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人生及生老病死态度高龄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状况

2020-10-14张馨月齐丽娜陈长香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人生态度高龄幸福感

张馨月 齐丽娜 陈长香 张 敏

华北理工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 河北唐山 063210

我国老龄人口具有基数大和增长速度快的显著特点[1]。据预测,至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56亿,其中高龄老年人数将增加至1亿以上[2]。生活方式病是指在个体生活方式与健康观念的影响下,由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精神等多方面不良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的一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3],这类疾病多发于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具有病程较长、预后更差、并发症严重和死亡率高等特点,因生活方式病导致死亡的人数高达70%~80%[4],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5]。有证据表明,生活方式病可以通过健康促进行为得到较好的管理和控制[6]。健康促进行为是个体履行对健康的责任以积极方式促使个体发挥最大潜能以实现并保持最佳健康状态的一种社会行为[7]。本文旨在对高龄老年人健康生活行为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为探讨合适的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于2016年7月~2017年1月,选取河北省唐山市市区内的全部二级及以上医院(其中三级8所,二级8所),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随机抽取三级医院1所和二级医院1所(分别是唐山工人医院和唐山市弘慈医院),及其所有直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年龄≥75岁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两家医院直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10家,其中路北区6所(团结楼社区、鹤翔园社区、蓝天楼社区、龙华社区、68社区、税钢社区),路南区4所(南厂西里社区、福乐园社区、许庄南里社区、草场街社区)。居住地范围涉及唐山市东、西、南、北、中部,分布均匀。纳入标准:①年龄≥75岁;②有正式户口且在所在地居住1年以上;③无严重听力、智力、意识及精神障碍;④知情同意且自愿填写该问卷。排除标准:①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和病情危重者;②调查期间外出者。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12份,其中有效回收3448份,有效回收率为95.46%。其中男1602人,女1846人;配偶健在者2095人,无配偶者1353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1547人,初中学历1101人,高中/大专614人,专科及以上者186人;年龄75~98岁,平均( 80.12±4.739) 岁。

1.2研究方法 正式调查之前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获得辖区的楼号与名单,提前于单元楼张贴通知,之后逐一入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①一般资料调查表:研究者根据研究题目和内容、通过文献回顾、预调查、前期访谈自行设计,包括老年人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性格类型、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及人生态度相关资料(是否乐观、是否倾诉、主观幸福感及对生老病死、养老事业发展、社会公平程度所持的态度等);②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Ⅱ,HPLP-Ⅱ):由Walker[8]等设计,曹文君[9]等进行汉化与信效度检验,共包括52个条目6个维度,分别是:自我实现(9)、运动锻炼(8)、健康责任(9)、人际关系(9)、营养(9)、压力应对(8)。量表各维度分半信度为0.64~0.78,Cronbach α系数为0.63~0.81[9]各条目选项分为“从不、有时、经常、总是”4级。总分为52~208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方式水平越高。按照总分以90、130、170分为界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分为差、一般、良好、优4个等级[10]。

1.3质量控制 调查前对调研人员进行严格的统一培训并进行相关考核,培训主要内容:介绍本次调查的理论和实践背景、问卷调查设计,并讲解调查表中每一项内容的内涵和访谈技巧。所有原始资料经过检查、核对无误后采用双人双录入,减少录入数据时的人为错误,以保证录入的准确性。数据录入完毕后,再次进行逻辑校对,发现问题及时与原始资料核对,保证数据可靠性。

2 结果

2.1高龄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现状 高龄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总分为(124.32±23.446)分,略低于常模[9],处于一般水平。

2.2影响高龄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性格类型、主观幸福感、遇事是否与家人倾诉、能否乐观面对生活及对生老病死、养老事业发展、社会公平程度所持的态度对高龄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影响高龄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的单因素分析分)

2.3影响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以健康促进行为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性格、主观幸福感、是否倾诉及对生老病死、养老事业发展、社会公平程度所持的态度进入回归方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影响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一般人口学因素对高龄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年龄大的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得分更低。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收入的降低,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和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逐渐下降,处于健康和社会地位双重弱势的老年人达到满足自身需要的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不足。有配偶的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得分高于无配偶老年人。婚姻是家庭的基础,研究发现≥60%认为配偶是自己最亲近、也是最了解自己的人,约50%期望与配偶共同生活、休息、娱乐[11],而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存在有配偶率低、丧偶率高的现象[12],独居的老年人在生活上缺少扶持协助,情感上缺少交流沟通。离婚或丧偶作为不良事件会对老年人的精神造成打击,增加其孤独、抑郁、悲伤等消极情绪,研究显示,负性情绪较高的老年人下丘脑活动增强,有害物质分泌增加[13],从而降低机体免疫力,使人体衰多病,阻碍了其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实现。通常情况下,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其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支持度就越高[14],更好的教育、居住和医疗卫生条件,使其能占有更多的资源,信息资源丰富可以使其接收更多的健康保健信息,从而对不良生活习惯进行有效纠正,经济资源保障其医疗卫生相关服务的可及性高,更容易养成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本研究显示性格内向的高龄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得分更低,与国外相关研究一致[15]。根据Erickson的人格理论,内向型人格的老年人心理能量指向内部,具有明显的内倾性,对外部刺激较敏感,具有高精神质或高神经质的特征[16]。有研究显示具有消极人格特征的老年人罹患身心疾病的风险更大[17],负性情绪体验较多、适应力差,与他人关系不和谐,导致其消极应对方式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发生。性格外向、遇事倾诉的老年人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较强,且通过与他人交谈可以从更多渠道了解合理科学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养成。

3.2人生态度对高龄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性格外向、遇事倾诉、主观幸福感强、对生老病死、养老发展、社会公平持正向态度是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持正向人生态度的高龄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得分越高。

主观幸福感是评价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18],可以反映个体的社会功能情况和其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主观幸福感评价的产生依赖于个体的主观感受,是个体本身对所面临社会家庭环境、身心健康程度、经济收入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9],幸福感剥夺的老年人一方面可能正经历健康冲击,如罹患疾病或者处于失能状态等,原有生活方式遭到冲击,另一方面老年人可能遭受不良事件的打击,处于孤独、痛苦、抑郁等负性情绪中,使得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难以执行。

生老病死是个体生命旅程的必经之路,不同的人对生老病死持有不同的态度,是个体在面对生老病死时所持有的较稳定的、评价性的内部心理倾向[20]。人们对于生老病死的态度主要包括恐惧不安、害怕、死亡逃避等负面态度及释放感、平淡接受、认为其是自然规律等正面态度[21]。本研究结果显示持有正向态度的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得分高。对生老病死持正向态度的老年人更加豁达,平静的心理状态可以提高其生活满意度,且态度积极的老年人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这类老年人会更多地保持更好的行为方式以满足其自我生命价值的需求;而持负面态度的老年人可能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会将这种焦虑情绪放大至生活细节中,长此以往会成为潜意识中的负担,降低其生活质量,阻碍老年人采取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对养老事业和社会公平持有负面态度可能是面临养老和健康风险的弱势老年人群体表达诉求的一种方式,较差的医疗保险状况、养老保险状况和社会经济地位让他们更加敏感,也遭遇更多的困境,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如果满足正常生活已经倾尽全力,那么就很难有经济空间和精力去执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本研究的局限性:首先,属于横断面研究,更多的是注重于某个时间点的人生态度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进行更多的纵向研究设计,分析和探讨健康干预等行为手段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程度;其次,对人生态度的指标可能存在片面和局限,虽然获得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但能否全面反映对人生态度的综合影响有待商榷。

猜你喜欢

人生态度高龄幸福感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二胎政策以来高龄孕产妇的高危因素分析和临床干预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世界观(二)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论伊拉斯谟
幸福感
14省份建立高龄补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