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修炼
2020-10-14卞华锋
卞华锋
摘 要:美好的教室环境促进学生形成美好的行为;学生美好的行为离不开班主任精心培育;班主任美好的心灵也带动家长变得更加美好。
关键词:环境;行为;启发;家长
门前有块空地,附近居民竟然把它当成了堆垃圾的地方。如何让大家不再倒垃圾呢?插上“禁止倒垃圾”提示牌,没有效果,最后主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垃圾铲成一堆,砌成花坛,糊上水泥,勾出图案,堆上细土,栽种花苗。从此,附近的居民再也不来倒垃圾,还把家里珍贵的花木奉献出来,为这小小的花圃增美添色。故事告诉我——只有用美才能启发更多的美,班级管理亦是如此。
一、最美的环境启发最美的行为
一个垃圾堆积的地方,大部分人会产生“多仍些破铜烂铁”的想法。而到一个整洁美丽的地方,你想扔一片废纸,都不忍下手。同理,一个整洁的教室,谁都不想破坏它的美丽,哪怕黑板下面多了一些粉笔灰,都感到有损教室颜容。
教室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家,打造教室的家文化,黑板是干干净净的,讲台是清清爽爽的,图书角是整整齐齐的,花台是郁郁葱葱的,卫生角的劳动工具都是隐藏的。这样的环境是美的,带给学生不仅是视觉上的感受,更是心灵上的影响,也是规范意识的渗透,学生更容易从心灵深处与环境契合,从而自己的言行也会更为规范。
打造最美教室,把学习环境做漂亮似乎是一件最简单的事情,但简单的事情做一百遍,每天做,也就不简单了。环境育人,有序整洁的环境容易孕育有序规范的行为。例如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大家都在安安静静看书,多出一两个打闹的,班级的舆论会对他强烈谴责;反过来,如果大家都在打打闹闹,静心看书的人倒成了另类。
德育过程中不仅要讲爱国主义、讲学习雷锋这些高尚的品格,更要讲保持安静,讲究卫生这些看似简单的常规纪律,打造雅行教育。江苏省及时推出“八礼四仪”教育,“八礼”指仪表之礼、仪式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餐饮之礼。“四仪”指入学仪式(7岁)、成长仪式(10岁)、青春仪式(14岁)、成人仪式(18岁),以此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教室里张贴着相关教育内容进行宣传,创设礼仪文化氛围,时时刻刻提醒学生注意文明,班主任再借此开展教育活动,强化仪式感,形成美好行为。
二、最美的行为需要长期培育
开学第一天,不急于进行语数外教学,而是着重进行文明礼训,这不只是仪式,更是要反复练习巩固,内化为习惯。如学生书包挂在椅背前,桌肚子里右边放文具左边放书本,窗户统一朝讲台方向推开,午餐开饭盒拿勺子统一行动,学生排队做到“静快齐”,放学家长排队一对一交接,这一切都要规范统一。
苏州网络平台一篇文章《开学来临之际,你想知道老师包里的哪些“小秘密”》列举了苏州各学校的8位教师随身带到学校的手提包,其中有我们学校的范华老师,她的包里就是一本笔记本电脑。用来做什么的?课间她就在班上用笔记本电脑办公,同时看住班上的学生,在科任老师离开课堂的其它时间,都是她承包了班级。也许你会认为这位班主任管理无方,不能放手学生。但当你真正在一线教学,你就会感到对调皮的班级只能先采取全程跟踪式管理。因为班级人数多,而且有两个特殊学生随班就读,这种保姆式的管理方式可以确保班级安全运行。特别是低年级和有特殊学生的班级,如果课间不对学生进行管理,那么出事的可能性会很大,校园欺凌、校园伤害都是在老师监管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发生的。
魏书生说:最好的管理是让学生自我管理[1]。作为一个在普通学校做一线班主任的我,实在不能想象魏书生,李镇西,是怎样做局长、校长的同时还担任班主任的。1999年李镇西担任副校长,同时担任三个班的副班,出差半个月,期间班风良好,秩序井然,广播操比赛全校第一。1996年他担任两个班班主任,学校田径运动会时外出开会数日,班长代理班主任工作,班级在运动会上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三名[2]。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普通小学的孩子,哪怕班主任缺位一天,也不能实现班干部带领学生自我管理。不知是“班情”的不同还是没有特级教师的超能力,普通老师只能向身边的广大同事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盯在班级。也许所谓的“学生自我管理”只是一种理念,魏书生、李镇西那样若干天不与学生见面,班级依然井井有条,这样高难度的操作不易推广。老师管理班级可以逐渐由紧到松、由扶到放,但踏踏实实、细致管理、常抓不懈才是人间正道。
三、教师的美启发家长的美
春晚小品《占位子》道出了家长抢夺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沈腾”为了自己孩子,到学校和众家长争夺所谓的“学霸区”,可笑的是竟然抢错了班级。现实中类似这样自私自利的家长并不少见,他们是会插手和影响班主任的工作,真的是把教育的力气都“使歪了”,自顾着抢夺优质教育资源,而不懂得陪伴孩子,教育孩子。实践中发现,往往是这些争夺座位的家长,最缺少亲子关怀,他们的孩子也容易在父母的影响下“走歪”。遇到“使歪了力”的家长和“走歪了路”的学生,老师要修炼的基本功就是和善地对话,耐心地引导,运用你的智慧和美德感化家长。
很多家长也不是不想管自己的孩子,他们是真的不会管。例如:班上有位孩子平时偷懒不肯做家庭作业,家长忙着跳广场舞几乎不管,有一天家长骄傲地把她的手机给我看:“你看我儿子多聪明,不知什么时候用手机支付了580元,买了这套网络课程。”关键是,这件事让他感到骄傲,这太令人害怕了。果真不久,这位家长哭着给我打来电话:“老师帮帮我吧,我实在管不了他了……”十岁不到的小孩用你手机支付几百元都不需要请示,这样肯定不好管。我说:“一定帮你,但你一定要限制他的权力,特别是要限制他用钱……”老师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责任心来“赢得”孩子和家长的心,管教孩子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经过老师和家长协同管教,控制这名孩子的零花钱,家长也放弃了广场舞,每天监督他完成家庭作業,这孩子逐渐改掉了懒惰的坏习惯,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
教育者不是靠打骂,来战胜孩子、“赢了”孩子,而是要靠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孩子、“赢得”孩子。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3]。这需要大人给予孩子大量的鼓励,并要花时间训练孩子的基本人生技能。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赢得”孩子也就“赢得”了家长。老师在孩子面前的点滴付出,学生是知道的,家长是清楚的,爱可以赢得爱,当你爱生如子时,你会发现家长也是正能量满满的,会有爱心家长乐意为班级服务,主动为班上其他家长排忧解惑,向老师申请做亲子活动的组织者,报名为学校做义警、做志愿者……对学生负责,让家长认可,甚至有家长比你更关心这个班级,不是孤军奋战的你——最幸福。
“幸福是什么,就是无论我们多累,班上孩子一张张笑脸迎面而来,扑到我的怀里,亲切地叫一声老师。”这是2019年5月4日,苏州网络平台文章《新时代教师职业内涵培训从幸福出发》里的一段话。把教室当成自己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娃,把家长当成伙伴,把工作当成幸福,班主任要修炼的基本功就是:用美启发更多的美。
还记得那块空地吗?要想门前没有垃圾,就在上面种上美丽的花;要想教育不跑偏,那就用美启发更多的美。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最好的管理是让学生自我管理[J].江苏教育:班主任,2017.(39):1.
[2]杨菊兰.新时代班主任班级管理面对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