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科学理性精神的核心内涵

2020-10-14赵中健

青年生活 2020年31期

赵中健

摘要:科学保证了对物质世界的准确把握,因而科学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活动和生存方式。科学文化是典型的理性文化。科学理性并不体现在科学结论上,而在于作为过程的“科学法庭”的存在。“科学法庭”保证了获得经验知识过程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保护了每个观点的“辩护”权利,这才是真正理性精神的诉求。科学主义想当然地认为科学真理是绝对的和永恒的,因而是非理性的。要克服科学主义就必须认清科学理性的本质要求,尊重每一个观点和声音。

关键词:科学理性;科学主义;科学法庭

中图分类号:NO3  文献标识码:A

一、作为基本生存活动的科学

科学深刻地塑造了人的生存活动,是人的在世方式之一,是人与世界最密切地打交道方式。笼统地说,人的生存活动有两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在现象世界中存在,就必然要与现象世界发生关系,无论是身体的实践活动,还是心灵的表征活动。而科学与这两种活动都密切相关,因为科学所关注和直接面对的就是现象世界,是最密切关乎现实世界的,科学在人与世界之间搭起了桥梁,因此科学也是最关乎人的现实存在和利益的。科学追求的是经验知识,是关于现实之物和现象的知识,关切世界的物质构成。而人最基本的生存活动就是与物质发生关系,所以科学塑造了人最基本生存活动的形式。

一方面科学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保证了心灵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常被用作“正确”的代名词。人的存在是要获得关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而通过科学方法可以保证对物质规律的准确把握。

另一方面,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创造出新的工具,不断改变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形态和形式。在当今社会,科学所具有的最重要的一个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所能转化为的技术成果。所创造出的技术成果不断改变着人的生存形态,不断延伸着人的感官,塑造了这个星球、宇宙的样貌和生活的样貌。科学技术是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总之,科学决定着我们对物质世界的整体理解,也是对我们生存方式的理解,可以说,科学本身就是我们的一种生存方式,是我们与世界打交道的一种方式。

二、科学理性精神的核心内涵

科学或知识源于理性,科学文化是理性最重要的成果,科学文化彰显着理性的权威。那么,在科学中最能体现理性精神的是什么?

科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尽可能多地收集经验证据,为一个科学观点进行辩护。观点的正确与否在于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经验证据的支持。换句话说,每个科学观点都有被实验检验的权利,没有人可以在实验检验之前随便决定一个观点的正误。而这就是科学理性精神之所在。在科学中,存在这样一个“科学法庭”,它保证了每个科学观点的“辩护权”。每个科学家都可以根据证据对所持有的观点进行辩护。没有一个科学观点具有先天的权威和正确性,每个证据和观点都必须经过“科学法庭”的审判。“科学法庭”是对科学活动中普遍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原则和程序的比喻。“科学法庭”是从程序和过程上保护科学理性。保护每一个观点的“辩护权”,同时拒绝承认任何一个观点“不证自明”的“绝对正确”的地位。所有的观点都必須经过“科学法庭”的经验辩护才能被“判决”。科学拒斥任何未经“法庭审判”的“想当然”的结论,拒绝任何独断和独裁,拒绝任何预先的立场和导向,拒绝任何傲慢与偏见。在原则上,任何一个观点都可以被质疑,并且每一个观点都拥有“辩护权”。

但即便是被“科学法庭”判定为正确的科学理论,也有可能会再次“对簿公堂”。没有一个观点拥有绝对的永恒的地位,“科学法庭”的判决只是暂时的正确性。“科学法庭”的意义并不在于保证其结果是永远绝对正确的,实际上也无法保证,因为理性精神拒绝这样的要求。而在于保证永远向每一个观点开放。每一个观点都潜在地需要被置于“科学法庭”之中接受批判和质疑。“科学法庭”要求人们既不能过分信任一个被判为正确的观点,也不能傲慢地拒斥一个未经审判的观点,即使它最初看起来是多么“显而易见”的“错误”。同时,也要小心对待已经被判为错误的观点,因为它有可能会被再次讨论。所以说,“科学法庭”要求用一种动态的观点看待知识。“科学法庭”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并且也无法得到一个绝对正确、亘古不变的真理,而在于保证“科学法庭”本身的存在,保证过程和程序的正当。科学不通过剥夺对手的“发言权”来战胜对手,恰恰相反的是科学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对手的“辩护权”。甚至于,科学其实并不预设对手和立场,当然也不预设结论,它接受一切通过逻辑实证方法和“科学法庭”程序所得到的结论,将它们暂时视作知识的成员。而这一点正是科学文化中所蕴含的人类最伟岸的精神——即所谓的“理性精神”,这是科学文化中最珍贵的精神,也是一切理性文化最核心的原则和要求。

追求知识同追求正义一样,需要保护每一个观点的“辩护权”,不管它看起来是多么正确或多么错误,都必须经过“科学法庭”才能对其下判断。只有经过“科学法庭”的辩论和审理,才能避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从而不断获得客观的真知。任何拒绝、回避辩论,甚至不允许辩论的行为都是与理性精神相悖的。科学知识的评判权永远向反对意见开放,允许任何人提出任何反对意见,从不强制性剥夺任何人提出不同看法的权利。在科学团体中并不存在类似于中世纪教会一样的机构,通过掌握包括审判权在内的一切权力、以强制性暴力惩罚手段为威胁来限制人们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科学从不害怕自己被改变或被推翻,因为它的目的只有一个:追求真知。科学也从来不傲慢对待任何一个事物,所以才能不断进步。因为与弱小和无知相比,傲慢才是人类生存的最大障碍。[1] 正如学者阿伽西所言,科学最重要的原则和精神在于,科学始终能够做到毫无保留地批判自身所创造出的成果,始终对未经反思、习以为常的东西持有怀疑,而这正是理性精神的核心要求。科学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事实,有些事实甚至能够推翻之前已有的结论。因此科学必须始终保持批判、谨慎和怀疑。 [2]xii 若非如此,科学就不再是科学。人类非理性的傲慢最终会将自己吞噬,而这正是科学文化所极力避免的。正因为相信着人有理性,可以凭借理性获得真知、实现正义,所以人们才愿意乐此不疲地追寻理性、维护理性,而理性的实现最重要的在于理性程序的保障和实现,在于最大程度地限制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三、科学主义对科学理性精神的背离

显而易见,现今科学不仅影响和改造了已有的文化,而且造就了新的文化形态——即科学文化。在科学文化逐渐上升为主流文化的过程中,不仅改变了社会的组织形态,还形成了新的价值观念。科学、技术和资本结合所形成的强大力量塑造了社会的形态,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现实利益。人们进而要求将“有用性”的标准泛化,并将其作为一切人类文化和整个社会的判断标准。这种“有用价值”逐渐成为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而能够带来“有用价值”的科学文化则逐渐被奉为新的神话和信仰,而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科学主义”。[3]

这是一种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工具论观念,即将科学知识作为手段和工具来实现其他的目标,讲求知识的功能和效用。我们更愿意相信科学文化和经验知识,就是因为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目标和满足需求,就目前来看,这种需求更接近于物质需求以及其关联的精神需求。在实践中,科学技术成果满足了我们的需求,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需求的膨胀。我们相信科学会无限进步,也相信我们的需求会不断得到满足,如此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科学主义的情形。

科學主义想当然地将科学看作是绝对正确、无限进步的,认为只要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所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科学主义认为在人类文化中,只有科学富有理性和智慧。极端的科学主义“毫无批判地接受当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这与科学本身的理性要求大相径庭。科学的确是最能彰显理性的文化之一,是人类运用理性得到的伟大成果。但是科学理性并不是唯一具备和彰显理性精神的活动。[2]vii科学理性并不在于“科学结论是绝对正确的”,而在于“得到科学结论的过程是绝对合理的”。对于理性来说,程序正当比结果正确更为重要。理性的要求实则是必须坚持程序正当合理。要克服科学主义,就必须坚守理性精神和要求——即保护“科学法庭”的存在,始终保持批判和怀疑态度。理性要求不同声音的存在,认为合理的争论和辩论是必要的,而“科学法庭”的存在正是为了保证这一点。科学理性鼓励争辩,拒斥迷信“权威”,更不垄断话语权。“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只有一种声音。”[4] 只有认清这一点,才能克服对科学极端迷信的科学主义。

参考文献:

[1]刘慈欣.三体全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

[2]Agassi, J. Science and Culture[M].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3.

[3]李醒民.科学对文化的影响[N].中国科学报,2018.2.12.

[4]李文亮.“健康的社会不应只有一种声音” 新冠肺炎“吹哨人”李文亮去世[EB/OL]. http://china.caixin.com/2020-02-07/101512460.html?NOJP,2020-02-07.

[5]孟建伟.科学文化哲学的三大使命[J].社会科学战线,2012(07).

[6]马新宇.康德现代性筹划中道德与科学的不同面向[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12).

[7]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8]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