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伴浸润性癌一例报道
2020-10-15蔡正华包善华仇毓东李刚
蔡正华,包善华,仇毓东,李刚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胰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8)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tubulopapillary neoplasm,ITPN)是罕见的胰腺肿瘤,其发生率约占胰腺外分泌肿瘤的1%,最早由Yamaguchi等[1]在2009年提出并命名,2010年WHO正式将其列为胰腺导管内肿瘤的亚型[2]。由于其发病率低,关于ITPN的临床病理资料仍十分有限,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ITPN伴浸润性癌病例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如下。
病 例 资 料
病人:女,70岁,因“上腹部疼痛1月余”于2019年4月7日入我院,既往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入院体检:血压145/85 mmHg,上腹深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见其他阳性体征。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1.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10.8%,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指标等未见明显异常。上腹部CT提示胰腺颈部及体尾部可见大小为7.3 cm×2.4 cm的稍低密度肿块影,病灶与主胰管相通,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延迟强化(图1A、B)。术前超声胃镜检查提示主胰管全程扩张,主胰管内分布较多低回声管腔样囊实性病灶,并可见壁结节形成(图1C、D)。经胰腺多学科讨论,术前诊断为:①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全胰,主胰管型);②高血压病;③2型糖尿病。建议行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遂于2019年4月11日行手术治疗,术中探查全胰肿大,质地硬,与周围组织及血管境界可,遂按术前规划行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全程用时270 min,术中出血1 000 ml,未输血。术后病人恢复可。出院后给予胰岛素及胰酶肠溶胶囊替代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治疗。
术后病理:主胰管内距十二指肠乳头胰管开口3.5 cm处见大小为8.5 cm×4 cm×2.5 cm的灰白色肿块,实性,质地软,未见黏液分泌(图2)。镜下见扩张的导管内管状腺体呈背靠背样排列(图3),黏液分泌少,伴浸润性癌形成,中-低分化,淋巴结共检出6枚,未见癌组织转移。免疫组化检测结果(EnVision法,图4):CK7(+),CK19(+),MUC1(+),MUC2(-),MUC5AC(-),MUC6(-),Ki67(约50%+)。结合HE染色及免疫组化结果,符合ITPN伴浸润性癌形成,病理分期:ⅡA(T3,N0,M0)。
讨 论
ITPN是源于导管上皮细胞分化生长于胰腺导管内的实质性肿瘤,Yamaguchi等[1]在2009年报道了10例胰腺导管内肿瘤,由于肿瘤呈管状乳头状生长且病理及免疫组化均与IPMN有差异,遂将其命名为ITPN。2010年WHO将ITPN归类为胰腺导管内肿瘤的一个亚型。ITPN发病率较低,占胰腺外分泌肿瘤的1%,占胰腺导管内肿瘤的3%。迄今文献报道共约60例。
ITPN发病年龄大多在35~80岁,平均年龄约66岁,无明显性别差异。病人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多因上腹痛或体检发现胰腺占位就诊,少数表现为呕吐、黄疸、体重下降或糖尿病加重。Date等[3]回顾性分析58例ITPN病例,其中34例(59%)肿瘤位于胰头部,19例(33%)位于胰体尾,3例(8%)肿瘤分布于胰管全程。术前诊断ITPN常较困难,一方面病人症状不典型,且肿瘤标志物通常无明显升高,另外与其他胰腺囊实性肿瘤如IPMN、黏液性囊腺瘤(MCN)及胰腺导管腺癌等鉴别较困难。Motosugi等[4]对11例ITPN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肿瘤在CT不同时相可见胰管内稍高密度影并胰管扩张,结合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可明确胰管内占位及远端胰管扩张。上述征象均间接提示胰管内占位,最终明确诊断仍需病理学检查。ITPN诊断时需与IPMN相鉴别,其要点有三:第一,ITPN呈实性占位,质软,黏液分泌少,而IPMN多为囊性变伴丰富的黏液分泌;第二,ITPN多以管状生长方式为主,可见特征性粉刺样坏死,细胞内外黏液少,肿瘤细胞多伴重度异型,而IPMN多呈乳头状生长;第三,免疫组化特征上,表达CK7、CK19、MUC1多提示肿瘤为胰管上皮来源,分泌性黏蛋白MUC2、MUC5AC阳性多提示壶腹来源或结直肠来源,由于IPMN在病理学上可分为胃型、肠型、嗜酸细胞型、胰胆管型,因此可联合免疫组化将两者相鉴别[5]。本例肿瘤细胞CK7(+)、CK19(+)、MUC1(+)、MUC2(-)、MUC5AC(-)、MUC6(-),符合ITPN免疫组化表达特征。
目前对于ITPN的治疗,根治性的外科手术仍为首选方式,根据病变的部位可选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及全胰切除术[3]。目前对于ITPN伴浸润性癌者术后辅助治疗方案多为吉西他滨或卡培他滨,由于发病率低,其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6]。
由于目前ITPN发病例数少,有关其预后的临床资料仍十分有限,从Date等[3]对58例ITPN资料回顾性分析来看,其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7.3%、80.7%、80.7%,伴浸润性癌者术后5年生存率约81.5%,即使伴有肝转移、淋巴结转移甚至复发,其生存期通常超过2年,预后相对于胰腺导管腺癌及IPMN伴浸润性癌要好[3]。国内也有学者提出,ITPN浸润深度小于0.5 cm者预后相对较好,超过1 cm则可能出现淋巴结转移及复发等,在诊断及治疗上应参照胰腺导管腺癌[7]。截至发稿前病人复查无明显异常,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