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在漠河办金矿的晚清大臣
2020-10-16
李金镛
算起来,黑龙江漠河开发的历史不长,而它最早的开拓者,不得不提到晚清的爱国将领李金镛(1835—1890,江苏无锡人)。在清光绪之前,漠河只是一片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山深林密,冰雪连天。光绪三年(1877),鄂伦春人在那里发现了金矿。这个自然界赐予的财富立即招来了各国淘金者的垂涎,他们不断过来盗采金砂,最盛时聚集了六七千人,甚至建立了所谓“热尔图加共和国” (或称“阿穆尔的加利福尼亚”,位于黑龙江的右岸,创建于19世纪末。该王国甚至有过自己的宪法和“总统”),企图永久霸占这块“金穴”。1885年,清政府派兵将他们驱逐。但外人觊觎之心未灭,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为了保卫这块领土,兼以谋利,北洋大臣李鸿章和黑龙江将军恭镗(1837—1889)上奏清廷,建议开设漠河金矿。但漠河“极边苦寒,千余里荒僻,绝无人烟”,开办金矿困难重重,谁能担此重任?最终,满朝文武重臣将目光落在了“血性忠勇,不避艰险”的赏加二品衔候补道员李金镛身上。
李金镛此前在东北已任职多年,先后担任过吉林知府和长春厅通判。任职期间,他兴利除弊,深得民众爱戴,与奉天(今辽宁)昌图府知府高同善并称“两青天”。他还善于处理外交事务,多次与沙俄官员交涉谈判,使事件圆满解决。
李金镛受命后,首先是到漠河实地勘察。当时,从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到漠河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是先到瑷珲,然后乘俄轮沿黑龙江上行到漠河,这条路安全又舒适;另一条是先到墨尔根(今嫩江),然后穿山越岭,从陆路到漠河。李金镛考虑到金矿一旦办起来,粮食、设备等大量物资需要运输,如果一味依赖俄轮,势必受俄人掣肘。为了探索一条陆路,他毅然选择了后者。
1887年5月,李金镛带着几名员司(旧时指在政府机关中处于中下级的人员)和20名鄂伦春族骑兵,取道墨尔根,“勘道入山,裹粮露宿,披榛伐木,皆自古行迹所未经。历四十余日,经千九百里,始达漠河”。他们在漠河几乎过着原始人般的生活,“张盖为屋,藉草为褥,编苇为渡,采菌为粮”。这样,经过三四个月的认真摸查,采到了金砂样品,初步掌握了矿脉的状况。
由于清政府国库空虚,漠河金矿的开办不得不采用西方的公司制筹集资金,最后被定为官督商办,筹集资金成了李金镛的重要职责。而办公司在当时的中国是新生事物,从李金镛向黑龙江将军恭镗汇报的话语中,我们不难体会个中艰难:“中国自仿泰西集股以来,就上海一隅而论,设公司者数十家,鲜克有终,而矿为尤甚。承办者往往荡产倾家,犹有余累。公司二字,久为人所厌闻。”
光绪十四年(1888)的大半年时间内,李金镛奔走于上海、天津、烟台等地,为招股集资及购买机器设备、延聘外籍矿师等奔波。11月他再次到漠河,为开矿做各项准备,如备粮食、募兵勇、招矿丁等。1889年1月14日,漠河金矿正式祭山开工。
漠河严酷的气候条件,使开矿异常艰巨。“取金之洞,夏则积水,冬则层冰,凿险缒幽,艰难万状”。李金镛招募来的矿工死的死,逃的逃,留下的矿工也都骄悍成性,难以驾驭。李金镛一方面给予优厚的劳动报酬,一方面为改善当地的居住环境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在沿江平旷之地开垦荒地,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建造房屋,广集商贩,平抑物价等。在李金镛上任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漠河金矿共生产了3.7万余两黄金,更重要的是,“兵民辐辏,商贾繁兴,(漠河)屹然为边陲重镇”,“外以折强邻窥伺之渐,内以立百年富庶之基”。
但开拓者们所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史志记载:“盖矿在万山中,阴寒惨烈,夏不解冻,秋即雨雪,又多深林密箐,毒虫异兽,中其气辄病,病且死。”据统计,漠河金矿在开办的最初4年中,“矿丁死于工者三千余人”。死亡也同样威胁着李金镛等官员们,他的随从员役不断死去,其中包括通判姚岳嵩、知州刘建生等高级官员。李金镛“体气素健”,到漠河不久就有了腹泻、心悸等病症。他的家人知道后,多次写信要他因疾告退,但李金镛“终无退悔”。
1890年9月17日,李金镛终因积劳过度,死于任上。噩耗传出,凡知道李金镛平素为人者都痛哭流涕,悲伤难抑。时人称颂他“肩国家开矿之任,安边兴利,默运精心,功业迈古今”。长春、黑龙江等地的官员、军民纷纷上奏朝廷,要求为李金镛建立专祠,光绪皇帝均一一准奏。所以无锡、长春、漠河三地先后建造了李金镛祠。
目前,漠河的李金镛祠已修葺一新,作为漠河的景点之一向游人开放,让游客在观赏瑰丽奇幻的北国风光的同时,也缅怀一下开拓者们的英勇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