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革命到底,抗战到底
2020-10-14马承祖
黄道是我党早期的活动家,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赣东北(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新四军的创始人之一。黄道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民族的解放、为人民的幸福、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
1900年5月21日,黄道出生于横峰县姚家乡一户普通农民家庭。早在青少年时期,他就参加了反对帝國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开始探索解救中国的道路。在就读南昌二中时,黄道与袁玉冰等先进青年成立了我省最早的进步社团——鄱阳湖社。1921年,他们将社团改名为“江西改造社”,通过创办社刊《新江西》传播马克思主义。1923年,黄道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后,在李大钊、陈毅的培养介绍下,由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之后,他相继担负起北师大党支部书记和北京学联主要负责人之一的重任,以坚定的信仰、高昂的斗志,站在北京反帝爱国学生运动的最前沿。
1926年,黄道与陈毅等一起积极组织并参与三一八运动。运动失败后,他奉组织委派重返江西,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生涯。在这一时期,黄道建立横峰县第一个共产党支部,组织领导横峰县农民运动;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准备工作;与方志敏、邵式平共同发起轰轰烈烈的弋横农民武装暴动,实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创建赣东北(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的创建发展过程中,黄道充分施展了一位政治家、革命家的卓越才能,先后担任赣东北特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等职务。每当方志敏直接指挥军事行动时,都由他代理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1年7月,黄道被派往闽北,先后担任中共闽北分区区委书记、闽北军分区政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带领闽北进入闽浙赣苏区的全盛时期。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在与党中央隔绝的情形下,面对十多万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封锁和“进剿”,黄道领导闽赣省边区军民,开展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粉碎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罪恶企图,为我国苏维埃运动作出突出贡献。1937年冬,根据党中央指示,他领导的闽北游击队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成为抗日武装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毅曾称赞黄道是“抗日的新四军的创造者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黄道先后任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常委,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宣传部部长兼统战部部长,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等职务。这期间,他高举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各项抗日救国主张,广泛团结一切爱国人士,充分调动各界群众的抗战积极性,为新四军、八路军的不断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黄道高尚的人格魅力、卓有成效的抗日救亡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崇敬和爱戴,也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恐惧。1939年5月23日,积劳成疾的黄道,被国民党特务用毒药谋害于铅山县河口镇,年仅39岁。
黄道是我们党的骄傲,更是家乡人民的骄傲。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身上表现出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革命意志、崇高的精神品质、求真务实的作风、真挚为民的情怀,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纪念黄道,就是要学习他坚持党性原则、坚定理想信念的政治本色。黄道从参加革命起,就树立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中,无论形势多么危急、环境多么恶劣,他的理想信念始终坚如磐石。在创建赣东北(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他坚定地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反对和排除各种错误路线和错误思想的破坏、干扰,为捍卫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党的先进性作出不屈不挠、义无反顾的斗争。特别是在方胜峰会议上,他和方志敏、邵式平一道,坚决批判了右倾错误思想,保住了深入开展武装斗争的大好局面。在极其艰苦的闽北三年游击战争中,他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经受了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在临终前,黄道嘱咐身边的亲人和战友:要革命到底,抗战到底。黄道对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以黄道为榜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性修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我们纪念黄道,就是要学习他坚持顾全大局、始终精诚团结的合作精神。在赣东北(闽浙赣)根据地创建和发展过程中,黄道与方志敏、邵式平等相互支持鼓励,一起并肩作战,成为密不可分的战友。当“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思想笼罩根据地时,黄道顾全大局,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保持了党内的团结协作。当闽北苏区先后隶属闽浙赣省和中央苏区管辖时,黄道坚决服从组织安排,领导广大军民开创了闽北苏区发展新局面。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黄道善于做友人及一切爱国人士的工作。他给国民党光泽县县长高楚衡、崇安县县长蒋伯雄写信,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吁,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作好准备。在主持南昌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工作期间,广泛开展爱国统一战线工作,全力争取各方面力量支持新四军。黄道一心为公、顾全大局的精神和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团结出凝聚力、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以黄道为榜样,切实做到讲政治、讲原则、讲风格,共同维护精诚团结的发展大局。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汇聚“决胜全面小康、打造大美上饶”的强大合力。
我们纪念黄道,就是要学习他坚持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创造的责任担当。黄道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更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家。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与方志敏、邵式平等一道,坚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进行武装夺取政权和建立苏维埃的尝试,使革命根据地和人民武装体系得以创立和发展。1927年3月4日,他组织横峰的农协会员攻打县城,建立赣东北第一个由共产党掌握的县级政权;方胜峰会议后,他前往贵溪开辟贵(溪)余(江)万(年)新的根据地;在代理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时,他起草并颁布《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暂行刑法》。特别在闽北苏区与中央苏区、闽浙赣苏区的联系都被切断的情况下,是他作出“主动撤离大安,保存有生力量,依靠武夷山区和人民,坚持游击区战争”的决定,为闽北成功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打下坚实基础。黄道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创造性地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方法。”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以黄道为榜样,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实把上情和下情结合好,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结合好,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实实在在解决问题,以新时代的“第一等”工作开创上饶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我们纪念黄道,就是学习他坚持一心为民、践行群众路线的宗旨意识。黄道是从做群众工作起家的,对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1928年2月,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和债务两大问题,他制定《土地分配法》《平债法》,将豪绅地主和一切封建祠堂庙宇的土地全部没收,以村为单位按人口平均进行分配且归农民所有,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在主政闽北苏区时,黄道与人民打成一片,发动群众抗租、抗债、抗捐等系列斗争,组织农民暴动,赢得群众支持,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创造了闽北苏区的全盛时期。黄道始终如一的群众观点和贯彻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以黄道为榜样,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群众需要什么、期盼什么,就重点抓什么,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努力让群众看到更多变化、得到更多实惠。
我们纪念黄道,就是要学习他坚持清正廉洁、永葆一身正气的崇高品质。黄道虽然身居高位,功勋卓著,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艰苦朴素、克己奉公,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在这十年中,我经过人所未经过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尝过人所未尝过的咸酸苦辣的味道,但这对于我却是滋滋有味的生活。”黄道牺牲以后,人们清理他的遗物,发现除了一支钢笔、几本常读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著作外,就是一个木制的烟斗、一包土烟丝和几件穿旧褪色的布军装,其他什么也没有,但是他留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浩然正气。黄道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以黄道为榜样,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以“廉洁上饶”建设为抓手,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积极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锤炼过硬的人格素质,自觉抵制错误思想和腐朽思想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不断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回顾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告慰先烈,是为了更好前行!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能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崭新气象,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黄道等革命先烈毕生期盼并为之奋斗的伟大理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承黄道等革命先辈遗志,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努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新的更大业绩!★
(根据中共上饶市委书记马承祖8月21日在纪念黄道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