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木兰》的“败仗”

2020-10-16文|梭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红灯笼花木兰真人

文|梭 梭

可以说《花木兰》是有着一把好牌,但却因为对中国文化肤浅、符号化的解读,把好牌打得稀碎,生动诠释了什么叫“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迪士尼真人影片《花木兰》历经波折终于在中国的影院上线了。这部以华人为主角,讲述中国故事的影片在国内原本被寄予厚望,后来因为疫情原因又迟到了半年多,让人们的期望度更进一步。终于上映的它,这次却生动诠释了什么叫“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中国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高期待并不是无源之水。毕竟一部投资14 亿元人民币,背靠迪士尼这样的大树,连配角都是巩俐、郑佩佩、李连杰、甄子丹这样豪华阵容的影片,似乎已经具备了所有成功的条件。再加上之前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版《花木兰》已然成为经典,如今真人片中主要角色又都是中国人,按理来说应该会更好。谁能想到,翘首以盼之后迎来的却是更大的失望!

观众到底有多失望呢?众所周知的《小时代》系列豆瓣评分最高分是4.8 分,而这一版《花木兰》则一度与其齐平,目前则要高0.1 分。花木兰的故事太国民、太经典,因此之前国内也有过多个版本的真人电影,这些影片原本观众都是不满意的,可是这次看了迪士尼版的《花木兰》后,大家竟然想对当年骂过的影片道歉了。

在中国观众看来,迪士尼版真人电影《花木兰》不仅是表演出了问题,更重要的是以中国故事为原型,但从细节到主旨都不伦不类,所谓的中国文化也不过是一个个碎片的拼贴,情节上的硬伤更是处处都是。比如电影一开始就出现的福建土楼,作为中国民居建筑文化的确是有其独特之处,但问题在于这种建筑最早出现于宋元末年且位于福建,而花木兰是南北朝的北朝魏国人,她所在的地方是“旦辞爷娘去”,可以“暮宿黄河边”,显然不可能住在土楼里;木兰回家之后,脱去战袍穿起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来见伙伴是憋着要让伙伴们惊艳的,可是在电影里可怕的不知怎么想象出来的妆容给伙伴们剩下的只有惊吓了,竟然让有的观众找到了日本的阴阳师感觉;更不用说屋里挂了红灯笼的俨然鬼屋一样的祠堂,媒婆身后“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望世间眷属全是有情人”的对联了。

可以说,这个剧组的主创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都来自于一张张静态的图片,从没深究背后的文化根基,在片中使用这些元素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猎奇,而不是展示剧中人的文化背景。就像他们只知道中国有红灯笼,却不知道这红灯笼应该挂在何处;他们只知道门的两边可以贴对联,却不知道什么才叫对联、为什么要贴对联。

对于该片所传递的价值观,中国观众同样不认同。随着时代发展,迪士尼的公主形象也一直在悄悄发生变化。在《冰雪奇缘》和《阿拉丁神灯》中公主都成为了女王,可是到了《花木兰》这里皇帝最后给木兰的宝剑上写的却是大大的“孝”字。“孝”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花木兰的故事从南北朝流传到现在仍然能够吸引人们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重要原因,可不是她的孝,而是其中所绽放的女性光彩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稀有的,放在今天看仍然是有价值的,放在迪士尼的公主世界里也是独特的、有力的。

可以说《花木兰》是有着一把好牌,但却因为对中国文化肤浅、符号化的解读,把好牌打得稀碎。可以想象得到迪士尼对于中国这个大票仓并不会轻视,中国元素的堆砌恰恰是因为重视,只是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还是过于片面。这其实也和我们输出自身文化力度和角度不无关系,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我们对自身文化变化的输出还是不足的,以至于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就如同中国有博大精深的八大菜系,但国外流行的中国菜却还是不伦不类的炒面、“左宗棠鸡”、“幸运饼”。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今天变化中的发展中的中国也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将现代化中国的形象传递得更远。

猜你喜欢

红灯笼花木兰真人
花木兰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花木兰
Imaginations and Reimaginations of National Origin—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imes that the Gaxian Cave was Discovered
童年的红灯笼
安阳有个“花木兰”
传播真相 追求真理 涵育真人——我的高中历史教育之梦
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
COCO×读者 真人亲身拍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