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智慧机场发展的思考
2020-10-19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
□ 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 徐 蒙/文
民航业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民众乘机出行一度呈“断崖式”下降,机场客货运、营运收入等都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航空市场步入复苏增长通道。疫情这一重大突发事件给机场未来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运用智能化手段,有效降低未来类似事件对机场造成的影响,全面提高机场的风险承受及应对能力,增强机场的核心竞争力,值得思考。
受疫情冲击后智慧机场如何发展
随着我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民用机场数量和机场业务量正持续向好发展。但是,我国千万级机场普遍面临的容量饱和或濒临饱和,旅客对民航机场便捷、高效、舒适出行的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也正逐渐凸显。因此,机场迫切需要通过提升运营效率、服务水平和经营能力,推动机场高质量发展。2020年1月3日,民航局正式印发《中国民航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2020-2035)》(以下简称“《纲要》”),为全面建成安全高效、绿色环保、智慧便捷、和谐美好的四型机场,为全方位建设民航强国提供了重要支撑。智慧机场作为“四型机场”建设的关键一环,《纲要》明确提出智慧机场是生产要素全面物联,数据共享、协同高效、智能运行的机场。按照民航局智慧机场建设的要求,未来机场充满希望。
(一)运行链条更顺畅
对机场而言,运行机制就是“大脑”。传统的航班运行调度大都依靠人工干预来完成,从飞机的起降、停机位安排、滑行、上下客、地面保障,到旅客办理值机、托运、过安检通道、登机、取行李,再到货邮物品装卸机、分拣、装车、交付等,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整体保障效率受人的因素影响较大。随着智能化技术在机场逐步推广应用,航班运行调度有望实现全流程数据自动采集、智能推算、智能决策,整个运行链条更加顺畅,机场运行的安全性及效率更高,运行品质也将实现质的飞跃。
(二)旅客体验更美好
完美的旅客体验是机场提升服务品质的重要抓手。航站楼作为旅客航空出行的必经场所,自助值机、自助托运行李、自助签转、二维码过检、自助登机、精准导航……“全流程、零介入、无纸化”的服务标准,是智慧航站楼的“标配”。让智慧融入楼内每一个角落,为旅客提供便捷、舒适、个性化的出行新体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正给民航业带来无限的可能。
(三)货物分拣更高效
借助物联网技术,依托RFID射频识别、网络通信、信息系统应用等信息化技术及先进管理方法,实现航空货物智能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全新的物流仓储、分拣平台在实现货物全流程智能化、可视化保障的基础上,不仅可以缩减人工成本、降低出错率,同时,还可大大提升机场货物的分拣效率及运营管理水平。
(四)非航空间更广阔
非航业务作为机场的辅助产业,其经营管理水平正逐渐成为现代化成熟机场的重要标志。作为以智慧化、智能化为目标的未来机场,依托“互联网+”技术,建设集众多经营项目于一体的非航业务管理平台,为机场拓宽非航经营渠道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非航管理平台,开拓线上数字化商城、推广特色附加产品、规范经营管理流程,提升机场非航经营收益,助力机场综合竞争力不断攀升。
对推进智慧机场建设的举措建议
疫情防控期间,北京大兴机场的运行信息数据平台、白云机场的“云朵”智能机器人、 深圳机场的“智能安检通道”、重庆机场的自助行李托运柜台、顺丰速运的无人机等智能举措分别在疫情信息传递、避免人员接触、缓解人员聚集、运送抗疫物资等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面对疫情冲击下机场面临的挑战,结合智慧机场未来建设的总体设想及实际情况,笔者拟从生产运行、楼内智能应用、航空物流、非航经营四个维度提出推进智慧机场建设的举措建议。
(一)生产运行方面
机场运行涉及众多地面服务及航空器保障环节,需要机场、空管、航司、航油、航食、航空清洁、机务维修、地面服务等多单位设施和人员的协同配合。A-CDM作为智慧化机场的“最强大脑”,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可以对各种原始数据和决策数据进行采集、深层次加工,实现对停机位、车辆、人员等地面资源的合理分配及运行差错的预警预报,在提升机场整体运行效率、确保信息精准传递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破除“信息孤岛”壁垒,全链条强化协同。当前,我国机场、空管、航司等民航运行主体因隶属关系不同,各主体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孤岛”,运行保障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平台,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的能力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对航班正常性构成了影响,同时也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设置了障碍。因此,在民航局的大力推动下,机场、空管、航司等单位正积极破除“信息孤岛”壁垒,共同打造集成系统、地服系统、离港系统、安检信息系统、多点定位、二次雷达、行李系统、泊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监控系统等于一体的A-CDM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放行排序和保障进程等各环节的信息共享。一线保障部门能够及时通过此系统掌握航班进程、异常情况等重要信息,合理调配人力、物力开展航班保障作业。
2.优化系统管控模式,实现智能化运行。系统针对航班保障各环节的特点,对航班保障流程进行了合理优化,此举可有效避免保障人员长时间暴露在易感环境或频繁接触各类设施设备。一是,此系统可智能采集GIS系统、自动泊位系统、廊桥操作系统、航班调度系统、行李系统、安检系统等航班保障数据,减少人工输入,既有效避免了人工差错,又节约了人工成本;二是,系统可利用采集到的航班保障数据,智能推算各环节保障作业开始时间,并将相关信息直接发送至一线员工手持终端,实现保障流程智能调度;三是,系统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可智能优化航班保障标准,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预报及智能干预,实现保障环节整体智能管控。
(二)楼内智能应用方面
疫情防控期间,为尽可能缩短旅客在航站楼的滞留时间,降低旅客聚集性感染风险,“智慧航站楼”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考虑旅客进入航站楼的活动需求,构建旅客服务大数据体系,深度分析并挖掘数据信息,为旅客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贴心化的服务是实现智慧化航站楼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将从旅客进入航站楼至登机离港全流程来分析智慧化航站楼建设的关键节点。
1.自助值机及行李托运。自助值机系统及自助行李托运系统可有效避免旅客在值机柜台长时间等待服务人员办理登机牌、行李称重等保障作业,取而代之的是旅客可以直接利用手机终端APP(例如航旅纵横、去哪儿网、凤凰知音等)办理值机手续;通过扫描身份信息利用自助行李托运柜台办理行李交运,整个流程完全由旅客自行操作,在为旅客节约时间的同时还可有效规避不同人员的接触。
2.室内导航。航站楼室内导航以高精度导航系统为依托,针对进出港旅客的不同需求,为旅客提供楼内值机柜台、安检道口、登机口、卫生间、医疗点、母婴室、休息厅、购物、餐饮等导视服务,在方便旅客快速查找目的地的同时,还可有效避免楼内人员聚集现象。
3.智能问询机器人。智能问询机器人是一种通过人工智能手段来替代一线工作人员的无人化工作模式。机器人通过高清摄像头、传感器系统、语音交互系统等,为旅客提供乘机咨询、语音交互、定位导航、互动娱乐等多项个性化及智能化服务。智能问询机器人的投用不仅可以使一线员工从繁杂的楼内工作中得以解放,同时还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
4.智慧安检通道。智慧安检通道集自助验证闸机、人脸识别系统、行李自动传送装置、毫米波人体安检仪、行李复检工作站和自动托盘回收系统等先进安防技术设备于一体,可实现全岗位音频、视频监控。例如深圳机场的智能安检通道高峰期旅客放行效率可达220人/小时,是传统安检系统过检效率的1.5倍,提升了机场的安检处理效率,有效避免了安检通道人员拥挤现象。
(三)航空物流方面
航空运输作为地方经济的晴雨表,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受此次疫情影响,在疫情防控初期,我国民航货邮吞吐量同比下降趋势明显,但随着近期提升国际货运能力、稳定供应链国家战略部署的提出,航空物流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各大机场货邮运输量出现复苏,并正逐步攀升。为进一步提升机场货邮集散能力,原有物流体系向智慧化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1.推广智能分拣、仓储平台。随着货物量的激增,依靠人工搬运、收发货将大大降低货站处理水平,因此,针对物流分拣过程研发多功能、易操作、目视化的分拣仓储辅助管理系统将成为行业热点。依托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自动分拣设备、分拣机器人的智能分拣、仓储平台将大大提升货物处理效率,有效降低物品分拣出错率。
2.实时跟踪货物运行轨迹。当前,成熟的机场货运系统大都分布有PDA终端系统、射频识别、卡口发放系统、GPS系统等终端传感系统,机场通过此终端系统对货物从陆运到空运的整个运行轨迹进行跟踪,获取货物运输的实时数据,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开展保障作业,不仅可以提高进出港货物的集散效率,还可以充分发挥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运输优势。
3.应用智能无人机实现货物集散。传统的机场货站“面对面”货物交接模式,正因无法适应小件物品愈发庞大的集散量而失去主流地位,疫情将加速航空货运物流配送管理过程的无人化技术应用,提升机场小件物品的集散效率。例如,顺丰速运依靠智能无人机,在进行小件物品配送过程中智能导航无人机配送路线,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完成服务对象认领,不仅有效降低了人工运输成本,还确保了物品迅速、安全的到达目的地。
(四)非航经营方面
受此次疫情影响,全球经贸风险和大环境的不确定性促使企业越来越关注风险应对问题。同时,“宅消费”的异军突起加速了企业对深挖未来业务多元化进程的步伐。机场作为一个以公益性为主、收益性为辅的大众服务平台,受疫情冲击,航空主业、非航业务均遭受巨大影响;航空主业受民众出行心理因素影响,短时恢复难度较大。因此,机场需要考虑如何在更好的发挥公益性服务的基础上,挖掘各类资源优势,多元化发展非航业务,确保全年经营目标任务的实现。
1.数字化商旅平台。机场可充分利用自身开放性、时效性、通达性的优势,与品牌商(尤其是地方特色品牌,如重庆市“一带一路”特色产品展销会等)、航司等联合打造数字化商旅平台。例如,机场可联合航司、高端商务酒店、会展主办方等,充分利用航站楼贵宾厅、航空器客舱的空间资源,对当地承办的大型会展进行精准宣传及推广,同时开发数字化机场商旅平台,为旅客提供机票订购、接送机、住宿、景区门票预定、会议承接等全流程商旅特色服务产品。
2.线上零售交易平台。疫情期间,受楼内旅客大幅锐减及旅客自身接触风险担忧影响,航站楼商业经营收入出现较大滑坡,楼内商业、餐饮店铺出现关门现象。机场可充分利用机场特许经营权限,借鉴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商业互联网经营的成功模式,挖掘航空旅客的消费价值,探索线上零售交易平台。
3.多元化营销平台。与传统机场营销模式相比,多元化营销平台更加注重客户服务及客户体验。例如,机场可借助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为旅客推送当地美食、网红打卡地等风土乡情特色产品,进而获取旅客行为特征、消费习惯等数据,预知旅客需求,精准为旅客制定个性化、特色化服务产品,获取一定的广告及服务产品收益。
随着我国民航体系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仿生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成熟运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机场智能化进程将不断提档加速,未来机场也将更加智能化、更具风险承受及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