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学生社交焦虑障碍的心理干预

2020-10-14张家彬

青年生活 2020年31期
关键词:大学生

张家彬

摘要:当前,大学生面临复杂多样的社交焦虑障碍,因经验不足、思维发育有限、心理发展和身体发育不协调、对外部社会适应能力不足、自身的抗逆力欠缺等原因导致其在人际交往中受到阻碍,从而产生社交焦虑症状。社交焦虑障碍主要存在普通型和特定型两种,产生社交焦虑障碍的原因受到主观、客观等各类复杂多样因素的影响,因我们要全面、综合地看待,进行多因素分析,从而更好地采取解决对策。笔者通过对大学生社交焦虑障碍的表现进行分析,研究影响因素特征,并探讨针对大学生社交焦虑障碍的各种心理干预方法,对比分析各类方法有效性及局限性,为帮助大学生克服社交焦虑障碍提供有效的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焦虑障碍;心理干预方法

一、社交焦虑障碍的定义

19世纪中后期,国外学者弗洛伊德对焦虑进行研究,他指出焦虑神经质与神经衰弱密切相关,并于1894年以文献形式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由此揭开了诸多专家学者关于焦虑问题探索的序幕。社交焦虑障碍是指当个体处在被他人关注的社交场合中,当事人由于非常害怕被别人负面评价,从而产生过度的担心和恐惧,并常伴随着一些植物神经性症状,比如心跳加速、脸红等。社交焦虑障碍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普通型的,也就是患者对所有的社交场合都产生恐惧;第二种是特定型的,也就是他们只在一些与他们职业相关的场合中表现出过度的恐惧。

二、社交焦虑障碍的成因

(一)主观方面。个体之间从出生开始就存在差异性,遺传、生理、性别、思维、社交技能的缺乏等都对个体以后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有关研究表明,社交焦虑障碍与个体的主观发展有紧密关系。有学者指出青年社交焦虑障碍的出现与社交技能的缺乏有关,强调大学生因经验不足、思维发育受限等原因,在人际交往中受到阻碍,从而产生社交焦虑症状。也有观点认为社交焦虑障碍是否定性的自我评价以及错误认知的结果,早期的生活经历使个体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特定的看法。研究表明,青年产生社交障碍与其自身的生理、心理经历的巨大转变有关,部分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和身体发育不协调、对外部社会适应能力不足、自身的抗逆力欠缺等原因,导致在社交方面产生恐惧感,不敢独自面对来自社会的正常交往。

(二)客观方面。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人在情境中”,每个人的成长都与自身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家庭、学校及社会提供的生活环境。研究表明,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成员行为模式以及家庭的物质条件等要素,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都产生重要影响。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形成自己交际圈的地方,但是不正常的社会交往会影响他们的社交欲望。国外学者研究了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年心理障碍的影响,负性的社交经验往往给青年带来创伤,影响他们社交的自信心。另外,社会环境也应该为大学生正常社交能力的培养、健康社交心理的形成、积极社交行为的锻炼创造机会和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因此,大学生社交焦虑障碍的成因不能仅从主观或客观方面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其形成原因、严重程度等,我们要全面、综合地看待,进行多因素分析,从而更好地采取解决对策。

三、大学生社交焦虑障碍的表现

(一)自我评定方面。社交焦虑障碍青年大都表现为外显自尊,存在不恰当的心理防卫机制以及低自尊倾向,他们常常表现为自我贬值。国内学者通过将40例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测查,提出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多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大学生成长初期--青少年阶段时,个体从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对自我的认知,进而发展出自己的自尊水平。自尊是指个体自我中可进行评估的部分,意指个体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从而产生的对自己的评价。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与社交焦虑障碍有不同程度的相关,且外显自尊更倾向于对自我消极评价。也有部分学者的观点是社交焦虑障碍个体常常以假想他人的视角来感知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从而过度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其认为,消极的自我表征、低自尊倾向、高自我监控感都属于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表现形式。

(二)人格特征方面。社交焦虑障碍的大学生在人格特质方面也有不同之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在与外界主动交流、思维活跃度、善良、自信方面得分显著低于正常人群。社交焦虑障碍患者较为拘谨和不擅沟通交流,较少表现出创造性思维,在社交场合中常常表现出高羞怯,缺乏自信的人格特征。

(三)生理方面。大学生产生社交焦虑障碍后,往往自我聚焦过度,从而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严重时还有身体僵硬、头昏眼花、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当社交焦虑障碍患者进入到引发其不安的公共场合的时候,其主观体验的不良焦虑情绪会将注意转向自我,从而产生对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过度聚焦,自我夸大他人对自己的审视,进而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个体自身也会敏锐的感知躯体发生的变化,像双手颤动、身体僵硬、呼吸不畅等。

四、心理干预方法

(一)认知行为干预。认知行为干预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技术,其核心是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改变歪曲的信念或思维,从而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经典的认知行为干预技术包括暴露技术、放松技术、社交技能训练、认知重建4 个组成部分。关于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治疗主要以“团体、个体和网络传递”三种形式进行。

其中团体认知行为干预适用于社交焦虑障碍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安全、同质的环境,患者可通过团体人际互助方式建立成员间的情感信任,进而促进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重新认识、接纳自我,学习并锻炼新的社交技能。而通过研究比较团体和个体两种干预形式对于社交焦虑症状的改善效果发现,个体认知行为疗法比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效果更显著,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个体认知疗法主要用于调节回避以及自我聚焦,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于自我聚焦、负性期待以及事后加工方面更有效。与个体形式相比,团体形式虽然益处颇多,但也伴随着用时较长、高丢失率、无法深入缓解复杂症状等问题。

网络认知行为干预是将认知行为干预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利用网络来传递认知行为干预要素,大部分是以网页文本的方式进行,同时结合治疗师在线指导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注意偏向训练。注意偏向训练也叫注意偏向矫正、注意训练,是对个体的注意偏向进行改变或矫正的系统化训练程序 。目前运用比较多且成熟的注意训练程序有 2种,改版的点视觉探测任务和改版的视觉搜索任务,其主要作用是易化个体对中性刺激或积极刺激的加工,间接地使个体远离威胁刺激。总体而言,注意偏向训练基于计算机操作,相对简单,被试在家或学校即完成,以图片形式呈现刺激可增加实验趣味性。

(三)音乐放松疗法。音乐放松疗法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心身健康的目的。与其他心理治疗相比,音乐放松療法可通过营造轻松自然的娱乐氛围,引导患者深入体验内心世界、表达情绪感受,使患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自我成长,为社交焦虑患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关于音乐材料的选择,引进音乐本土化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分析,从而确定社交焦虑患者最佳的音乐模式。

(四)联合干预法。为了提高干预效果,往往综合多种干预方法,基于不同形式或环境进行对比,探索最佳干预方案。通过对认知行为干预和音乐放松疗法结合矫治社交焦虑的疗效进行分析,发现音乐疗法能较快缓解焦虑症状,虽然后期疗效不如认知行为干预,但两者联合效果更好,可能与音乐疗法能够较快地缓解早期紧张情绪以及躯体症状;认知行为疗法着眼于认知重建和行为改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有关。另外还有研究尝试将生物反馈疗法与认知行为干预联合治疗社交焦虑患者,发现干预方法的互补效果,联合效果优势显著。

综上所述,针对当代大学生社交焦虑障碍的各种心理干预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前,鉴于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复杂、新颖、多变的社会状况,调节情绪的脑区仍在不断成熟、调整。因此,今后研究应更多的从神经生理角度去解释心理现象。考虑到社交焦虑障碍的特点,联合干预在未来将更为普遍,两种及以上干预联合将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李辞,曹建琴,周郁秋,孙昊,苏红,宇虹.社交焦虑障碍大学生对面部刺激视觉加工的早期高度警觉:一项ERP研究[C].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2019:457-459.

[2]申紫薇.行为激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适用性——基于一例社交焦虑障碍的个案概念化研究[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北京医卫健康公益基金会.第十二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北京医卫健康公益基金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19:69.

[3]李家菊.听障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情绪调节策略及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干预效果[D].陕西师范大学,2019.

[4]卢小叶.针刺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大学生广泛性社交焦虑障碍临床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8.

[5]刘春梅.大学生社交焦虑障碍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6]李敬阳.社交焦虑障碍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

[7]许书萍.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解释偏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