专业。他的创新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火箭计划就连续3次发射失败,电动汽车的开发也发生了一连串问题。在最艰难的时候他手下最大的SpaceX和特斯拉这两家公司都濒临倒闭,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因为他有第一性原理的底层思维。所谓第一性原理就是量子力学的计算方法,它是从原子、分子开始从头计算,不用经验参数、不用假设,只用少量实验数据去做计算,比如电子的质量、光的速度、质子中子的质量等等,这样从物理学层层向下剥离到基本原理的底部,然后再从技术上层层向上叠加,就不会被过去的经验所干扰,也不会轻易落入前人的思维框架。

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讲研究生第一课

猜你喜欢

开学典礼校长
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举行2023年春季开学典礼
开学典礼
2018艺术金融博士课程班开学典礼在西安美院举行
我校举行2017年秋季开学典礼王文涛出席并讲话
小记者应邀参加骏威小学开学典礼
论校长的修养
惠水县老年大学举行秋季开学典礼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