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0-10-14云露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微企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但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也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制约着广大企业发展的步伐。本文就中小微企业如何更好的健康持续发展整理了几点思考建议进行思考。
关键词:促进;企业;思考
一、优化中小微企业协调服务机制
广大的中小微企业的主要成分是民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已经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在各个产业中占据了相当的经济比重,而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受机构体制制约,在中小企业对口管理、政策制定落实、指导服务、沟通协调方面机制相对滞后,工作开展不够顺畅。按照新修订的中小企业法加快建立一个层级更高更加统一的,涵盖面更广的中小企业指导协调服务机构,来畅通协调服务机制,为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在资源、市场准入、人才引进、知识产权、地电水气、社会保障、劳动用工等方面营造一个更加透明和公平的发展环境。
二、搭建中小微企业便捷的融资平台
转变观念,迈进资本市场。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成为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如何摆脱这种困境一直是政府和广大中小微持续聚焦关注的难点问题。造成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主要有以下三个客观原因:一是广大中小企业融资理念主要是重间接融资,轻直接融资;重银行融资,轻证券市场融资;二是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够发达,资本市场融资意识淡薄,企业信息不够充足;三是很多的中小企业自身也存在一些短板,主要是管理不规范、基础不牢固、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走进资本市受到了一些自身条件限制。面对当前中小企业的这种融资现状;一是帮助中小微企业搭建企业与金融机构交流合作的平台让企业了解资本市场对企业融资的意义;引导企业切实转变融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市场意识、大胆尝试、虚心学习、帮助企业抢抓住融资新机遇,推动企业走进资本的海洋。二是引导企业规范自身管理,尽快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打牢进如资本市场的基础。
增进银企互信,顺畅间接融资渠道。作为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微企业,融资主要还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其它金融机构为辅助的运作模式,而中小微企业普遍经营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资产抵押,信用评级较低,所以加大了企业直接融资难度,使一些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很困难,严重影响企业资金流动。可以通过进一步加大“助保贷”融资力度,增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心,帮助那些守信用、有市场潜力的中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资金支持。
三、引导中小微企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以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列,我国农村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如何与农产品加工业有机结合,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的一个方向。比如重庆咏熹餐饮文化有限公于 2011入驻X区某工业园区,该企业在重庆市乃至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对农产品原材料需求巨大,每年需求萝卜3000吨左右,辣椒200吨左右,生姜 200吨左右,青菜 200吨左右,但大部分原材料从外地采购,主要原因就是本地原材料產量低、价格偏高、品质达不到要求。X区可以通过重点发展扶持一些蔬菜种植业,引导农村成立规模化、专业化的种养殖合作社,提高原材料的质量和产量,降低成本;改善供给结构,加大有效供给,完成从原材料到加工企业的无缝对接,提高加工企业对本地区原材料的采购需求,吸纳更多农村就业或者入股参与其中,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龙头,带动农业和服务型企业,帮助农村种养殖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迈进,以点带面打通一二产业相互融合的上游通道。促使各产业间互促融合发展,为本土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和全区的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
四、加强中小微企业管理者教育培训
作为一个中小微企业,经营决策者的观念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够走多远,对企业的“生死存亡”往往至关重要,甚至超过了其他的企业发展因素。而中小微企业管理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培训,接受过高等教育在10%以下,总的来说缺乏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普片处于按部就班的经营状态,满足于“小打小闹”存在着小富即安固体思维。企业管理形式较为落后,通常以家族经营模式为主,绝大多数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阻碍了自身的做大、做强、做优。所以政府主管部门就应当创造更多的条件去引导企业;尽可能的通过广泛宣传、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外出考察,学习一些专业的管理知识,借鉴吸收先进地区企业发展经验,开阔视野、增强自生素质,从而转变发展理念,培养起企业家的“雄心壮志”,提升企业家的胸怀从而从上至下带动整个企业的到全面提升。
五、助推中小微企业品牌战略
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实施品牌培育试点示范工程,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中小微企业品牌。加快建立健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新媒体和新渠道作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树立地方品牌形象。
作者简介:云露(1990-),女,汉族,重庆人,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