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隆煤业1号煤层回采巷道底鼓治理技术
2020-10-14师占峰
师占峰
(霍州煤电集团 亿隆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山西 临汾 041600)
1 工程概况
霍州煤电集团亿隆煤业目前开采1号煤层,1号煤层厚度为1.6~1.75 m,平均1.675 m,煤层倾角5~8°,煤层结构简单、稳定、无夹矸。1-101工作面为1号煤层首采工作面,工作面位于+260 m开采水平,地面标高+600~+640 m,工作面标高+200~+275 m,1-102工作面为1-101工作面的接替工作面,工作面间区段煤柱宽度20 m。每个工作面布置两条回采巷道,分别为正巷和副巷,正巷用于进风、行人、运煤,副巷用于回风、材料供应、行人,均采用矩形巷道,断面尺寸宽×高=5.0 m×3.0 m。1-101工作面回采期间,工作面前方回采巷道底板出现明显底鼓现象,局部需进行多次挖底返修,成为影响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的瓶颈,为避免1-102工作面回采巷道内出现同样问题,需提出更为有效的巷道支护方案。
2 回采巷道原支护方案
1-101工作面回采巷道采用锚网索+钢带联合支护,支护断面如图1所示。①顶板采用D22 mm×2 400 mm的左旋螺纹钢锚杆,间排距800 mm×800 mm,顶板最外侧锚杆向巷道外侧偏斜15°安装,中部的5根锚杆垂直顶板施工;每根锚杆使用1支K2355和1支Z2355锚固剂;配合使用W-280-3-4900-7型W钢带,尺寸为4 900 mm×280 mm×3 mm;同时采用D21.6 mm×7 300 mm的1×7股钢绞线锚索,每排4根,间排距为1 000 mm×1 600 mm,所有锚索沿巷道中心线对称布置,均垂直顶板施工,每根锚索采用1支K2355和两支Z2355树脂锚固剂。②帮部采用D20 mm×2 200 mm的螺纹钢锚杆,间排距均为800 mm,均沿水平方向布置;采用1支K2355树脂药卷锚固;锚杆间采用规格为500 mm×280 mm×3 mm的W钢带联结;帮锚索采用规格D21.6 mm×5 300 mm的钢绞线,居中布置,排距为3 200 mm。
图1 1-101正巷支护断面(mm)
3 巷道底鼓变形规律
1-101正巷、副巷掘进期间,围岩整体稳定,巷道表面无明显的变形现象,1-101工作面投产后,巷道底板出现明显的底鼓现象,以1-101正巷为例,底鼓量变化规律见图2。
图2 1-101正巷底鼓变形与工作面距离关系
由图2可以看出,超前工作面约75~90 m,底鼓量开始逐渐增大,超前工作面30~75 m范围内,底鼓量基本呈平稳增加,与工作面距离小于30 m以后,底鼓量开始迅速增大,底鼓量最大达到359 mm,最大增长速率达66 mm/d,由此可知,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对于巷道底鼓量的影响明显。
4 巷道底鼓机理分析及防治技术
4.1 巷道底鼓形式
依据相关的研究成果可知[1-3],巷道底板底鼓变形是高应力、软弱围岩巷道的主要变形形式,个别矿井底板底鼓量可达顶底板移近量的70%,底板底鼓变形将影响巷道顶板和两帮的稳定,因此底板底鼓变形的控制对于巷道围岩的整体稳定非常关键。巷道底板底鼓变形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底鼓量的大小与巷道围岩岩性、结构、地应力等密切相关,根据巷道底板底鼓变形内因的不同,可将底鼓分为理化型、力学型及复合型。理化型指巷道底板岩层富含黏土矿物,遇水膨胀、软化,引起巷道底板底鼓变形;力学型指底板受到地应力作用变形的压弯变形;复合型指以上两种形式共同作用下导致的巷道底板底鼓。根据底板底鼓量的大小将底鼓分为五类,见表1。
井下巷道实际破坏状况表明,亿隆煤业1-101工作面巷道底鼓变形量大多在100~300 mm之间,底鼓形式以力学型为主理化型为辅,1号煤层底板多为泥岩和砂质泥岩,岩层内含有一定量的膨胀性岩石,由于巷道处于高应力、破碎蠕变岩体中,结构面发育,整体性差,底鼓形状多为整体底鼓和弧状型底鼓,底鼓类型为小底鼓量,局部顶板淋水区域,底鼓量进一步增大,个别区域底鼓量达到500~600 mm,底鼓类型属于中等底鼓。
4.2 巷道底鼓防治方法
巷道底板的底鼓变形可通过两种方法进行治理[4-5],一是通过采取适当措施预防底板底鼓,二是底板底鼓后通过挖底等方法消除底鼓。为了保持底板岩层及整个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应该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高强度锚杆与锚索支护是一种优越的支护方式,可以取得良好支护效果。针对亿隆煤业巷道破坏特征,考虑到亿隆煤业巷道底板岩性条件较差,底鼓类型属于中等底鼓,拟采用高强度锚杆索支护加固技术来控制高应力、破碎围岩巷道底鼓。
5 巷道支护方案优化及应用
5.1 支护方案优化
考虑到亿隆煤业回采巷道变形以底鼓变形为主,结合“强帮强角固底”的支护理念,对原方案设计参数做出一定的优化。顶板支护优化:改变锚杆与锚索独立布置的方式,改为锚杆与锚索同排布设,用W钢带连接固定。即顶板每排布设3根锚索,替换中间及两侧第二根锚杆,锚杆间距保持不变,其中两侧的顶锚索分别向两边倾斜15°,以达到对角部的强化作用;将顶板锚杆排距由800 mm调整到900 mm。帮部支护优化:帮部锚索替换从上向下第二根帮锚杆,每两排帮锚杆之间增设1道锚索;帮部锚杆间通过D16 mm×2 800 mm钢筋梯子梁联结,将帮锚杆的长度增大至2 400 mm;将最上排帮锚杆向上倾斜15°布置,并将帮锚杆的锚固剂由原来1支Z2355改为与顶锚杆相同的锚固剂,即1支K2355锚固剂在上(孔底),1支Z2355锚固剂在下,以达到强化角部的效果;将帮锚杆排距由800 mm调整到900 mm。底板支护优化:在巷道掘进时,对底板做圆弧状超挖,一方面改善围岩应力分布,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抵御巷道底鼓变形的储备;在巷道底脚增设1排D34 mm×1 800 mm管缝式锚杆,用于抵御巷道底脚周围围岩的剪切变形,具体布置方式见图3。
表1 巷道底鼓分级
图3 巷道优化支护方案(mm)
5.2应用效果分析
亿隆煤业1-102工作面回采巷道采用上述支护方案,1-102工作面回采期间,监测1-102正巷底板底鼓量变化规律见图4。底板底鼓量变化规律与1-101正巷类似,与工作面距离小于30 m时,底板底鼓速率开始显著增大,直至工作面推进至测点处,底板底鼓量最大为55 mm,底鼓量很小,围岩整体稳定,满足工作面正常生产的断面需求,巷道底鼓得到很好的治理。
图4 1-102正巷底板底鼓量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