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鸣虫”意象研究之三
2020-10-14刘家琛时临云
刘家琛 时临云
《唐风·蟋蟀》是唯一一首单独描写蟋蟀的文章,全文为: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全诗只描写了“蟋蟀”这一意象,而诗中寓意也特别明显,无论是对一年即将结束,时光飞逝的悲叹,还是对不能过于贪图享乐,要多多考虑自己的本质工作,其他需求与忧患之处的思考,都流露出劝人勤奋与努力奋斗的主体思想,而作者也用蟋蟀的短暂一生描写了人的相对较长的一生,希望以此为借鉴,让人们珍惜时间,珍惜生活,努力奋斗,不能荒废大好时光的谆谆教诲。
以上便是对《诗经》中所存在的“鸣虫”意象进行的分析与列举,由这七种意象我们可以看出,在这几篇中所述的鸣虫所带来的特点或多或少与对应文章的主旨有一定的关系。螽斯类鸣虫产卵数量庞大,生殖能力强对应人们对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蟋蟀类鸣虫秋天繁盛,随着天气转凉逐渐衰落的特点显示了农时的更替,而蟋蟀被称作“促织”这一别称,也勉励了人们不荒废时光,努力奋斗,奋发图强。“草虫”在野外鸣叫让人心绪万千,便有思夫思妇之感。而蝉在夏天数量庞大,聒噪不停正如百姓的诉求与哀怨,把蝉声类比为百姓之声。而“螓”的身姿体态优美,头顶有绚丽的花纹正好比女子的形象。因此,《诗经》中昆虫的意象象征都与其特征相符,带来的意象也各不相同,值得人们探究。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为一体,反映了当时人民生产生活、爱情、劳动、婚姻、风俗、战争、徭役。从微观角度来看,《诗经》描述了民生,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从宏观角度来看,《诗经》描述了周王朝五百年由盛转衰的过程。《诗经》所记录的西周至春秋年间,正值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期。社会伦理关系逐步树立,这种社会伦理关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起决定作用,也对美学思想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诗经》现存305篇,被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记录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所以又称“十五国风”,包括160篇诗歌。《雅》包括《大雅》和《小雅》,记录了周王朝国都周围的乐歌,共31篇。《颂》在当代被广泛认为记录了祭祀与宗庙之乐,其中还包括了一部分舞曲。在305篇《诗经》中,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大致可以分为“赋、比、兴”,“赋”可以被简单理解为铺陈叙述,但是与普通的叙述不同,《诗经》中的“赋”是生动并且形象的,在《诗经》中,“赋”包括了叙述描写,心理刻画,联想悬想等等。《诗经》中“兴”可以被理解为“以物引物”,也就是借助一种事物引出另一种事物;“兴”在《说文解字》中被翻译为“起”,现代也保留了“兴起”这一含义。在《诗经》中,“兴”往往用在一章诗或者一首诗的开篇部分,借助其他事物为自己要描写的内容作铺垫。《诗经》中的“比”包含比喻、象征、同感,包括借物喻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等,而这些修辞形式的作用离不开“物”这一载体,这一载体也可以被称为“意象”。正是因为《诗经》中“比”的运用,使得《诗经》中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意象。经过清代学者顾栋高所著《毛诗类释》统计,《诗经》中有43种鸟类,40种兽类,37种虫类,16种鱼类,这个数据后来又被孙作云先生所更新,他统计《诗经》中动物多达109种,包含35种鸟类,26种兽类,33种虫类,15种鱼类。另外,《诗经学》这一著作的作者胡朴安认为《诗经》是博物学的鼻祖,他研究的《诗经》中共有105种草类,75种木类,39种鸟类,67种兽类,27种虫类,20种鱼类,通过这些数据,由此可以看出《诗经》中意象之多,涉猎之广。正是因为這些生动的意象,给人们带来内心的感触,所以才会经久不衰,广为流传。在对《诗经》中意象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意”和“象”这二者的和谐同一,其二者是具有关联性的,不能只看到了外表物象的特征,忽略了内在的引申含义。也不能只看到内在的引申含义,而忽略了其外在的表象。按照修辞学[]这一理论,我们可以通过《诗经》当中的意象在其表现手法的艺术性的现实情况,《诗经》当中意象可以被划分为象征性,比喻型和描述型,这三者是相辅相成且和谐统一的。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时至今日,我们依旧在读诗,作诗,这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同样也是文明的传承。而鸣虫,这一小小生命,同样从上古时代经过一代一代繁衍生息保留到了现在,每到盛夏初秋,夜晚总有秋虫鸣叫,而民间“玩儿虫”的习俗也有了传承,小小秋虫不仅仅只会鸣叫,同样它也是一种精神文明。我们不仅仅要探讨《诗经》中的鸣虫文化,我们更应该注意到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我们的祖祖辈辈不辞辛劳,将这些文化留给我们,我们就有义务将它们传承下去,凭借我们的努力奋斗让它们源远流长,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扬光大。《诗经》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的意象之多堪称一个古代的自然博物馆。它承载了上古居民的生命意识,同时也传达了先民们对图腾和生殖的崇拜,对人生苦短的悲叹,对思念之情的表达。
鸣虫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给人们的夏天带来了清脆的鸣叫,而《诗经》的悠悠语句,给人们的精神文明带来了阵阵甘露。本文以《诗经》中的鸣虫意象为研究方向,经过资料查找,归纳总结等过程,形成了一套在《诗经》中“鸣虫”意象的研究体系。在文中通过把常见鸣虫分类,分为“蝉”,“螽斯”,“蟋蟀”三类,分门别类做了罗列分析与探究。我们通过这些语句,可以看到《诗经》中的文化精神与时代印记。“鸣虫”作为一种小生物,在地球上存活了无数年代,而它们的特征也给诗人想象,形成了“鸣虫”意象,这些意象描写了先民们诚挚的热情。“鸣虫”意象创造出了客观环境与主观情景的交织,营造出了意象美,给人带来诚挚的情感,同时也巩固了《诗经》在中国文学以及诗歌史上首屈一指的地位。
总而言之,研究是永无止境的,这一论文的完成并不代表学术研究的完成,笔者以后应该更加努力,更深钻研,去研读更多文学以及生物学资料,争取获得更深的研究成果,争取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鸣虫文化以及诗歌文化方面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