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品德修养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2020-10-15盛建军
盛建军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重视并加强对小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思想观念,可以通过思想观念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影响并引导。因此,有必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进行培养。
关键词:品德修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近年来,人们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度逐渐上升,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通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强化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是当前小学教师的重要教学内容。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认知能力相对较低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对其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和教育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对小学生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工作进行探讨。
一、加强对学生的知识道德教育,规范行为习惯
小学生的自我管理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并且缺乏相应的情绪调节能力,对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心理,尽管这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但实际上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持续兴趣较低,并且容易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相对来说难以管理,同时学生自身的松散程度也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注重对思想和道德内容的应用和教学,结合相关知识引导并教育学生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且积极的,哪些行为是缺乏道德且消极的,对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进行熏陶,从而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作用。
此外,在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现状进行了解,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别化教育,以强化教育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二、榜样示范,引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并且在模仿过程中希望得到他人的赞同和认可。因此,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工作,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加强榜样教学作用,通过道德榜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榜样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教育。在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榜样。在加强榜样示范教育工作时,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知识,从而使学生认同自己,进而强化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渗透作用。此外,教师应该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以此强化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
三、生活点滴,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学生品德修养的提高主要是通过自身的行为习惯体现出来的,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且不可分割。因此,在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和作用,要通过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示并强化其品德修养,同时使其对其他学生形成有利影响。反之,也可以通过品德修养的提升,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置相应的教育情境,以此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效率。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生活中积极正确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分析思考其中包含的品德修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品德修养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强化学生对思想品德的认识。
四、积极评价,引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表现欲望和表现能力,并且希望通过表现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赞美。因此,为了使小学生持续并积极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投入到品德修养的学习和提升中,就需要教师对小学生的行为进行正确、适当地评价,以使得学生对自身的行为有正确地认识,从而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改进或保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每位学生的言行举止,以及生活和学习习惯。对于言行举止积极、正确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积极的评价和表扬,以激励学生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使其对其他学生形成榜样带头作用,激励更多的學生学习;而对于部分行为举止不当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采取适当的方式进对其行纠正,以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思想品德教育对提升和培养小学生的品德修养及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合理的教学活动;结合思想品德知识、榜样和实际生活等对学生开展品德修养教育。同时,通过品德修养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正确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黄尧.小学品德课程开放性教学策略研究[J].教书育人,2019(6).
[2]芦天喜.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3).
[3]潘好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及不足[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7).
[4]孙安娜.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华夏教师,2018(7).
[5]俞土昌.新时期如何让小学品德课堂更加生动有趣[J].名师在线,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