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英雄”陈薇: 愿一生和病毒短兵相接

2020-10-15陈皓

青春期健康 2020年18期
关键词:陈薇博拉临床试验

文/陈皓

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安全专家,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她阻击非典,牵头研制的重组埃博拉疫苗,突破了世界性难题,让中国完全自主研发的疫苗走出国门,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她就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陈薇。

携笔从戎不言悔

1966 年,陈薇出生于浙江省兰溪市,从小酷爱读书,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她18 岁考取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获得浙大保送清华大学的唯一资格,进入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攻读硕士。

陈薇性格活泼,爱好广泛,活动能力强。她热爱文学,读研究生期间,做过2 年清华研究生通讯的资料整理工作;她爱好舞蹈,每到周末都会光顾学生食堂舞会,亲自组织过联谊舞会,因为清华的女学生比较少,她还会邀请其他学校的同学参加;她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是清华学生服务社咖啡厅的第一批女服务员。

陈薇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只有3 名女生,陈薇学的又是热门专业,成为众多大公司争抢的“香饽饽”,于是,很早就与深圳一家著名生物公司签了约。1990 年12 月的一天,陈薇按照老师的要求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取回实验需要的抗体,第一次看到了高尖端的科研设备,第一次知道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存在。它是1951 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命令,由从全国抽调的最优秀的科学家组成,承担着国家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特殊使命。那一刻,陈薇有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能投身其中,贡献自己的才智。她在人生的路口,做出一个重大的选择:放弃签约公司,到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锻造锤炼自己。

陈薇参军的想法一经说出,就招来了一片反对声,家人和朋友都不理解:一个女孩子,为什么有看得见的高薪白领生活不懂得珍惜,偏要去做枯燥辛苦的科研?父母告诫她:“人生的紧要关头就那么几步,切不可一时头脑发热,匆忙决定。路是自己选择的,认准了,就要坚定地走下去。”陈薇也诚恳地说出了心中的想法:“搞科研是辛苦,看不到效益,但价值不一样,意义大不同。”父母拗不过陈薇,只好随她去了。1991 年4 月,她顺利特招入伍,开始了携笔从戎的军旅生涯。

陈薇在做实验

拥有坚强的家庭后盾

刚到军事医学科学院时,陈薇遇到的困难比预计的要多得多:单位地处偏僻,部队生活单调清苦,同期特招入伍的人陆续离开,与同学的薪资相差好几倍……但陈薇一直没有选择离开,她坚信,个人的职业选择只有与国家的需求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她发现自己越来越热爱生物防御研究的工作,肩上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心中有一种自豪感。当然,这与一个支持她的丈夫是分不开的。

都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1989 年,正在清华读研的陈薇和山东同学相约,利用五一假期去爬泰山。在北京开往济南的列车上,她邂逅了一位帅气的男孩,两人聊得很投缘。男孩名叫麻一铭,35 岁,是青岛一家葡萄酒厂的技术员,到北京出差后正返回青岛,麻一铭幽默健谈又热情,陈薇对他的印象很好。下车前,当麻一铭向她要电话号码时,她想都没想就将宿舍刚装的座机号码告诉了对方,麻一铭如获至宝。陈薇回到学校后,不断接到麻一铭的电话,对她嘘寒问暖,关怀有加,并专程到北京来看她,直觉告诉陈薇,这是自己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1992 年,两个相爱的人走到了一起。婚后最初的生活是艰苦的,麻一铭主动承担了大部分家务,让陈薇安心做医学科研。陈薇只要有空闲,也会主动帮忙,这时,麻一铭总是将她拉开,笑着说:“我做家务,你搞科研,我也是在为国家做贡献呢!”

陈薇陪孩子亲子阅读

陈薇的单位离家很近,只要不出差,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忙起来常常没日没夜,没有时间概念。麻一铭人在家里,心里挂念着妻子,时不时站到阳台上看着她的实验室灯光发呆。只要看到灯光熄了,就马上跑下楼接妻子回家。尽管陈薇事业上一路高歌猛进,职务也在发生着变化,现在已经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的所长,但在麻一铭的眼里,陈薇永远是他骄傲的公主、手心里的宝。

与“毒”共舞数十载

1995 年,陈薇考取微生物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基因工程专业;3 年后博士毕业,被选入军事医学A 类人才库,同年,陈薇生下儿子,只在家休息了一个月,就匆匆回到实验室,又开始不眠不休地钻研实验。陈薇的不懈努力,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2002 年,她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开始领衔重大科研任务并崭露头角。

陈薇带领团队在广州抗疫

陈薇儿子亲吻电视上的她

2003 年,非典疫情肆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全国上下展开。37岁的陈薇临危受命,冲上一线,她带领团队率先分离出病毒,找到非典元凶;在广州一线医院采集非典病毒标本,每天与高浓度病毒零距离接触;冒着生命危险,在安全三级负压实验室一待就是八九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与团队成功研发出我军首个非典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全国6 个省市、83 家医院、1.4 万名医护人员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 喷雾剂”后,无一人感染非典。而在与非典病毒搏斗的100 多个日日夜夜里,丈夫和4 岁半的儿子只能在电视新闻中看到她的身影。一天,《东方时空》节目里正在播放她接受采访的镜头,思母心切的儿子飞快地跑到电视机前,亲吻着电视屏幕里的妈妈,丈夫抓拍到这精彩的一幕。后来陈薇看到照片中的儿子,忍不住泪流满面。

因为在抗击非典期间的突出贡献,陈薇获得了“2003 年度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和“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面对种种殊荣,她对媒体记者坦言,院里有着淡泊名利的传统,但她仍然看重荣誉带来的机遇,“有了这些荣誉,我就有了结交优秀朋友的机会,和这些朋友交流,可以给我很多灵感,有些东西是在单纯的科研环境下体会不到的,这对做科研很有好处。”

2008 年5 月12 日, 四 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陈薇是国家抗震救灾防疫小组的组长,组织专家连夜编写了《灾区卫生防疫知识手册》,又第一时间冒着余震带队入川,在废墟上奋战2 个多月,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汶川归来后,她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北京奥运会安保工作中,担任着包括鸟巢、水立方在内的20 个场馆的现场安保队长,成功处置了多起生物疑似事件,被评为原总后勤部“援奥工作先进个人”,为平安奥运建起一道生物盾牌。

2014 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大规模暴发,致死率高达50%~90%,一时间全世界谈“埃”色变。其实早在10 年前,陈薇就已经带领团队研究埃博拉病毒,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10 年后的病毒已经发生了变异,为了与病毒争时间、抢速度,她果断决定前往非洲一线。9 月,陈薇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首个进入临床的新基因埃博拉疫苗,并拿到了境外临床试验的准入证,取得了我国自主研发疫苗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随后,他们赶赴新疆,给援非的维和官兵接种了埃博拉疫苗。2015 年5 月,陈薇带着团队走进塞拉利昂,在当地开始了二期临床试验,为疫区人们打开了生命的希望之门。同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已经终止,世界为之惊叹,她也因此被誉为“埃博拉的终结者”。

陈薇团队庆贺埃博拉疫苗研发成功

陈薇(左五)赴非洲对战埃博拉

曾经有人问陈薇:“去疫区那么危险的地方,万一回不来怎么办?”她的回答很干脆:“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我该做的,我愿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

实至名归的人民英雄

2020 年,新冠肺炎来势汹汹,疫情就是军情,疫区就是战场。1 月26 日,陈薇闻令而动,带领军事医学专家组驰援湖北武汉。为了与疫魔赛跑,第二天,团队就搭建好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和检测平台,形成日检千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

疫苗是终结新冠肺炎最有力的武器,陈薇和团队身负使命,夜以继日地研究,经过50 多天的连续奋战,终于在3 月16 日,国内第一个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新冠病毒疫苗诞生,并获批正式启动临床试验。陈薇身先士卒,注射了第一针疫苗,她用实际行动证明着自己对研究成果的自信,体现了一名科学家对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陈薇团队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武汉市民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4月10 日,第一批108 位接受疫苗Ⅰ期临床试验的志愿者,健康状况全部良好,结束集中医学观察;4 月12 日,第二批508 名志愿者参与疫苗Ⅱ期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这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Ⅱ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

陈薇团队疫苗进行Ⅲ期国际临床试验

《柳叶刀》在社交媒体公布研究结果

实验室里的陈薇

5 月22 日,陈薇团队在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第Ⅰ期临床结果,这是世界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7 月20 日,再次在《柳叶刀》发表Ⅱ期临床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单次接种该型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28 天后,99.5%的受试者产生了特异性抗体,89.0%的受试者产生了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为人体对抗新冠病毒感染提供“双重保护反应”。目前,该疫苗Ⅲ期国际临床试验正在有序推进。

陈薇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2020年8 月11 日,为了表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弘扬他们忠诚、担当、奉献的崇高品质,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病毒猎手”陈薇,实至名归!

如今,世界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疫情防控、疫苗研发,显得比以往更为迫切。陈薇建议国家应该建立防疫白名单,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学家体制,长期支持一批团队一辈子只做某种病毒或细菌的深入系统研究。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做到防患未然,有备无患。

猜你喜欢

陈薇博拉临床试验
探讨配偶参与式健康教育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健康行为与妊娠结局的影响
美国特战司令部参与抗衰药临床试验 合成一百余种新型NAD+增强剂
品管圈在持续改进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全周期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陈薇 不辱使命 坚定前行
参加临床试验,也要“顺道”
做事如做药
脑瘫私生子引发婚姻风暴
——博士跳楼
脑瘫私生子引发婚姻风暴
直面“埃博拉”之惧
埃博拉魔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