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新意于法度 寄情怀于书画
2020-10-15侯德昌
1998年9月8日,我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那年我65岁,尚属馆员中的“青壮年”。馆员多是耆年硕学之士,所以很多活动我愿意多跑跑腿。在文史研究馆受到尊重,又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大家心情舒畅,情绪高昂,为能在晚年为国家做贡献而高兴。我一辈子与传统文化打交道,对国家文艺复兴充满自信,对爱国主义是文艺常写常新的主题深信不疑,对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价值持之以恒。岁月如梭,今年我已88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仍愿不忘初心,干在实处。
古文字堆里寻踪探宝
2019年春节前夕,《篆艺字典》新书发布会在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举行。这本研究古文字艺术的书,是我用了近二十年时间,几经易稿编撰而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以《篆书艺术》《篆艺通典》出版。人民美术出版社为适应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以清新、明快的版式设计重新再版。参事室、央馆领导和多位馆员以及首都主要媒体朋友出席发布会,并先后发言,令我感动。
从艺六十多年以来,我致力于传统书画研究创作和继承发展。用近二十年时间研究古文字艺术,以借古开今。
我少年习书,入大学后,虽以陶瓷美术设计为专业,出于对书法的热爱,仍潜心练字、临池不辍。学书从颜体入手,走游汉隶诸家,上溯先秦,探篆籀虚实,且迷醉研习益深。20世纪60年代,啟功先生的一个小册子《古代字体论稿》,把我引入古文字研究,遂后萌发出整理古文字的念头。80年代初,开始大量阅读古文字书籍,我不是古文字学家,只是着眼于古文字的艺术性,以书家眼光,从美学角度,去探究古文字艺术的价值。于是,翻阅资料,博览甲骨、金文、钟鼎、石鼓、竹简、瓦当等上古文字,又细读明清以来书法家、篆刻家的作品,如吴昌硕、邓石如、赵之谦、齐白石、邓散木诸家各派。在研读的同时,如同读书作笔记一样,边看边摘录,凡刀笔精妙、结体佳美者皆予以临摹,有的还以自己的审美观念加以适当的修饰,使其更加完善,其间渐渐有了编辑成册的想法。
我在古文字堆里去寻踪探宝,思考咀嚼,而后亲自动笔书写。按字目顺序编排,谋章布局,以古文字艺术手稿形式成书。1992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约定出版,该书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曾两次脱销、连续再版三次。这对我多年的劳动是莫大的鼓舞。然而,我仔细审视,感到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处。于是开始在原稿基础上又作了重新修订、补充,按照张仃先生的建议,增加了小篆字体,完成了五百多页的稿本,收录汉字一千三百一十个,篆字一万三千五百九十二个,强化了笔墨韵味;又在空白处设计了三百多枚印章,装饰于其中。印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谓“一印见其心”。不仅教人如何写,还教人如何用,增强了字典的欣赏性和趣味性。让人们在欣赏古文字结构美的同时,感受到它的线之美、力之美、寓意美、表现个性之美。
我认为,历代的书法都是依据古文字的规律去进行艺术创作的,尤其是清代以后,更不满足于古文字的临摹,各书家都以自己的审美观点,用自己的感情去经营布白,创造自己的运笔方法,如同构图作画,就是这样才赋予古老的文字以新意。笔墨当随时代,否则我们的古文字艺术不会如此流派纷呈,灿烂辉煌。
学以致用。我尝试将书法与刻漆板、漆屏风等传统工艺相结合,将古文字的艺术美集中在创作上,成为“融古通今”的宝贵实践经验。当工艺美术的装饰性、绘画的表现性与书法的人文性相结合,厚重与奔放相结合,具象与抽象相结合,也使古老的文字焕发青春,更具艺术个性与现代感。
我先后出版了《侯德昌刻字书法选》(1989)、《侯德昌隶书古诗》(2005)、《侯德昌草篆》、《侯德昌黄河诗词隶书帖》(2006)、《当代书画家系列·侯德昌》(2008)、《侯德昌作品集——书法、绘画、画稿、印稿4卷》(2009)、《道德箴言——侯德昌书法》、《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侯德昌》(2010)、《翰墨书新篇——侯德昌新作选》(2018)、《古篆新篇》(2020)等多部书籍,以艰辛劳动和扎实的艺术功底,挖掘沉积深厚的艺术宝藏,促进传统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
书画旨趣追求正大气象
在我的书画生涯中,为国家重要场所创作了许多巨幅作品,突出磅礴气势的大国风范。
我的书法最早学颜真卿,不只是学他的一撇一捺、一笔一画,更重要的是我很敬佩其精神,作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家,他的大气、正气和爱国情怀都融入其书法作品中。读书时,我常拜访陈半丁、沈从文、黄苗子等先生,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不光是严谨的学术态度,还有高尚的胸襟情志,以及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责任感。
我的隶书学东汉《夏承碑》,又取唐隶结构,追求端庄、平实、质朴、丰厚、遒劲的风格,以传统的书体,表现新的精神气象。
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瞻仰厅17个大字“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选用我的书法,应该与雅俗共赏、静穆安详的隶书风格有很大关系。
1994年,为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创作《幽燕金秋图》。我认为,挂在这里的作品必须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表现阳刚之气、雄强之气、磅礴之气,表现出浩荡的祖国之情、民族之情、时代之情。
面对高3米、长16米的巨幅画面,我几十年沉积的书法功力和修养派上了用场。用提斗大笔,取篆法笔意,勾勒山峦巨石,表现北国长城的磅礴气势。用真情实感,不矫揉造作的笔法,画群峰壁立、苍松茂盛、长城雄卧,画万山红遍的金秋,题上毛泽东主席《浪淘沙·北戴河》中一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体现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交融,突出“至大、至刚、至中、至正”的精神。继《幽燕金秋图》之后,又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中央军委“八一大楼”、钓鱼台国宾馆等场所创作《黄山卧龙松》《松瀑图》《居庸叠翠》《山永寿松长青》、《长城雄关》《黄山迎客松》,隶书毛泽东诗《七律·到韶山》、草篆《九九归一图》、隶书毛泽东词《沁园春·雪》《钓鱼台颂》等大幅书画。
我把为这些场所作书画,视为理应完成的“国家任务”,视为讴歌中华山河大美、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
2010年11月,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的“融古通今——侯德昌書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十几位德高望重的老馆员出席,成为文史研究馆书画活动的一件盛事。我的想法是:把对民族文化的礼赞和对时代精神的讴歌以书画形式展示出来,让作品说话。
2013年,我80寿辰,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致信祝贺,并高度赞同我提出的“重传统、重生活、重功力、重修养”的艺术主张。
201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中央文史研究馆与香港《大公报》联合,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幽燕金秋图辉耀香江——侯德昌书画展》”。展览与“邓公与香港”“中国外交60年”“镜头下的中华大地”同时开幕,《幽燕金秋图》以高清全景式巨幅图像呈现在主席台位置,占据主要位置的多幅大型山水画和隶书成为最大亮点,引来多家香港媒体持续报道。当时正值“占中”侵扰香港,展览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彰显正能量作出贡献。
是年10月,“侯德昌美术馆”在河南辉县常村镇凤凰山建成。我将200余幅(件)不同时期的书画精品和个人藏品捐赠给辉县市人民政府。把美术馆建到了农村百姓的家门口,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成为家乡文化的一个亮点。
笔墨风骨表现时代心声
文以载道。用书法展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魅力和个人立德修品文化素质与精神境界,是书画家的职责和使命。
2003年,正值全国抗击“非典”,我被困在老家河南,出于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关注,一鼓作气,书写了中华美德传世箴言500句,这些道德训条,讲立志、讲修身、讲哲思。在功利思想泛滥、过度追求私欲之下,劝导人们克服浮躁,保持平常心,讲求奉献利他。再编辑成册,先后以《人生宝典》《日学一语 日行一善》《道德箴言》大小不同的3种版本发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社会主人精神文明建设,让人们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书画创作之余,我关心时政民生。目睹近年来中国巨变,精神振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习近平系列讲话中引经据典,阐述思想,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其中,提纲挈领,纵横捭阖,平实中蕴含着大智慧,展现出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人格魅力,让我非常激动,也从中获得了力量。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我萌生了书写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经典词句的想法。把涉及战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党建、外交国际关系等不同层面的关键词,精心挑选出200条,以隶书、行书、篆书书体书写出来,结集成册,公开出版,并在选择词句中有所侧重地面向广大基层的党员和群众。书写这些词句,又不能不提到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这位我的小老乡,以“乡亲不富誓不休”的共产党信念,和“喊破嗓子不如抡开膀子”的实干精神,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把一个十年九旱、贫穷落后的省级贫困村,建设成为一个闻名全国的先进模范村,裴春亮也成为一名来自基层农村的党的十九大代表。我在电视机前看到裴春亮在人民大会堂代表通道与媒体见面,讲述山村的巨大变化,和他“致富不忘乡里,感恩回馈社会”的心声,强烈的担当意识,让我十分兴奋,为裴春亮的事迹所感动。遂决定把这些治国理政词句的书法,出书办展览之后,全部捐赠给裴寨村党支部,在村史馆长期展示,让最基层的干部群众能够在欣赏书法美的同时,通过这些通俗易懂的词句,了解党和国家治理发展理念和执政方略,看得懂、有共鸣、长精神、聚共识、促干劲。书写这些名句的同时,我又特别加上一些如:“港珠澳大桥”“南水北调”“高铁高速”“蛟龙载人潜水器”“厕所革命”等等,通过这些大国重器、世纪工程,让广大群众看到国家发展的步伐,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信心和希望。
这也是作为一位文史研究馆馆员关心党和国家治理建设、关心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的一个具体行动。
(耿安辉整理)
特约编辑 管志华 殷之俊/责任编辑 章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