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融合创新的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对策
——以河南省为例
2020-10-16胡毅翔
周 柯,胡毅翔
(1.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2.郑州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河南省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软科学研究基地,河南郑州 450001)
1 研究背景
科技服务业是指为了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在创新、传播、扩散和应用的整个技术流通过程中提供一整套高度专业化服务的高端服务业[1]。在国际上,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基本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越是在发达国家,科技服务业的地位越高,尤其是像日本、美国这些科技实力较强的国家,科技服务业基本上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2-5]。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往往决定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也就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融合发展,将有助于我国深度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一个档次。因此,科技服务业是为科技创新服务的重要产业,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强国的重要手段。
河南省地处中原,加快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将促进河南省科技和经济的有效融合,有助于形成中原创新强省,从而实现中原崛起奋斗目标。河南省政府也高度重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为促进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政策氛围。虽然政府的政策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河南省发展科技服务业起步时间晚、发展经验不足,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一定的问题,不过近几年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河南省自身的发展也为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营造了许多的有利形势,因此,利用有利形势去解决好实际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促进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最佳捷径。本文分析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利形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这些分析结果从4 个维度提出加快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2 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面临的有利形势
2.1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推进产业创新发展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是能够集聚一个地区大量的人才、资金、基础设施的创新中心,是促进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河南省提出以郑州、洛阳、新乡3 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建设属于河南省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国务院批准同意,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于2016 年正式挂牌。根据《郑洛新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方案》,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重点展开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企业孵化等服务,努力打造“一心四区”:“一心”即中原创新创业中心;“四区”即开放创新先导区、技术转移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汇聚了河南省大量的创新资源,具有完备的创新体系,是河南省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地区,这些都是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有利条件。可以说,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是促进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发挥好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对于河南省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2 “双一流”建设国家战略落实,提供科技人才支持
想要促进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就需要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升到战略高度;想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需要在教育水平的提高上多做功夫。一个省的教育水平可以用该省的高校数量和质量来衡量。河南省的教育人口有2 343 万人,有高等院校129 所,在校大学生为187 万人左右、研究生4 万人左右。可以看出,河南是一个教育大省,可是全省只有一所“211 工程”院校,使得河南省不能称为一个教育强省。2017 年河南省高等教育迎来了重大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开展“双一流”建设,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两所高校入选首批“双一流”建设名单。“双一流”建设国家战略的落实对于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既可以吸引一大批国内外创新型人才留在河南省,为产业的创新发展献计献策,创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又可以丰富省内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省内培育大量具有高端科学素质和创新思维的创新型人才,从而使科技服务业具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可见,“双一流”建设战略这一历史机遇,将有助于为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建设完备的创新型人才队伍[6]。
2.3 政府出台多项措施,产业政策支撑有力
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国有关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第一份文件是2014 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对于科技服务业发展所制定的措施,河南省政府对省内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逐渐重视起来,开始陆续出台相关文件,尤其是在2016 年起草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专门针对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而制定的最为全面、最为具体的政策文件。2014 年到2018 年间,河南省政府出台的有关于科技服务业相关政策文件如表1 所示,可以看出,河南省政府从高新区建设、众创空间发展、知识产权机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和投融资渠道拓展几个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对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为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形成了良好的政策支撑环境。多方面的政策支撑使河南省科技服务业体系更加合理高效,这对于掀起河南省自主创新的新的高潮,推动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进一步促进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表1 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相关主要政策文件
2.4 经济水平高速增长,促进产业规模扩大
经济水平的提高可以培育和支撑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反过来又可以协调和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3]。表2 给出了2011—2017 年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主要情况统计结果。从表2 可知,河南省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国民生产总值从2011 年的27 007.46 亿元增加至2017 年的44 552.83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8.71%。而我国近5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每年都是小于7%,相比起来,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为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经济动力。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规模的扩大主要体现为产值增加值逐年增加。2016 年河南省科技服务业产值增加值已经突破了4 000 亿元大关,截至2017 年年底达到4 749.93 亿元,占河南省生产总值的10.66%,占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24.6%。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规模的扩大还体现在法人单位数量、从业人员数量、技术市场成交额的不断增加。截至2017 年年底,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的法人单位数量已达148 781 家,比2011 年增加了119 567 家,扩大了4 倍之多,法人单位数量的增长十分迅速;从业人员数量在2017年达220.12 万人,相比2011 年的109.34 万人,7 年内扩大了1 倍之多;技术市场成交额在2017 年达到769 285 万元,比2016 年增长了近30%,比2011 年增长了近一倍,可以看出技术市场成交额的规模扩大越来越快。
表2 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主要情况
3 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面临着许多的有利形势,但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的数据,本文研究发现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创新动力、人才流失、发展理念和创新氛围4 个方面。
3.1 龙头创新平台缺失,创新发展缺乏动力
在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往往有一个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创新平台起到引领作用,带动着这个地区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7]。表3 给出了2017 年河南省和我国部分发达省市的科技服务业法人单位数量和产值。由表3 可以看出,北京市、上海市和广东省这类发达地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科技服务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远远高于其科技服务业法人单位数量占全国的比重,而河南省的这两个指标相差无几,甚至存在科技服务业法人单位数量比上海市多但产值比上海市低的情况。这说明,河南省虽然拥有门类齐全的科技服务载体,但目前尚未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服务平台来带动整个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研究发现,发达地区科技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服务平台,并且对当地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上海市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大型科技仪器、设备和公共实验室,为各种产业研发提供了专业技术服务,服务范围从上海拓展到国内其他地区乃至海外[8]。高影响力的服务平台有利于产学研的协同创新,优化配置科技经济资源和生产力要素。河南省的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匮乏,束缚着技术、人才的有序有效转移和集聚,这使得其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缺乏相应的发展动力。
表3 2017 年河南省与部分发达省市科技服务业法人单位数量和产值比较
3.2 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从业人员逐渐匮乏
本文搜集了2011—2017 年河南省的就业数据和产值数据(见表4),以测算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产值比重之差。偏离度为正,说明该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产值比重,劳动力冗余,劳动力的生产率较低;偏离度为负,说明该产业的就业比重低于产值比重,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的生产率较高[9]。偏离度绝对值数值越大,说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发展越不平衡,产业结构的效益越低。从表4 可以看出,2011—2017 年河南省的科技服务业偏离度都是负值,说明其就业比重小于产值比重,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生产率较高;同时,从人均科技服务业产出这一项指标也能看出,2014—2017 年河南省人均年科技服务业产出均超过了20 万元。河南省科技服务业近7 年来的行业结构偏离度均为负值,劳动力存在短缺现象,主要是因为河南省经济欠发达,人才建设机制不完善,薪资待遇较低,导致大量的人才都流向北京、深圳、上海以及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
表4 河南省科技服务业与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及产值
3.3 创新发展严重失衡,发展理念有待改善
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目前的发展理念为集聚发展,这样的发展理念也导致了科技服务业的非均衡发展。表5 给出了2017 年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发展情况。从表5 可以看出,产值收入最多的是金融业,其次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之后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的产值占比超过了科技服务业产值的50%,金融业产值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比另外3 个细分行业的比重之和高。金融业产值最高,相对应的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也是最高的,但其法人单位数量是4 个细分行业中最少的,这就说明金融业伴随着经济形势的良好发展创造了较高的收益。目前来看,在4 个细分行业中,金融业的发展规模远远大于其他3 个细分行业,科技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创新发展并不均衡。
表5 2017 年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细分行业发展情况
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18》,图1 展示了河南省18 个地级市相对于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的产值占比、法人单位数量占比和从业人员数量占比(以下统称“产业规模占比”)。很明显,郑州市的3 个指标值遥遥领先,基本上都占据了全省1/3 的比重,这也反映出河南省大量的科技资源都集中在郑州市,使得郑州市的科技服务业发展得越来越好,而省内有些地市的3 个指标值未达1%,故从空间地理的角度看,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是不均衡的。
图1 2017 年河南省各市科技服务业的产业规模占比
3.4 科技服务意识缺乏,创新文化氛围薄弱
目前河南省的创新文化环境层次是比较低的[10]。具体表现在:一是忽视对外人才引进交流。河南省当选两院院士、长江学者、“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总量在中西部地区排位靠后,主要是因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河南省的开放意识不足,封闭保守的发展观难以形成科技服务业大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文化氛围。二是对科技服务业建设战略定位和重大意义的认识不到位。目前河南省针对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意义和价值的宣传仍然不够,还没有营造出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浓厚氛围,全省整个科技服务业内全员创新、全域创新意识不强、动力不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没有成为社会潮流,不能有效地适应和满足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大发展的需求。三是科技金融参与意识过弱。目前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的很多机构都是由政府主办,这就导致了官办色彩比较浓厚,而科技服务业想要进行研发活动就需要资金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往往是由政府提供的,这就导致科技服务业自己不主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总是依靠政府财力扶持,低下的科技金融参与度使得科技服务业很难进行创新发展。
4 加快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解决好创新动力不足、人才流失严重、失衡发展严峻和创新氛围不佳等问题,本文从动力创新、人才创新、理念创新和环境创新4 个维度提出促进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强化动力创新是推动创新发展的主要力量,优化人才创新是维持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深化理念创新是引领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净化环境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有力依托,这4 个维度的创新融合成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发展方向(见图2),从而推动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11]。
图2 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融合创新
4.1 强化创新动力,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
(1)用好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创新资源动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河南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这里集聚了河南全省优质的创新型人才,有着丰厚的科研资金支持以及充足的硬件和软件等基础设施,这些创新资源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河南省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不仅要利用好省内的创新资源,而且可以加大开放合作的力度,凭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影响力引进国外高端技术,深化与发达地区高端科技服务业的交流,从而学习其创新发展的经验,进而集聚省内外的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发展的资源动力。
(2)建设创业服务平台,打造创新创业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科技企业创业,而创业服务平台可以帮助科技企业创业。目前主要的创业服务平台有企业孵化器、创业园区、众创空间等,建设好这些创业服务平台,完善市场服务机制和孵化服务能力,可以为初创型科技企业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及其创新创业的便利条件,展示其创业成果,与成熟的科技企业交流创业文化,从而使企业自身的创新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为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打造创业动力[12]。
(3)优先发展重点领域,打造创新链条动力。科技服务业的重点领域主要是在研发设计、知识产权、创业孵化、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而这些重点领域覆盖到科技服务业创新链的设计、生产、服务的全过程。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重点领域,在整个服务过程的重点环节上大力扶持,围绕创新链强化服务能力建设,占领创新链条的高瑞环节,形成全方位服务体系,从而创造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创新链条动力[13]。
4.2 优化创新人才,完善创新发展新队伍
(1)抓住“双一流”建设机遇,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加快“双一流”大学高水平特色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科技创新计划,发挥好高校具有浓厚的科研氛围这一优势,促进科技成果的研发;利用好“双一流”建设大学的影响力,与国内甚至是国外的科研院所进行合作、联合办学,既可以通过办学培育出具有实操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又可以对科技从业人员进行精细化培训,从而促进科技从业人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河南省培育出更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
(2)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完善创新人才使用。河南省地处中原,有着“米”字型高铁、国际化机场以及网络化公路,区位交通的优势十分明显,该优势可以说是河南省发展的最大“长板”。利用好区位交通的条件,首先要引进国内外优质科技创新团队进行科技服务工作,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增强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的产业创新水平;其次要加强省内科研工作人员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的管理与经营经验,将最新的专业技术带回省内,使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在创新上更加国际化、专业化。
(3)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完善创新人才管理。想要构建一个完备的人才队伍,不仅仅要补充人才,更要注意留住人才,故在人才的管理上需要更加理性。首先在人才引进上不能盲目地引进一些高学历的科研工作者,而是要根据产业特色精准对接,围绕产业需求进行引进,招贤纳士;其次要注意用好本土人才,要制定创新型人才待遇倾斜政策,大幅放宽科技创新型人才的落户条件、允许自主选择落户地点、简化落户办理程序,出台吸引人才的户籍、住房、补贴等相关政策,通过完善科研环境、投资环境、生活环境留住省内高端科技创新型人才。
4.3 深化创新理念,形成创新发展新思想
(1)建设龙头创新平台,形成引领发展理念。河南省一直缺少一个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建议河南省政府加大对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在深入了解本省经济情况与产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之上,首先根据省内各地市的产业发展布局,集聚当地创新资源建设一批能服务于当地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再从这些平台中挑选出服务规模大、服务专业水平高的科技服务平台引领全省创新平台的建设,促进河南省科技创新服务行为的规范化、国际化、标准化。
(2)实现互通互享格局,形成协同发展理念。为解决好创新发展不均衡问题,需从两方面实现协同创新发展:一是针对科技服务业在细分行业的不均衡情况,认清每个细分行业的功能定位,推动创新资源的合理分配,减少创新资源分配不均导致行业发展不均衡的情况,逐步实现产业发展一体化;二是针对科技服务业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情况,需要加强创新人才在区域间的高效流动,同时应该通过建立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全省区域发展一体化[14]。
(3)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形成融合发展理念。科技服务业的“单点开花”是不可取的,应该形成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相互融合的发展理念,以互联网为工具提高科技服务业自身的创新服务水平,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网络技术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对传统的工业进行全方位的生产链条改造,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既要巩固制造业的良好基础,又要注重科技服务业发展带动制造业的创新,从而使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深度融合,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4.4 净化创新环境,营造创新发展新氛围
(1)增强创新发展意识,促进优化文化氛围环境。缺少文化创新的环境往往使得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不受重视,这需要综合运用微博、微信等现代多媒体传播工具,对省内有重大创新成果突破的科技企业或领军人物加大宣传、提高其知名度,提高全省科技创新的民族自豪感,在全社会营造敢于创新、崇尚成功、接受失败的文化创新氛围。同时加强高校和科技服务业企业对创新方法的教育和对创新文化的宣传,用创新的思想和精神提高全社会的凝聚力,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从文化氛围上促进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15]。
(2)落实政府扶持政策,促进完善政策支撑环境。河南省政府制定了较为全面的促进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方针,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投融资渠道的拓展、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建设“互联网+督查”平台,通过群众举报以及督查部门的行动,对科技服务相关部门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贪污有关经费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加大督办力度,对于失察失管的科技服务业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予以依法问责。同时制定整改方案,完善工作机制,确保政策取得实效。
(3)完善信用市场体系,促进建设科技金融环境。科技企业的孵化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为了解决好融资难问题,就需要对科技金融的市场体系进行逐步完善。要有序开放信用市场准入条件,严加规范信用市场秩序,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构建有序、公平、高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同时开展多层级投融资对接活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齐头并进,注重金融产品创新,设立科技企业风险补偿专项资金,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掌握科技企业的行为,降低银行服务成本,增强区域科技金融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