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中的筷子

2020-10-15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0年35期
关键词:汉高祖明太祖刘伯温

《筷子诗》的由来

相传,刘伯温与明太祖朱元璋刚认识的时候,太祖正在吃饭,对刘伯温说:“久闻先生大名,可否以孤手中的竹筷为题,吟诗一首?”而且为了进一步提高诗的难度,太祖要求诗中不能出现“筷”字的字眼,不要筷子却写筷子,还得临场发挥。

这时,刘伯温见太祖所用筷子乃湘妃竹所制,便吟道:“一对湘江玉并肩,二妃曾洒泪痕斑”。

太祖面露不屑,觉得此句并无稀奇。当听到“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候一箸间”时,太祖赞不绝口。汉家400年江山社稷,始于汉高祖刘邦,在这里,刘伯温把自己比作张良,那他朱元璋岂不就是汉高祖?正和太祖的想法相得益彰。由此,可以看出刘伯温的政治抱负。事实证明,明太祖的赏识没有错,刘伯温也一直被视为建立大明王朝的第一谋士。

后来这首诗流传至民间,人们给它起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名字——《筷子诗》。

冯骥才与《咏箸诗》

作家冯骥才手书咏箸诗,赠上海藏筷名家兰翔:“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

这首诗集中体现了筷子的作用及文化传承。正如《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形容的物象一样,筷子,是中国人的历史记录,跨越千年,每日都在使用,只是来往的人换了。

心香一瓣

一双筷子,不仅蕴含着中国人丰富的情感,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西方有學者称筷子是东方古老文明的代表,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

这双筷子,不仅仅是我们共同的饮食工具,更是一种对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传承。

猜你喜欢

汉高祖明太祖刘伯温
史记故事(3)
——汉高祖刘邦(上)
从《鸿门宴》窥探草根天子刘邦的过人智慧
刘伯温以德服人
谁是明代的“诸葛亮”
释“汉高祖”
一個成功的誤解?——西藏博物館所藏《噶瑪巴爲明太祖薦福圖》再考
聪明的刘伯温
明太祖“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理念与实践
七岁驿童对明太祖
胡惟庸案与李善长死因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