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楼兰地区汉晋时期墓地的考察与初步认识①
——兼析楼兰孤台墓地的颅骨形态学特征

2020-10-16魏东秦小光许冰吴勇田小红穆桂金

西域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墓穴遗骸罗布泊

魏东 秦小光 许冰 吴勇 田小红 穆桂金

内容提要:2014~2018年,“罗布泊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团队在罗布泊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其中,对楼兰地区汉晋时期墓群的考察和初步研究结论表明:该地区汉晋时期墓葬多选址于高雅丹顶部平台,在埋葬习俗和随葬品风格方面均体现出受到中原文化因素的影响。通过与早期铁器时代新疆其他地区人群颅骨测量性状的对比分析,以孤台墓地为代表的楼兰人群与尉犁县营盘墓地人群体现出更多共性。但两者间的差异度也同时提示,在两个人群之间可能并不存在遗传学层面的密切沟通和交流。

2014~2018年,“罗布泊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团队在罗布泊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自然环境、人群和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本次考察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墓葬遗存作为古代人群物质生产活动的一部分,能够为探讨古代居民生产生活状态和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能力提供直接证据。为揭示楼兰地区古代居民的丧葬习俗和体质特征的变迁规律,科考人员对考察区内的部分古代墓地进行了现场勘查和信息采集。

楼兰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缘、罗布泊盆地西北,曾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多种因素作用下的环境变迁,导致该地区目前沙化严重。风沙与干旱相伴的恶劣自然环境,对地表产生了严重的剥蚀作用。古代城址、烽燧、民居等地面遗迹保存状况相对不佳,很多重要的信息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遗失。墓葬遗存由于深埋地下,受环境因素影响相对较小,所以其中出土的遗物,对了解古代人群物质文化生活的概况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罗布泊地区特有的干燥埋藏环境,也使得墓葬中的遗物,包括人类遗骸本身,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保存。这些遗存,为重建当地古代人群的物质生活史,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材料。

本次调查的区域,都归属于楼兰墓群的保护范围。作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兰墓群的考古发掘工作开展并不多。(1)吐尔逊·艾沙:《罗布淖尔地区东汉墓发掘及其初步研究》,《新疆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第128~133页。近年来,通过田野调查和对被盗掘墓葬的清理,学界陆续对该墓群的年代和考古学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知。(2)陈晓露:《楼兰壁画墓所见贵霜文化因素》,《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2期,第79~88页。这些前期研究成果,为本次考察目标的选择提供了线索和研究基础。本次考察中,重点开展现场工作的墓地为以下6处(表1)。

表1 楼兰地区重点考察墓地(2014~2018年)

这些墓地与楼兰古城的相对位置表明,墓地选址与已知的汉晋人群聚居区距离均在20公里之内(图1)。

所考察的6处墓地详细情况如下:

平台墓地

该墓地所在区域地表平缓,雅丹分布不密集(图2)。该墓地位于一处高雅丹的顶部平台,平台中心区距地表高度约10米。平台地表可见数处墓穴坍塌造成的深坑。地表有散落的人骨遗骸和少量兽骨,兽骨经现场判定多数为羊。骨骼遗存因为暴露在地表,风化残损严重。墓穴周围还可见织物残片和残损的木器等。可分辨出的墓穴营造方式有两种,一为土坑竖穴墓(最少4座),二为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墓(最少2座)。从现场情况分析,该墓地的埋葬方式以多人合葬为主。该墓地中采集了两例个体的颅骨测量数据。

孤台墓地

图3 孤台墓地采集的织物样品

该墓地毗邻平台墓地,同样居于高雅丹的顶部平台。经测量,墓穴分布面积略小于平台墓地。地表可见5处墓穴坍塌痕迹,地表散落有人骨、兽骨及织物、木器残段等随葬品。地表观察已经暴露的墓穴均为土坑竖穴墓,未发现带斜坡墓道的墓穴。现场对损毁墓圹进行清理后发现,墓穴形制近正方形,长度由2.2米到3米不等。结合所见遗骸的数量分析,该墓地的埋葬方式为多人合葬。该墓地中采集了28例颅骨测量数据,其中男性个体共12例。在该墓地中还采集了部分散落在地表的织物(图3)。

楼兰东1号墓地

墓地位于高雅丹顶部平台,地表可见坍塌墓穴的痕迹共7处。现场观察均为土坑竖穴墓,墓穴规模存在差异。小型墓穴最长边框2米左右,宽1米左右。略大型的墓穴边框长3米以上,宽度相近,呈正方形。因未做进一步清理,墓穴具体深度不明确。对两处可见墓底硬面的墓穴进行测量,墓口至墓底的现存深度为0.8米至1.1米。通过对墓穴内遗骸数量的统计,各墓穴的埋葬个体数有很大差异。推测该墓地存在单人葬和多人葬两种埋葬方式。在一处规模较大的墓穴中,清理出至少代表13具个体的人类遗骸。

墓地地表可见的遗物包括织物、木器和皮革制品。其中,木器包括带支脚的木盘和两端经过加工的木棍,皮革制品可分辨形制的有皮靴和皮囊。

2015罗布泊1号墓地

该墓地为本次科考中首次发现,居于一处高雅丹顶部平台。地表可辨识的墓葬共有7座,全部为方形土坑竖穴墓(图4)。根据现场情况,工作人员选择了其中两座进行了现场清理,共发现归属于17个个体的人类遗骸和5个羊颅骨。

图4 2015罗布泊1号墓地航摄图

09LE9号墓地

墓地位于高雅丹平台顶部,地表可见8处墓穴塌陷痕迹,现场对其中一座规模最大的墓穴进行了清理,清理出代表12例个体的人类遗骸。该墓穴呈圆角方形,墓圹长度最大288厘米,最小260厘米,墓向为北偏东55°。在该墓地地表和墓穴中未发现有随葬品。

09LE10号墓地

该墓地毗邻09LE9号墓地,平台地表可见三处塌陷墓穴。其中,仅规模最大的一处发现有人类遗骸,共清理出8个个体。根据现场情况分析,尚不能排除有不属于这个墓穴的个体存在其中。与其他几处墓地不同的是,该墓地中发现了1例未成年个体。

从墓穴规模和遗骸出土情况分析,该墓地主要埋葬方式为丛葬墓,但埋葬方式的组合非常多样,在所调查墓地中最为复杂。通过对墓穴的清理,发现该墓地存在以原木和加工过的木材搭建的棚架,也发现有棺木。在其中一座墓葬还发现有火烧的痕迹。由于不能确定遗骸、棺木和棚架三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暂不能判定这种棚架是放置棺木的棺床还是墓室内框架结构。

除以上6个墓地外,工作组也对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物局等单位曾经做过调查工作的03LE壁画墓和09LE13号墓地重新进行了调查。另外,若羌县楼兰博物馆内馆藏有数具采集自罗布泊地区的干尸标本,工作组在保持标本完整性的前提下,也对这些标本形态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本次考察的墓地中,均发现有数量不等的古代人类遗骸。其中,孤台墓地的合葬墓中发现的遗骸数量最多,保存状况也相对完整。科考队在墓地现场进行了颅骨测量性状的数据采集。为讨论该墓地人群在新疆早期铁器时代人群中的系统地位,本文根据已有系统研究成果的自然地理分区在罗布泊地区、哈密盆地—巴里坤草原地区、吐鲁番盆地—中部天山北麓地区和伊犁河流域地区(3)卫斯:《新疆早铁器时代铁器考古发现概述——兼论新疆的铁器来源与冶铁术的传播问题》,《西部考古》,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3期,第3~20页。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7年4月,第4~32页。分别选取了营盘墓地(4)陈靓:《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古人骨的研究》,《边疆考古研究》2002年第1辑,科学出版社,第323~341页。、焉不拉克墓地(5)韩康信:《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古墓人骨种系成分研究》,《考古学报》1990年第3期,第371~390页。、阿拉沟墓地(6)韩康信:《丝绸之路古代种族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146页。、南山墓地(7)陈靓:《新疆石河子南山石堆墓人骨的种系研究》,《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1期,第69~80页。与苏贝希墓地(8)陈靓:《鄯善苏贝希青铜时代墓葬人骨的研究》,《新疆察吾呼——大型氏族墓地发掘报告》,东方出版社,1999年,第299~337页。五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群,与孤台墓地人群的数据进行了形态对比和聚类分析。所选项目和对比数据见表2。聚类分析软件使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距离指标测算方式为欧式平方距离(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数据连缀方式为组间平均距离链接(Between-groups linkage),聚类分析结果见图5。

表2 孤台墓地颅骨测量性状与新疆铁器时代其他地区人群的数据对比(男性)

图5 孤台墓地数据与对比组的聚类分析树图

孤台墓地居民的颅骨测量性状具有以下特点:颅型以中颅和高颅为主;眶型以低眶型为主;鼻型表现多样,但以狭鼻型为主;鼻颧角表现的上面部突度比较明显。全部数据中,仅鼻根凹陷一项,在个体之间体现出明显差异。综合分析全部数据,数据的共性大于差异性,可以将该人群视为一个经过一段时间稳定发展的人群(图6)。

图6 孤台墓地颅骨标本(男性)

综合分析图5中显示的对比人群间关系可知:孤台墓地人群在颅骨遗传形态上,与尉犁营盘墓地汉晋人群数据最为接近,与其他地区人群均呈现出较远的生物形态学距离。结合孤台和营盘两个人群的时空分布关系,可初步判定楼兰地区的汉晋人群之间存在基因层面的交流。但二者之间的生物距离系数也同时提示,两个人群间的交流并不密切。(9)魏东等:《初论古代人群间颅骨测量性状的差异度》,《边疆考古研究》第24辑,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331~340页。

通过对调查信息的整理和部分样品测试结果的分析,可总结出以下几点初步认识:

1.墓地中采集样品的测年数据集中在公元前400年至公元200年之间,表明这些墓地的使用年代均居于汉晋时期。比对相邻地区已发表的考古资料,墓地中所见的木盘、织物等遗物均具有典型的汉晋风格。

2.墓地的选址具有一致性,都位于现存高度十米左右的雅丹顶部平台。从墓穴在平台地表的分布情况来看,墓穴充分利用了平台面积,墓穴之间也未发现叠压打破关系。从这种现象可以推测,墓地的选择和利用,在当时是按照一定的规制有序进行的。在没有空间继续营造新的墓穴之后,该墓地就不再继续使用。

3.魏晋时期楼兰墓葬的形制存在多样化现象。在所调查的墓地中,按墓穴内埋葬个体的数量分类,可分为多人葬和单人葬两种主要模式。按照墓穴营造方式分类,又可分为带斜坡墓道的土坑竖穴墓和圆角方形的土坑竖穴墓两类。按照对遗体的处理方式分类,又可辨识出经过火烧和未经过火烧两种。这种复杂的现象,表明汉晋时期楼兰地区的居民存在不同的丧葬习俗。09LE10号墓地和09LE13号墓地中,发现有带榫卯结构的箱式木棺,其营造方式和工艺有明显的汉文化风格。

4.考察过程中,在6处墓地中共采集了80例颅骨的测量性状数据。包括:孤台墓地28例、平台墓地2例、楼兰东1号墓地13例、2015罗布泊1号墓地17例、09LE9号墓地12例、09LE10号墓地8例。尽管这些标本保存情况大多不佳,但仍为了解该地区古代居民的遗传学形态提供了非常宝贵的信息来源。对具有代表性的孤台墓地人群颅骨形态学数据的分析表明:与其他地区生存年代的相近人群相比,楼兰地区的汉晋时期人群之间存在基因交流的可能性更大,但这种交流表现得并不密切。

5.若羌县楼兰博物馆内馆藏的干尸标本,以更直观可见的体表特征层面,为认知该地区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提供了参考。观察可见,该地区汉晋时期人群的发色多为深亚麻色,面部突度中等,与罗布泊地区的小河墓地和铁板河墓地出土的干尸标本比较,其体表特征体现出了更多欧亚大陆东部人群的特征。

考察过程中也提取了部分样品将用于古代DNA层面的测试工作,该测试的结果将为楼兰地区古代居民的研究提供更多基因层面的直接数据。

6.孤台墓地采集的织物残片,经实验室分析其质地包括了毛、棉和麻。在多数残片上发现存在缝合和拼接的迹象。其中包括本质本色拼接缝合、本质异色拼接缝合、异质异色拼接缝合等多种方式。据此判断,这批残片本归属于袍服等制成品。据织物质地、式样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初步推测该人群在逝者着装方面存在使用生前常服的可能。棉、麻、毛织品同时存在,表明该人群在纺织品制作和使用方面已经具有非常高的成熟度。这种具有多样性织物的出现,非常可能是来自于贸易流通的结果。小河墓地等该地区早期人群以腰衣和斗篷作为丧葬服饰的现象,在汉晋时期的墓地中并没有发现。

猜你喜欢

墓穴遗骸罗布泊
三千年前新疆罗布泊的神秘部落
官员们说,加拿大原住民学校成千上万的儿童或许被埋在了无名墓穴里
Easter Island
传奇罗布泊
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
醉鬼遇到醉鬼
36具志愿军遗骸在韩入殓 31日归国
会走路的“棺材”
韩将归还68具志愿军遗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