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赏石文化艺术事业加快发展中亟需着力研究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2020-10-14王沛byWangPei

宝藏 2020年9期
关键词:石友观赏石赏石

文/王沛 by Wang Pei

新年伊始,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英明决策、严密部署,全国人民风雨同舟、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舍生忘死、挽救生命,有力扭转了疫情蔓延的局面,各行各业有序复工复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

但不言而喻,疫情给赏石文化艺术事业带来的影响是较大的,赏石实践活动几乎无法开展,观赏石市场萧条冷落,赏石艺术品销售不畅,广大石友信心不足。

一年的四分之三的时间即将空耗过去。笔者以为,从现在开始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应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从赏石界的实际出发,着力研究解决以下八个重要问题。

一、着力解决理论研究宣传引领的问题

“赏石艺术”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Ⅶ-12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观赏石鉴评〉》(GB/T31390-2)颁布,已经过去五、六年时间了。这期间,我们尽管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但也有个别工作还做得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比如,像类似《赏石文化发展史》《赏石艺术概论》等教材类图书,应当及早组织编写、教育普及。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我们应当抓住这一绝好机会,想方设法使赏石文化艺术教材进中学、到大学,特别是及早进入艺术类院校或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教材的殿堂。中国观赏石协会秘书处、理论研究及科普教育专委会应发挥好各自的作用。

题名:【哥窑遗韵】 石种:戈壁石

题名:【桂冠】 石种:葡萄玛瑙

题名:【中国】 石种:长江石

再如,对古代名石传承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信息录入等工作,也十分重要,需要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干,不断充实完善相关信息库。传承就是世代相传,而且要有历史记载,让“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引自《兰亭集序》)。同时,《宝藏》《中华奇石》以及各地赏石专业刊物、报纸、互联网各赏石文化媒体和平台,也要在宣传上起导向、引领和普及作用,重点在宣传普及《观赏石鉴评》国家标准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文学、哲学、美学、绘画、书法、雕塑等理论知识在观赏石鉴评实践中的审美支撑和具体运用,切实做好赏石艺术的普及和宣传工作。

二、着力解决队伍建设人才吸纳的问题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古今赏石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赏石主体不尽相同。自秦汉以来,历代赏石主体是文人士大夫、皇家贵胄、朝廷重臣,他们是领跑者和舵手,指引着赏石文化的方向。进入新中国,特别是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赏石文化实现了大繁荣、大发展,赏石文化形态也由传统文人文化向大众文化延伸。由于赏石文化行业由于“没有围墙”,进来的人素质参差不齐。在赏石文化队伍建设上,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吸纳一批作家、诗人、文学家、书画家、艺术家等文化人,以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爱好赏石文化的公职人员(受职级限制的领导干部除外)入会,个别优秀者还应参与石协班子决策。实践证明,这些人有品行涵养、综合素质高、约束力强、顾全大局,在决策和执行中能够正确参谋,确保赏石文化艺术事业和产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样才能行稳致远、经久不衰。

三、着力解决强化传统艺术培训的问题

在对广大石友和赏石爱好者的培训上,中国观赏石协会始终高度重视、长抓不懈,培训安排和教学都是扎实的,也是卓有成效的。但笔者以为,在培训内容上,还不能“就石论石”,应进一步拓宽培训内容。赏石之功不在石内,而在石外。为此,应考虑适当增加补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诸如古典美学、古代绘画书法理论、雕塑理论,以及古代文学、哲学等。同时,爱石之人不能不知赏石文化的历史,因此还应增加“中国赏石文化史”这部分内容,而且还应讲细、讲深、讲具体,区分石器时代、夏商周时代、秦汉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宋代、元明清等不同时代,讲清赏石文化的时代背景、主要特点、审美理念和鉴赏标准变化、代表性赏石人物及主要传世作品等知识。赏石文化艺术本身就是一门“边缘学科”,跨学科、多学科,文理交叉、领域较广。培训这些内容,有助于增加受训对象的专业养分和赏石兴趣,培养系统性、“全能型”赏石人才,对于推进赏石文化艺术高标准发展,必然起到积极而有益的作用。

题名:【献瑞】 石种:灵璧石

题名:【龙腾盛世】 石种:灵璧石

四、着力解决加快推进精品战略的问题

我们应从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来审视当代赏石文化艺术产业的转型升级问题。“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客观地说,当今赏石界广大石友、观赏石协会会员和赏石爱好者的藏石,能称得上艺术品的并不多,称得上精品的更是凤毛麟角。现在烂石、废石几乎占据了整个市场或者场馆的百分之七八十。

观赏石协会和广大石友都应正视现实,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加快实施“精品战略”,设法抛售手中低端、劣质石品,寻觅储备中高档赏石艺术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提升赏石文化艺术自身效益。这与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生产丰富多样、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产品,扩大中高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在“精品战略”推进上,中国观赏石协会应有实质性举措,各赏石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应做好相应宣传和导向工作。

五、着力解决融汇他业联合办展的问题

这几年,各地举办石展不断增多。办展多有它的好处,但也有不少弊端。我们不说别的,就说石友们能不能受益的问题。当然,这个也不能一概而论。据笔者观察询问,一部分参展人藏品好、脑子活、人勤快,石头就卖得好;而相当部分参展人石品一般、脑子不活,石头就卖得差,除去运费、来回车票、吃住行花费等,每次参展多数是赔钱的,以前日子还能勉强过去,现在石头也没了(石展卖不了,就地便宜处理),倒还欠下一屁股债。

这里,笔者想表达两层意思,一是办展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和营销,让广大石友得到实惠,而不能成了“少数人得益、多数人受损”,这就失去了办展的意义。二是传统意义和单打独斗的办展,越来越显示出了它的缺陷和弊端,不利于宣传造势,更不利于赏石艺术品的茁壮成长。办展不是给玩石圈的人看热闹,而是要引起轰动,引起社会关注,让广大民众参与。既然赏石艺术是一门“边缘艺术”,我们何不找找它的“邻居”呢?“赏石艺术”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的“传统美术类”项目,它的“邻居”就是书法、绘画、雕刻艺术,这些都是成年的、有名望的大哥哥、大姐姐,而赏石艺术不过是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小弟弟,需要有哥哥姐姐们的呵护和陪伴。今后举办石展,应尽量考虑与国家或地方文化部门组织的书法或书画艺术展联合进行,亦可探索与艺术院校或高等院校联手举办,甚至还可“搭乘”世博会、文博会、非遗博览会等的便车,这样才能真正踏上跨界融合发展之路。

六、着力解决兴建艺术馆博物馆的问题

兴建赏石艺术馆、民办博物馆已不是新鲜事,但加快发展却是很有必要的。这既是一个很好的宣传窗口和展示平台,也是搭建让广大民众认知、接受赏石艺术品的一个重要路径和欣赏环境。

2010年,国家七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第一次使用“民办博物馆”,积极推动和引导民办博物馆在实践中寻求发展道路,将促进民办博物馆的发展提上了政府日程。在国家政策的影响和号召下,各地政府纷纷做出了响应。现在这项工作归口文物部门审批和管理,其要求还是相对严格的,有的在馆藏名称、藏品类别上参有“民俗”的字样和东西才能审批通过。但不管怎么说,总归是个博物馆,主体还是观赏石,而藏品品质提升了许多,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

题名:【照夜白】 石种:灵璧石

笔者以为,在这方面,石协组织应多提倡、多鼓励,让有资金实力和藏品档次的民营企业家或石友个人申报建馆,兴建一批规格高、藏品好、环境佳、影响力大的赏石艺术精品馆和民办赏石博物馆,让广大民众感受收藏赏石艺术品与收藏书法、绘画、雕塑作品一样高雅和珍贵,满足他们的高层次物质和精神需求。

七、着力解决馆网结合快捷销售的问题

近几年来,各地石友适应网络科技发展,在探索互联网销售,特别是采用快手、抖音等直播方式,宣传营销观赏石,取得了一定经验和可喜效果,网络售石已成为一种时尚。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尤为火爆,效果立竿见影。这是一种科学手段、现代手段,也是一种便捷手段、高效手段,具有广阔的前景,应当广泛提倡。

应重视传统实物销售与现代网络销售的深度融合,充分运用互联网高覆盖科技优势,利用“国石网”等多家专业文化网络公司搭建的网络交易平台,注册开办观赏石和宝玉石网店、微商。同时,还应开展石友间跨区域交流交易合作。

当然,任何情况下,传统实体店(馆)营销决不能弱化或放弃。尤其在经济和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很重要。现在广大石友普遍自信力不足,遇到点儿困难和挫折就失去信心,这个很可怕。有自信力才会产生毅力、滋生动力,才能逐步扭转不利局面,出现新的转机。笔者是搞经济金融的,经济学上有“口红效应”,它是指因经济萧条而导致“口红热卖”的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就是在经济不景气、市场萧条、价格走低的情况下,一些人反而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转而购买物美价廉、“非必要”之物,待经济好转时再拿出来售卖。所以,大家要注意这个信号,抓住一切可能的商机。

八、着力解决一带一路扩大交流的问题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支持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鼓励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让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近些年来,我国与韩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国之间的赏石文化交流不断增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赏石界应继续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秉持“开放、合作、平等、共赢”理念,深化赏石文化艺术交流传播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在对外赏石文化交流中,应坚持以提高赏石艺术品质量为中心,以创新驱动拉动对外发展,扩大高质量石品和服务供给,并让交流成果惠及广大会员和石友。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就用智慧、胆识和执着,探索出互通有无的商贸之路、扬弃融合的文化之路、平等互助的友谊之路和变革求兴的发展之路,而今赏石界应继承和发扬“古丝绸之路精神”,广泛开展与沿线国家的赏石艺术品交流,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相互促进,中国赏石文化艺术事业必将充满阳光、迎来希望。

题名:【轮回】 石种:大化石

题名:【流云似水】 石种:太湖水石

猜你喜欢

石友观赏石赏石
飞龙在天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中国观赏石协会观赏石鉴评师业务评价办法
本期石友通讯录
第10个赏石日欢庆建党百年·唱响赏石之歌
本期石友通讯录
观赏石鉴评专业人员名单公告
本期石友通讯录
石友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