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胡闹一样的军事发明
2020-10-14周丽娜
●周丽娜
军事发明往往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战斗任务,在战争中获得优势,提高己方的军事实力。可偏偏有一些发明,研发之初的用意虽好,做出来的东西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明明是打仗用的“大杀器”,看上去却像极了“过家家”的道具。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胡闹一样的军事发明吧!
甩不掉的高黏性反坦克手雷
众所周知,坦克是“陆战之王”,不仅有坚固的装甲防身,更有强大的火力护体。对于这么个“钢铁霸王”,人们只能俯首称臣吗?
当然不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的米利斯·杰弗里斯少校和史图瓦·麦克雷少校就曾试图用一种新发明的手雷摧毁敌军的坦克。这种长得像铁勺的手雷可不一般,它表面涂有高黏性物质,只要被扔出去,粘在坦克上,“轰隆”一声响,坦克就完蛋了。这两人相信,坦克目标那么大,士兵们必定弹无虚发,这场仗他们赢定了。
不过,两位少校却忽略了一点:战场的环境跟他们做实验时的环境可完全不一样。战场上,除了四处弥漫的硝烟之外,还有尘土。战斗中的坦克外壳实在是太脏了,脏到黏性手雷根本粘不到坦克上面,更别提炸坦克了。
羞愧的两位少校立刻想出了亡羊补牢之计:两人建议士兵们改变之前扔手雷的做法,转而采用靠近坦克后将手雷“按”到坦克外壳的方式,以便提高成功率。他们还贴心地告诉士兵,在拔出手雷的保险栓之后,士兵们有5秒钟逃命,远离坦克,前提是手雷没有粘到士兵自己的衣服上。
找不着北的圆形战舰
战舰小军迷们见得多了,可是圆形的战舰你见过吗?想象一下,如果在圆形战舰上装一圈炮塔,那么它岂不是可以360度无死角地进行防御了吗?这样一艘圆形战舰肯定谁也攻不破吧?
这个想法很有说服力,当年俄国人不但这样想,甚至还这样做了——他们真的建造了一型圆形战舰,这种战舰因为样子奇怪,甚至还获得了“有史以来最丑战舰”这种好笑的绰号。
19世纪60年代,俄国海军少将安德雷·亚历山大诺维奇·波波夫就起了提升战舰火力值的心思,为了保护俄国的港口和海岸,波波夫建议建造配备有厚厚装甲、浅吃水、排水量小的圆形战舰,他的想法得到了上级的支持。
俄国原计划建造10艘圆形战舰,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只建造了“诺夫哥罗德”号和“波波夫”号两艘。这两艘战舰由于外形奇葩,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威风无比,单冲它们舰身那一圈炮塔,就没人敢招惹它们,都怕它们一言不合就全面开火。
然而,谁也没想到,圆形战舰一下海,船员们就彻底晕了。因为船底圆而平,只要浪高超过一米或者只要它们有一个炮管开火,由于冲击力,整艘战舰就会滴溜溜地转个不停。这下子,虽说可以号称“实现了全方位火力覆盖”,但是船员们被战舰带得只能一个劲儿旋转,连北都找不着,还怎么开炮哇!
1877年,俄国和土耳其爆发了战争,“诺夫哥罗德”号和“波波夫”号被用于敖德萨等港口和水道的防御。战争期间,这两艘战舰仅离开过港口三次,在海上待了四天。由于航速过低,它们根本无法到土耳其海岸去一显身手,也无法拦截土耳其舰队。
几乎没有实用价值的两艘战舰,后来平平淡淡地度过了一生,没有收获任何战果。
被拉入黑名单的枪盾
防弹衣是个好东西,在枪战时穿上它,虽说难保万无一失,但心里总还是有点底的。那么,在没有防弹衣的年代,人们想保护自己,又会怎么办呢?
16世纪时,英国国王亨利八世脑洞大开,想到了一个应对之法——在枪管上套个圆形大钢盾,既保得了脑袋,又护得住心脏。他的护卫当年就人手一个这种枪盾,不过,有趣的是,对这种“护命神器”,护卫们却大都不太待见。
原因很简单:虽然亨利八世自以为他发明的枪盾进可攻、退可守,但实际射击一次就知道了,用这么大一个圆盘往自己眼前一挡,对手确实是挺难射中自己了,可自己也瞅不见对手在哪儿呀!更要命的是,这种枪盾因为是皇家护卫配备的,特意精选上等钢材锻造而成,好钢材不但结实还特别重,抬着这种枪盾,打一枪都得使出吃奶的劲儿,要不然根本端不起枪管。
不但打仗的时候,枪盾遭人嫌弃,平时拿在手里,更让人想翻白眼——这枪既别不进裤腰里,又塞不进兜里,更扛不到肩上,逃命时带着它都得累个半死。用过它的人几乎都不想再用第二次,直接将它拉入了黑名单中。
不靠谱的鸡动力核地雷
核地雷是指以核材料为装料的地雷,也称原子爆破装置,属于战术核武器的一种。通常人们利用它核爆后产生的地形障碍和放射性污染来阻滞敌军行动。
20世纪50年代,为了防止苏联入侵欧洲,英国计划在当时的西德掩埋一批核地雷。然而英国人没想到的是,西德的冬季太冷了,温度低得让埋入地下的核地雷的电子设备都失灵了,无法正常引爆。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科学家们打起了鸡的主意,没错,就是大盘鸡里的那种鸡。他们打算备够水和饲料,让活鸡在核地雷的壳子里安家,它们产生的体热可以阻止核地雷内部的各种设备在低温中“罢工”。英国人亲切地称呼这种核地雷为“蓝孔雀”。
温度问题虽然解决了,可是鸡并不是“热水袋”,它们可是会动的,保不准吃完东西要走两步消消食、散散心。一动问题就来了,哪只鸡敢保证自己不会一爪子踩到什么不该踩的线路呢?万一苏联人没来,小鸡自己把核地雷弄爆炸了怎么办?
英国人虽然对这个计划充满了信心,但是西德人可不傻,他们根本不愿意让别人把自己的土地当“试验田”。于是,在西德人的强烈反对下,英国只好取消了“蓝孔雀”这个项目。
像螺丝钉的SHN-1全地形车
战车在地面上行进,或者依靠轮胎,或者依靠履带。然而有一款外形很奇特的战车,竟然没有车轮,它就是苏联当年研制的SHN-1全地形车。
这种车采用了独特的螺旋推进系统,它倚仗车体下方两个长得跟螺丝钉很像的物体行进。简单地说,它在地面上行进时,就好像两个螺丝钉在不断旋转着,朝前方“钻去”。
这种外形奇特的车几乎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走,它既不怕爆胎,也不怕履带断裂。对普通车辆来说堪称噩梦的沼泽、泥路或者松软的雪地等,它简直毫不在意,畅行无阻,只需要让自己的两个“螺丝钉”嵌入路面,不断旋转推进就行了。
问题是虽然通过性好,但坐在车里的驾驶员却会很难受。车身又大又重,速度慢不说,两个“螺丝钉”扭曲成这样,开起车来跟打开了超强震动模式一样,开一会儿就头昏脑涨。再说虽然烂路难不倒它,但普通车辆畅行的平整路面对它来说,反倒是个问题:只要它走到平路上,“螺丝钉”一转,这条路就彻底毁了。所以这种车虽然看起来神通广大,其实实用性特别差,苏联也只是在终年被积雪覆盖而且沼泽众多的西伯利亚地区用用它,根本没办法大面积推广。
强扭的瓜——摩托车大炮
摩托车大炮,不是长得像摩托车的大炮,也不是长得像大炮的摩托车,单纯就是字面意思——一辆摩托车加上一个炮管。
这种奇葩武器是法国殖民越南时,用来对付当地人的。弄出这么直白的组合主要是因为当时法国资金缺乏,不能提供更先进的武器,只能就地取材,简单地拼装一下。
一人一车一大炮,油门一踩,发射按钮一按,连人带炮弹齐向敌方杀去,颇有点敢死队的意思。不过,这车的防护性有点差——或者说,根本没有防护性,随便砸几块石头估计都能让摩托车大炮摔得散架。
另外,炮弹的再装填也是个难题:打完一炮之后,是该冒着被敌人打死的风险停下车按照正规动作装弹,还是该一只手握着车把,另一只手摸索着装弹呢?怎么想都不好办!
还有,开炮把耳朵震聋怎么办?别以为是开玩笑,毕竟一炮打响后,骑在炮管上的驾驶员脑袋肯定会被震得嗡嗡直响,打个两三炮,耳朵真有可能受不了。再加上越南丛林茂密,山路崎岖,骑摩托车本身就挺考验技术的,再加上一根这么长的炮管,难度可想而知。发明这种武器实在是在瞎胡闹!