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古城科技底色纪实
2020-10-16
回访“纺织之光”项目,深度交流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切实需要
8 月17-18日,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叶志民、副秘书长陈思奇,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科技部副主任万雷一行来到浙江绍兴,实地回访了“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企业及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捐赠单位——绍兴水乡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古纤道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古纤道绿色纤维有限公司,考察获奖项目实际情况及研发进展,并了解企业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的诉求与意见。
第一站 水乡科技
绍兴水乡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乡科技”)位于柯桥华齐路1099 号纺都大厦,由该公司与杭州航民达美染整有限公司、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省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行业协会共同完成的“单向导湿工装面料制备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曾荣获2019年度“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诞生于纺织世家的水乡科技总经理马金星有着高级工程师、全国十佳设计师、省科技厅专家等多重身份。马金星从事纺织行业工作已有30 余年,公司展厅中摆放了他从业历程中荣获的两个重要获奖证书,第一个是2019年中国纺联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而另一个的授奖时间是在1989年,凭借着“抗静电涤纶仿毛织物”项目,他荣获了绍兴县1987-1988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两张证书的时间跨度长达30年,足以可见马金星对研发的持之以恒。
谈及“单向导湿工装面料制备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的研发背景,马金星表示,人们对服装面料的舒适、健康、安全、环保等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从事户外活动、剧烈运动的人,以及生产一线的工人,一旦出汗,如果服装干燥速度缓慢,就会给人一种湿冷、闷热的不舒适感,长期穿着更是有碍身体健康。与此同时,纺织后整理技术不断发展,绿色、环保、功能性已成主题。目前行业一般通过以下3 个途径实现织物吸湿排汗的功能要求:一是通过纤维的物理或化学改性使其具有吸湿排汗功能;二是将织物设计成双层或多层结构;三是利用吸湿排汗整理剂对织物进行功能性整理。前两种方法由于生产成本高、产量较低、布面厚重等原因,限制了产品应用的广泛性。
而“单向导湿工装面料制备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创新研发了CVC混纺织造工艺优化设计、混纺织物吸湿速干整理工艺、混纺织物单面圆网防水印花工艺,并且经过反复试制,克服了多个技术难题,最终实现了最佳效果。
据马金星介绍,该项目已形成了单向导湿工装面料生产的关键成熟工艺,已实现产业化。成果应用以来,已累计完成销售258909.5 万元,利润38236.53万元,销售利润率14.8%。用户反映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优异。未来其产品应用领域还将不断扩展,如鞋材、家居、卫生医疗、交通运输、防护及农业、智能纺织品等多用途方向。
第二站 古纤道股份
在浙江古纤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古纤道股份”)办公楼一楼,墙上醒目地挂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牌匾,而这句话也奠定了古纤道股份的科技底色。“我们选择了纤维,并用它构筑理想。”古纤道股份成立于1991年,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推出新产品。用该公司总经理沈国光的话就是:“古纤道股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差别化上,在产品上研发一批、推出一批、替代一批。”在科技创新方面,沈国光采取的策略是:分为马上可以创造效益的创新与深度创新两步走。
古纤道股份墙上挂着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牌匾奠定了企业的科技底色。
2019年,古纤道股份凭借着“复合纺新型超细纤维及其纺织品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了“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回顾超细纤维的国产化进程可以发现,上世纪70年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关于复合纺超细纤维的研究报导,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有企业实现了少量的产业化,进入21 世纪,伴随着化纤工业的发展及海岛复合所需海组分聚酯的国产化,超细复合纤维的国内研发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产量也从2000年不到1 万吨,发展到2017年底接近10 万吨。然而,国内超细纤维在性能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海岛纤维,以常规PET 为岛、易水解聚酯为海的超细纤维存在不易染深色、染色牢度差的问题。而裂离型纤维,以涤/锦复合为主,需并入高收缩纤维使织物收缩,产生立绒效果,其缺点是合股工序繁琐、收缩率难以控制以及布面绒感不足。
在“复合纺新型超细纤维及其纺织品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中,古纤道股份自主创新了分散染料常压深染聚酯海岛复合纺超细纤维制备技术、原液着色深黑聚酯海岛复合纺超细纤维制备技术、高收缩涤锦复合裂离型超细纤维制备技术,开发出了高附加值超细纤维及其制品。项目成果已在古纤道、聚杰、浙江恒烨、绍兴珂蒙等十余家企业成功应用,并获得好评,实现了高品质、低排放、低能耗、少工序的绿色制造。与此同时,近3年来企业新增销售收入67685.5 万元,利税17053.5 万元,创汇3049.9 万美元,产品的平均利税率高于25%。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
第三站 古纤道绿色纤维
走进浙江古纤道绿色纤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古纤道绿色纤维”),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包罗万象的涤纶工业丝终端应用产品之外,还有园林般的工厂环境。办公生活区域与生产区域划分清晰,整齐规划的员工宿舍、湖水绿植,不绝于耳的鸟鸣声,还有员工自己种植的菜地,映入眼帘的一切场景都让古纤道绿色纤维在绍兴这片产业集群显得与众不同。
2003年成立,现有员工2200 余人,60%的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并在2014年销售收入突破100 亿元。“让产业纤维改善人类的工作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带着这样的愿景,古纤道绿色纤维持续研发改性聚酯切片,不断拓宽聚酯材料的应用领域。
公司生产的超粗旦工业丝、高强度工业丝、高强粗旦直纺工业丝、工业色丝等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吊装带、绳索、土工栅格、胶管、传送带、涂层织物、帐篷、灯箱广告布、遮阳布、膜结构材料、企业安全带、帘子布等领域。
谈及公司曾经获得“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并被授予2016年国家科技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总工程师杨志超表示,这对于企业的意义不言而喻,代表了纺织行业乃至国家对于古纤道公司的高度认可,同时也是企业信用与实力的最好背书。
叶志民在此次走访过程中,不断与企业沟通交流对于科技创新的切实需要,并向他们征集关于科技奖励机制改革的探索方式。叶志民指出,作为一个行业公益组织,“纺织之光”以推进纺织工业科技进步、人才成长和产业升级为使命,并以科技和教育为切入点和重要抓手。通过项目回访,希望可以针对企业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从中受益。此外,也期盼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加入到行业公益工作中来,以企业家的情怀为各项公益工作的顺利展开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共同推进我国纺织科技教育奖励工作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