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的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2020-10-15谢桂蓉
谢桂蓉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理公置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徽 淮南 232001)
0 前 言
工程造价主要包括工程计量与工程计价两项工作,由于建筑规模日益增大,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复杂性逐渐增大。现代建筑工程项目往往都涉及多参与方在多方面上组织协调,并且具有建设周期较长、资金多、信息量庞大等特点,从而导致了工程在造价管理上的困难性有所增加。因此,工程管理模式在工程造价中举足轻重,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管理数据的分享与存档较为困难、造价分析水平不够、预算造价得到的数据不准确等问题,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这就使得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变得格外重要。通过BIM软件能够实现建筑产品的多维转化,使建筑物更直观,并且数据信息得到共享,促进了各单位之间的配合,能节约时间,减小工程失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BIM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对于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1 BIM技术简介与意义
建筑信息模型简称BIM,模型以数字化、参数化形式进行构建,包含了建筑产品的构件信息、造价信息、项目信息,是一种实现了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工具。实行工程数据分析的自动化,为工程造价管理提供详细的数据库[1],使得造价信息在各个阶段之间、各参与方之间能顺利传递及共享,从而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实现工程造价的实时动态管理。BIM 技术主要应用于项目管理,大多集中在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将逐渐改变工程造价管理的行为模式,并能有效控制能源消耗,降低成本,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缩短工期。
2 工程造价管理弊端
工程造价管理是运动科学、技术原理和方法,在规定原则下,为确保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和有关各方的经济权益而对建设工程造价和建安工程价格所进行的全部业务行为和组织活动。传统的造价文件编制过程可概括为图1。
图1 传统造价文件编制过程
2.1 管理制度滞后
自20世纪 50 年代以来,传统的造价管理体制一直沿袭着之前的经济管理办法,我国的经济体制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工程造价方面的改革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我国目前的工程造价基本通过CAD图纸进行造价预算,由于造价人员可能对工程量误算或者漏算,形成不必要的重复,一定程度上导致“三超”问题的发生,给建筑单位带来重大损失[2]。
2.2 造价过程相对分离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型的建筑物(例如高层公共建筑、大型桥梁工程、体育场等)逐渐增多,进而带来项目数据管理的难度增大。传统的造价管理跟不上建筑物日益复杂的结构所必须的精密化要求。同时管理部门众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少,数据共享难以实现。
2.3 数据时效性差
我国计价方式主要包括定额计价及工程量清单计价。造价数据是工程造价的基础,工程的全部造价信息只有在工程结算后才能准确知道,造价数据基本都是后期获得,并不具有实时性,这就容易形成不可避免的造价纠纷问题。目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程度低,造价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更新和审查。
2.4 地区差异
每个省市都有各自的标准定额以及计价准则[3],因此,某个地区的资深造价预算人员并不适用于其他地区,这样也就形成了地区差异。
2.5 管理人员主动意识差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管理人员往往缺乏主动控制的意识,经常是在问题产生后才去想办法解决,导致不必要的麻烦。建设项目整个造价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细化到不同点。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并没有对每个点进行详细的造价分析,经常项目结算完之后才发现与预算偏差较大,此时采取措施显得为时已晚,造成的时间、资金和人力上的浪费。因此,必须提高项目参与各方主动控制的意识,增强各阶段间的造价管理连接,让各阶段的造价都能得到控制,这样才能使项目投资效益发挥到最大。
3 BIM造价管理特点
BIM 技术可以对工程进行整体分析,应用于项目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各阶段,实现项目全寿命周期的信息共享,提高项目不同参与方的协调工作,帮助管理人员对项目较好管理,减少施工偏差,其特点可概括为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输出性。
3.1 建筑可视化
当今,建筑项目工程的CAD施工图纸基本上都是二维平面图,平面图中的构件仅仅通过线条式表达,这种方法能应对简单的建筑模型,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化,二维图纸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快速发展。而BIM技术能将原本的二维的线条式平面图转换为多维(三维及更多)立体模型,描述出工程完整的信息(施工、设计、维护等信息和工程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等),将建设项目的物理信息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使建筑产品更加逼真地展现于眼前,同时项目的各个参与方能更加直观地了解某个节点的难点,加强了管理者对建筑产品的认知,促进了建筑过程中各阶段的交流,避免了各种误差的发生。应用BIM技术,能对施工方案进行最经济、合理的优化调整。
3.2 专业协调性
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各部门之间的沟通缺乏,容易导致一些赔偿(工期、资金)的产生。良好的沟通协调能保证施工的顺利完成,BIM模型包含了整个建筑项目的全部数据,方便共享,因而BIM为工程的各个参与方提供了优越的沟通平台,在BIM中就可以实现信息的沟通,节约时间的同时又提高工程的管理质量。BIM技术将整个建筑项目的组织协调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3.3 建筑模拟性
传统的施工图纸仅对建筑产品进行二维展示,比较片面。而BIM技术可对建筑产品进行真实模拟。模拟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模拟建筑产品的模型,进行三维展示;二是可以将施工过程进行动态模拟,例如对项目中复杂的施工工序进行精细化模拟。
3.4 项目优化性
BIM技术可基于模型来模拟和优化复杂项目的施工方案,选择出一个有效且可行的施工方案变得更加容易,同时使现场管理及施工人员更加熟悉建筑施工过程,优化了建筑工程施工各个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真正实现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
3.5 可输出性
BIM模型数据库是由参数化数据构成,建筑设计图通过碰撞检查和设计修改,最终导出最佳的综合施工图。
4 BIM造价管理制约因素
4.1 BIM 标准体系不统一
各项模型标准在建设项目各个阶段都进行了定义,且诠释了模型应用到实际施工中的流程。但是在工程造价方面,仅表达了构件信息和应用流程,具体的操作方法以及怎样从设计到建筑模型的应用,都没有详细表示,这就削弱了BIM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对于BIM 标准,我国目前还没有确定,在建筑业推广BIM应用环境并不成熟[4]。
4.2 认知度不够
当前的建筑市场相对来说比较封闭,大部分城市仍然对其陌生,政府各方应加强BIM的推广。BIM的发展在国内仅仅是刚开始,这种技术并没有得到重视,实际案例也并不是非常多。而且很多相关设计人员习惯使用以前的设计方法,对建筑行业的发展和整体认知度完全不够。
4.3 缺乏专业人才
在一整套BIM技术的造价管理体系中,造价人员务必提前加入到工程建设中,参与到各个过程(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及验收),并能熟练掌握BIM技术和造价管理知识,能够制定出基于BIM的管理方法,通过各项造价工作的管理来实现各参与方之间的组织协调和信息共享。根据目前各大招聘网站上的信息,我国的BIM方面人才缺乏,BIM技术人才不仅对建筑技术熟练,而且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因为BIM技术和计算机密不可分。同时BIM软件繁多,更增加了其应用的难度。人才的缺乏使BIM技术无法直接渗入到实际造价管理中。
4.4 费用高
BIM技术应用于工程造价中,需要由多方(业主、设计、咨询、施工等)共同参与进来,实现建设项目在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各参与方和各专业之间协调组织及信息共享,因此,需要塑造一个由软件、硬件集成的大型BIM平台[5],这样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BIM技术的高费用也是阻碍其在造价管理中应用的重点。
5 结 语
BIM 技术的优异性(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输出性)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有很大的潜在价值,是保证建筑的施工效果是否能高效地进行的关键步骤。虽然由于一些制约因素(BIM 标准体系不统一、认知度不够、专业人才缺乏、费用高等),导致当今的BIM技术并没有广泛应用于工程造价管理中。但是在不久之后,我国必将克服困难,广泛运用BIM技术,使我国的整体管理水平实现突破和飞跃。
[ID:0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