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东西学问大
2020-10-15葛丽萍
葛丽萍
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小事、小举动,可能会成为孩子品行教育中的漏洞。借还东西是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事,但是,不正确的借还方法,不仅会导致同学矛盾,更会从这么一个小举动中折射出孩子的文明素养。所以,我们把生活中这些被我们忽视的小事拿出来,放大了,让孩子真实地感受到小举动彰显的是一个人的素养,引导孩子重视身边的小事,做好身边的小事,在点滴小事中践行《浙江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争做新时代的文明少年。
谈话导入,揭示班会主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聊一个我们平时学习生活中常见的话题,那就是借还东西。你都跟别人借过什么东西?借到了吗?
(学生发言交流。)
师:借东西看似是一件常见的小事,但也是大有讲究的,点滴小事中透露的是为人处世的大学问。
借还东西,小举动大学问
(一)如何借:有礼有法是文明。
1. 分析原因,寻问题所在。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同学是怎么借东西的。
(视频《借橡皮风波(上)》:做作业的时候,小明因为题目做错了,顺手拿了同桌小红的橡皮擦。小红一把夺回,质问:“为什么拿我的橡皮擦?你不是自己有橡皮擦吗?”小明恨恨地回了一句:“真小气!”)
师:看了视频,你知道这对同桌之间发生了什么吗?
生:小明没有经过同桌同意就拿她的橡皮擦,同桌不愿意。
师: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小明没有成功借到橡皮擦?
生1:小明没有征求同桌的意见就直接拿别人的橡皮擦。
生2:小明没有解释借东西的原因和理由。
生3:小明的语言很不礼貌,没有使用礼貌用语,还说同桌“太小气”。
(板书:使用礼貌用语。)
师:如果你是视频中的小红,你会把东西借给他吗?或者你看到有人用这样的方式借东西,你会怎么想?
(学生绝大部分表示不会借,因为对方不礼貌的言行让自己感觉不被尊重。但是也有个别孩子表示会借,因为对方一定碰到困难了,需要帮助,所以应该借。)
师:你能急他人之所急,是个大度宽容的人。如果对方借东西的时候用文明用语,征求你的意见,你是不是更愿意帮助他?
生:是的。
师:借东西的方式不文明,导致借不到东西,这是正常的,即使借到东西,也是因为我们遇到了善解人意的好人。但是,对方的宽容大度不能成为我们不文明的理由和借口,我們还是要先做好自己,做一个文明的人。
师(引导小结):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可以发现,真正会借东西的孩子一定会使用文明用语,提前征得对方的同意,并说明借东西的理由。所以,你看,借东西看似是小事,但是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文明素养。小事还小吗?
2. 运用方法,文明借东西。
师:同学们,这里有一些学具,老师请一名同学来当这些东西的小主人,谁愿意向他借东西?
(同学们现场演示文明借东西的方法。)
师:老师想采访你一下(采访被借东西的孩子),你为什么同意把东西借给他?
师:其他同学呢?你们认为能把东西借给他吗?
(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如何还:有礼有度是诚信。
1. 缺乏诚信,失去信任。
师:刚才视频中的小明听到大家的讨论,知错就改,又一次向同桌借橡皮擦。大家看,这次他借到了吗?
(视频《借橡皮风波(下)》:做作业的时候,小明因为写错字了,自己的橡皮擦又找不到了,于是他对同桌有礼貌地说:“不好意思,小红。我的橡皮擦找不到了,你能借我橡皮擦吗?”没想到,小红却直接拒绝了,说:“上一次你把我借给你的尺子弄丢了,借给你的课外书上你随意涂画,还有很多折页,说好周一还,可是到了周三都没有还,总是说忘带了。”)
师:小明这次借到东西了吗?
生(齐):没有。
师:他这次没借到东西难道是因为没有用正确的借东西方法吗?是什么原因导致他没有借到东西呢?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小明把借来的物品损坏、丢失、没有按时归还。)
(教师板书学生的发言要点。)
(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思考。当把别人的东西损坏、丢失或者不能按时归还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补救呢?)
2. 群策群力,提炼方法。
师:请在下面三种情境中选择一种,在四人小组里分享你们的好办法,然后派两个代表来把你们的方法演一演。
(①我不小心把同学借给我的课外书划破了,我该怎么做?怎么向同学解释?
②不小心把同学借给我的尺子弄丢了,怎么补救?并向同学解释。
③说好周一还给同学的课外书,结果忘记带来了,你会怎么和同学解释?
四人小组讨论准备,并上台展示。)
师(随机采访):你们用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集体交流,提炼策略,教师引导小结:当出现遗失、损坏、不能按时归还这些意外的时候,我们可以主动提出赔偿、主动修补、承诺及时归还等。)
师:这些都是化解危机的好方法,其中,按时归还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有的时候真的一不小心就忘记了。你们有没有好的方法提醒自己按时归还呢?
生:写提醒单放在醒目的地方,或者请别人提醒自己。
教(引导小结):同学们,借东西体现的是文明,还东西彰显的是一个人的诚信。只有做到文明诚信,有借有还,才能再借不难。
3. 诚信故事,榜样引领。
师:老师特别想向大家介绍一个诚信的人,他就是季布。
(观看视频《季布诚信的故事》。)
师:同学们,季布的诚信给他带来了什么?
生:因为季布的诚信,他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人们主动冒险帮助他。他的诚信让他曾经的对手佩服他,重用他,让他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师:所以,还东西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它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文明素养和诚信品质,我們还能说这是小事吗?
实践导行,做文明小学生
1. 学习规范,提高认识。
师:能借会还也是小学生必备的品质,《浙江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第13条就明确提出:使用他人东西先征得同意,借东西及时归还。每个小学生都要能做到。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把它记在心里。
(学生齐读。)
2. 合理运用,做文明学生。
师:我们不仅要记在心里,更要落实到行动中。碰到下面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①教师出示杭州公交公益伞照片:你们知道这把伞和我们家里的伞有什么不同吗?如果你使用后,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②别人不肯把东西借给你,你应该( )
A. 十分生气;
B. 转身就走;
C. 说:没关系,打扰了。)
师:为什么别人没有借给你,还要说“没关系,打扰了”?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别人不借东西有他们的理由,我们应该理解。我们不管有没有借到东西,都应该向对方表示感谢。这是文明礼仪,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素养。)
师:做连线题的时候,没带尺子。正巧同桌在用,你该怎么借?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等待也是一种礼貌。)
师:要交作业了,小明没有做数学作业,问你借作业抄一抄,你会借吗?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知识不能借,但是我们可以教给他方法,帮他掌握知识。)
3. 课后巩固,养成习惯。
师:光说不做可不行,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给自己制订一个改进时间表。这里特别提醒,在改进时间表中不仅可以写一写借还东西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可以写一写如何保管自己的物品。因为借东西只是面对意外的解决方法,我们还要保管好自己的物品。
[我的行动计划 第( )周
班级: 姓名: 改进的
地方 具体的
办法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备注 备注:同桌互评,如果你的同桌当天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就给他打一个☆,如果没有达到,就打一个△,并提醒他哪里还可以改进。 ]
师:同学们,通过这堂课,我们知道了借东西需要文明、诚信,真是一个大学问。
课后反思
本课通过“谈话导入,揭示班会主题”“借还东西,小举动大学问”“实践导行,做文明小学生”三个板块,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发现问题,借助集体交流,寻找应对之法。问题从学生中来,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又交还给孩子,尊重孩子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充分相信孩子具有自我生长的能力,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而在不同情境中进行模拟演练以及制订行动计划,是对课堂的拓展和延伸,旨在帮助孩子实现知识的迁移,在实际生活中做好每一件小事,做一个文明诚信的人。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文一街小学)
责任编辑 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